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北极冰川槽谷发育的形态特征分析
    王泽民 张曲辰 金爽 艾松涛
    极地研究    2022, 34 (3): 255-264.   DOI: 10.13679/j.jdyj.20210043
    摘要1481)      PDF(pc) (7555KB)(687)    收藏
    Austre Lovénbreen冰川和Pedersenbreen冰川是位于北极斯瓦尔巴群岛的两条典型的多温山谷冰川, 中国北极黄河站冰川考察组于2009年在两条冰川上开展了密集的GPS/GPR测量工作。基于现场实测数据, 结合冰川槽谷数值研究的幂函数模型, 本文解算了Austre Lovénbreen冰川和Pedersenbreen冰川的模型参数, 根据两条冰川不同断面模型参数的变化规律, 确定冰川槽谷发育的形态特征; 分析冰川侵蚀在槽谷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比较两冰川地形和冰流速差异对冰川槽谷发育的影响, 探究冰川槽谷形态发育状态与冰流速的关系。结果表明Pedersenbreen冰川槽谷发育优于Austre Lovénbreen冰川, 两条冰川槽谷地形更接近于V型而非U型。尽管两条冰川相邻, 当前的发育状态却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Pedersenbreen冰川流速较快, 冰川侵蚀过程以侧蚀作用为主; Austre Lovénbreen冰川流速较慢, 冰川侵蚀过程以下蚀作用为主; 这主要是由于两条冰川所处的山谷地形不一致造成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南极中山站风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可能原因
    武维刚 张文千 武麦凤 马靖凯 凌新锋
    极地研究    2022, 34 (3): 278-291.   DOI: 10.13679/j.jdyj.20210064
    摘要1420)      PDF(pc) (6387KB)(1132)    收藏
    利用1989—2020年南极中山站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风的变化特征及其趋势, 并对风速减小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中山站风速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 冬季风速最大, 秋季次之, 夏季最小,风速日变化呈单峰单谷型, 峰值出现在凌晨5时, 谷值出现在15时,春季和夏季风速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 秋季和冬季风速日变化不明显; (2)中山站近31年的风速、下降风频数和大风日数均呈减小趋势, 四季中夏季减小趋势最大,风矢量分解后显示, 南风分量减小速率显著大于其他风分量, 西风和北风变化趋势不显著, 东风分量仅在夏季减小趋势显著; (3)中山站年平均风速的减小主要是由中大风和大风日数减少造成的。从大气环流的变化来看, 中山站南部极地冷高压和北部南印度洋绕极低压带强度减弱, 导致高、低压之间气压梯度减小, 造成中山站风速减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北极水汽输送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温世强 常亮
    极地研究    2022, 34 (3): 265-277.   DOI: 10.13679/j.jdyj.20210045
    摘要1362)      PDF(pc) (3414KB)(1114)    收藏
    水汽输送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北极地区(60°N—90°N)的水文、辐射和动力等气候因子。了解水汽输送的分布和变化特征, 对研究北极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ERA5、JRA-55和MERRA-2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1980—2018年沿70°N水汽通量的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和月平均分布, 以及北极地区整层水汽通量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征和线性趋势。基于三种再分析资料的分析结果均表明, 沿70°N的水汽输送在东北极主要为向北, 在西北极为向南和向北相间分布且相对于东北极更活跃; 沿70°N的向北水汽输送在垂直方向上的900 hPa高度附近较为强烈。此外, 沿70°N的向北水汽输送通量平均高于向南, 说明了北极地区整体体现为水汽汇入地。北极地区的向北水汽输送在夏秋季比冬春季节更活跃, 且夏秋季的水汽通量在向北水汽输送通道附近和北大西洋区域的增速更为明显。对沿70°N的水汽入侵的时间变化和水平分布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 水汽入侵主要发生在向北水汽输送通道附近, 且水汽入侵受比湿的影响比经向风更大, 这使得水汽入侵的年平均次数在2008年之后出现剧烈波动。整体上, 相比ERA5和JRA-55, MERRA-2与IGRA2的正相关性更强且精度更高, 更适用于北极水汽输送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面向新十年的瑞典北极战略评析
    岳鹏 陈慧文 高晓艳
    极地研究    2022, 34 (3): 340-351.   DOI: 10.13679/j.jdyj.20210049
    摘要1360)      PDF(pc) (348KB)(1806)    收藏
    近十年来气候变暖加剧使北极的海冰以更快的速度消失, “无冰的北极”时代即将来临, 日趋重要的资源、航运和地缘战略价值导致大国在北极的争夺加剧, 俄美军事对抗增强以及中美关系恶化给地区的稳定带来了严重挑战; 由于瑞典认为中俄北极合作的强化是北极地缘环境的又一显著变化, 因此瑞典作为北极国家必须对此予以回应。2020年11月, 瑞典出台第二版北极战略报告《瑞典的北极战略》, 对国际合作、军事安全、气候环境、极地研究、可持续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条件提升六方面进行阐述, 尤其增加了对地区安全的评估, 但同时仍强调了合作, 努力塑造争端协调者的角色。对于地区军事风险增加、海洋权属纠纷频发和基础设施薄弱等挑战, 瑞典正积极予以应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北极冰间湖时空变化过程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张晓 谢瑱瑮 张瑜 张艳艳 陈长胜 徐丹亚 胡松
    极地研究    2022, 34 (3): 380-396.   DOI: 10.13679/j.jdyj.20210044
    摘要1340)      PDF(pc) (4808KB)(1534)    收藏
    在北极气候快速变化的背景下, 北极冰间湖作为北极最活跃的区域, 其产生和维持以及该区域结冰析盐过程对北极地区的水文环境、海洋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北极航道路线的选择等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 现有的研究对北极各冰间湖形成的位置、大小和时间等变化缺乏较为细致的研究, 且对各冰间湖具体形成因素以及影响其变化的机制研究不足, 国内对于北极冰间湖时空变化过程及形成机制的系统性介绍及概述较少。因此, 本文梳理了目前国内外关于北极冰间湖的研究方法、时空变化过程和形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总结了北极冰间湖在北极区域的综合作用与影响, 阐述了影响北极冰间湖变化的热力学与动力学因素, 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目前冰间湖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目标进行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三种海冰密集度产品的北极海冰监测能力比较分析
    黄睿 王常颖 李劲华 隋毅
    极地研究    2022, 34 (4): 471-484.   DOI: 10.13679/j.jdyj.20210087
    摘要1338)      PDF(pc) (7919KB)(735)    收藏
    选取国家海洋卫星应用中心提供的海洋二号B星扫描辐射计数据采用NASA TEAM算法反演的海冰密集度产品 (简称HY2数据集), 中国海洋大学提供的风云三号D星微波成像仪采用DT-ASI算法得到的海冰密集度产品 (简称OUC数据集), 以及美国冰雪中心提供的海冰密集度产品(简称NSIDC数据集)三种数据源对北极海冰监测能力进行比较分析。通过与德国不莱梅大学发布的海冰密集度数据产品(简称BRM数据集)和MODIS数据提取的海冰信息的比较发现: 在低纬度区域(≤70°N), HY2与BRM数据集最为接近; 在中纬度区域(70°N—80°N), OUC与BRM数据集的数据吻合程度最高; 在高纬度区域(80°N—87°N),  NSIDC数据集与BRM数据集最接近。在北极东北航道区域, HY2数据集适用于通航窗口期第一和第四航段内的海冰监测; NSIDC数据集适用于东西伯利亚海域以及临近窗口期时段的海冰监测; 而OUC数据集则适用于北极东北航道大部分航段的海冰监测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2000—2019年北极多年冰时空变化分析
    胡海涵 张智伦 李新情 惠凤鸣 赵杰臣 庄齐枫
    极地研究    2022, 34 (4): 419-431.   DOI: 10.13679/j.jdyj.20210070
    摘要1326)      PDF(pc) (2285KB)(1284)    收藏
    海冰是北极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同时也是北极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多年冰是海冰组成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研究北极地区多年冰的时空变化能更深度地揭示极地气候的变化。本文基于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SIDC)提供的海冰冰龄和冰厚数据, 分析了2000—2019年北极多年冰范围和冰龄分布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冰厚和体积的时空变化特征。同时结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再分析数据, 对多年冰变化开展归因分析。结果表明, 研究期内北极多年冰主要分布在北极中心海域, 占比65.6%。相较于2000年, 2019年多年冰范围和5年及以上海冰比例呈明显缩减趋势, 分别减小1.61×106 km2和21%, 其中楚科奇海和波弗特海海域减小速率最快。2011—2019年多年冰平均厚度是2.35±0.18 m, 结冰期冰厚、体积增加量的年际间波动较大, 融冰期的减小速率普遍大于结冰期的增加速率。在各类环境参量的相关性分析中, 2 m空气温度、海表面温度与多年冰的变化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分别为–0.78和–0.77。在全球变暖和“北极放大效应”影响下, 未来北极海冰特别是多年冰的变化需要引起更多关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极地冰芯气候及环境记录指标研究现状与展望
    刘科 侯书贵 庞洪喜 史贵涛 耿雷 胡焕婷 宋靖 张王滨 邹翔 安春雷 于金海
    极地研究    2022, 34 (4): 530-545.   DOI: 10.13679/j.jdyj.20210091
    摘要1272)      PDF(pc) (4768KB)(1799)    收藏
    冰芯记录了自然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子的变化, 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的良好载体。极地冰芯可以将高分辨率古气候记录的时间尺度延长至过去几十万年, 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近年来, 极地冰芯在气候及环境记录上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研究进展, 但尚缺乏系统的总结。本文对极地冰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 从冰芯物理特性、冰芯氢氧同位素、可溶及不可溶物质理化特征、冰芯气体等方面进行了概述, 重点关注了最新分析方法在极地冰芯中的应用。最后对极地冰芯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以期为今后深入开展极地冰芯气候及环境记录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无人机系统在南极的应用、法律规制与中国因应
    陈奕彤 高晓
    极地研究    2022, 34 (3): 329-339.   DOI: 10.13679/j.jdyj.20210042
    摘要1259)      PDF(pc) (379KB)(1108)    收藏
    无人机系统在南极地区已经被用于支持科学研究、后勤保障、旅游和新闻报道等活动, 并且其应用场景与地理范围呈扩大趋势。相较于有人驾驶的航空器, 在南极地区使用无人机具有成本低、灵活度高等优势, 但也存在安全和环境风险。以美国、新西兰、德国、波兰、西班牙、澳大利亚和英国为主的南极条约协商国依靠本国在南极的无人机实践和规制经验, 推动了南极治理机制下有关无人机的规制进程。无人机系统在南极的应用和法律规制进程仍处于动态发展的阶段, 我国应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层面, 一方面完善管理机制、建立无人机在南极应用的适航管理体系、鼓励相关产业发展; 同时也要立足于本国的实践和规制情况, 积极参与乃至引领当前规制南极无人机活动的国际造法进程, 提高我国在南极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南极昆仑站光照资源评估
    王焘 单硕 金鑫淼 姚旭 方仕雄 张侃健
    极地研究    2022, 34 (3): 292-302.   DOI: 10.13679/j.jdyj.20210058
    摘要1251)      PDF(pc) (5971KB)(1191)    收藏
    在极地地区建立光伏电站首先要进行光照资源评估。本研究使用了NASA 2001—2017年昆仑站地区卫星数据,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对全天候辐照度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昆仑站地区年辐照度属于最丰富带, 近17年均值达到1855 kW·h·m–2, 月辐照度分布呈现年际规律, 每个月相对固定; 日平均辐照度和日照时长也呈现相似年际规律; 气候反馈分析和预测分析表明, 昆仑站地区辐照度与温度、气溶胶和臭氧含量呈正相关关系; 降水、云量与辐照度成负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北极季节性海冰区-融池系统的碳酸盐体系及其碳汇研究进展
    曹君乾 祁第
    极地研究    2022, 34 (3): 352-366.   DOI: 10.13679/j.jdyj.20210059
    摘要1223)      PDF(pc) (527KB)(1037)    收藏
    北极海冰-融池系统是地球系统关键组成部分。融池是极地海冰区域春夏季存在的季节性特征, 面积可以占海冰表面积的30%以上。海冰和融池的碳酸盐体系对于高纬度地区CO2的源汇平衡十分重要。当前对于融池碳酸盐体系的了解极其缺乏, 为了促进今后的相关研究, 对海冰和融池的碳酸盐体系及其碳汇情况进行了概述。一年生海冰和融池每年都遵循类似的季节演化。对于融池, 在形成初期初级生产增强以及碳酸钙(CaCO3)晶体的溶解促进了海冰和融水中总碱度(TA)、总溶解无机碳(DIC)和CO2分压(pCO2)的强烈下降, 同时盐卤水的碳酸盐系统主要受到融池水渗透的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 融池水的pCO2在海-气交换作用下逐渐增加至趋近大气平衡。融水的持续供应使得融池水的pCO2波动并低于大气值, 直至季节性海冰完全衰退。另外, 研究者基于有限的数据估算出海融池系统在一年内可以提供约10.4 Tg C的碳吸收。最后, 展望了海冰-融池体系碳酸盐系统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提出了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东南极凯尔盖朗群岛与克洛泽岛小鳞犬牙南极鱼群体耳石形态初步分析
    杨丹 方倩 魏联 朱国平
    极地研究    2022, 34 (3): 303-310.   DOI: 10.13679/j.jdyj.20210062
    摘要1178)      PDF(pc) (4874KB)(1085)    收藏
    耳石外型分析已广泛用于鱼类种群识别, 而东南极克洛泽岛与凯尔盖朗群岛的小鳞犬牙南极鱼(Dissostichus eleginoides)被认为存在两个不同的地理种群。由此, 本研究利用6个耳石形状指标(形态因子、圆度、环率、矩形趋近率、椭圆率和幅形比)和椭圆傅里叶系数对凯尔盖朗群岛与克洛泽岛的小鳞犬牙南极鱼耳石外型进行描述和分析。分析前, 首先排除个体异速生长效应对耳石形态造成的影响, 再应用主成分分析选取后续判别分析的成分。基于形状指标和椭圆傅立叶系数相结合的耳石外型判别分析结果显示, 判别成功率为80.00%。来自凯尔盖朗群岛与克洛泽岛的小鳞犬牙南极鱼耳石外型整体形态相似, 但耳石外部轮廓存在着细微差异。结合以往的遗传学结论和标志放流结果, 耳石外型研究可以初步推断, 克洛泽群岛和凯尔盖朗群岛之间存在种群交换, 但因为两个区域之间的交换比例和机制尚不清楚, 需利用多种分析方法, 如耳石微化学、标志放流等作进一步阐述和补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中国南极医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徐成丽
    极地研究    2024, 36 (3): 486-495.   DOI: 10.13679/j.jdyj.20240040
    摘要1177)      PDF(pc) (383KB)(489)    收藏
    南极是地球上气候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人类在南极极端环境下如何生存与适应是南极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重点综述了近二十年的我国南极医学研究及科考队员选拔研究和相关标准研制进展,主要包括:1)科考队员在南极越冬条件下,易发生昼夜节律失同步和睡眠紊乱、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调节失衡、负性情绪增加等症状,2)科考队员在南极内陆环境下,易发生急性高原病、心肺功能降低、睡眠障碍、疲劳等负性情绪增加等症状,3)血氧饱和度低、急性高原反应症状分度评分增加、心电传导阻滞、负性情绪增加等是筛查内陆科考预选队员低氧易感个体的敏感指标,4)制定了目前极地医学唯一的国家行业标准《极地考察队员岗前体格检查要求》(HY/T236-2018),为科学规范选拔队员提供了医学指导准则。今后应继续开展我国南极考察队员在极端环境下应激适应、代偿和损伤的生理病理变化及其机制研究,为考察队员的选拔、适应、防护、站务管理和有关政策制定等提供科学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加拿大北极群岛区域海洋环流及水文特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王宇蓉 谢瑱瑮 张瑜 陈长胜 徐丹亚 胡松
    极地研究    2022, 34 (3): 367-379.   DOI: 10.13679/j.jdyj.20210047
    摘要1169)      PDF(pc) (2713KB)(1043)    收藏
    作为北冰洋淡水输出的重要通道, 加拿大北极群岛的海洋环流及水文特征变化会对其下游及北大西洋地区的海洋环境、生态系统等产生深远影响。此外, 加拿大北极群岛内的西北航道海况变化也会对未来北极通航规划与安全保障起到关键作用。然而, 由于地理特征的复杂性和气候条件的限制, 目前对于加拿大北极群岛海洋环流和水文变化的认识还存在明显不足。本文梳理了目前国内外有关加拿大北极群岛海水体积通量、淡水通量、热通量、温盐结构和环流特征等主要方面的相关研究, 分析并总结了影响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和控制机理, 包括海表面高度、风应力、大气压力和密度分布等因素, 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未来需要关注的重点研究问题予以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基于北极多源卫星数据的海冰厚度时空变化对比与评估
    靳娅琪 张瑜 陈长胜 徐丹亚
    极地研究    2023, 35 (2): 238-250.   DOI: 10.13679/j.jdyj.20220301
    摘要1147)      PDF(pc) (13943KB)(705)    收藏
    海冰厚度作为海冰的重要变量之一, 相较于海冰密集度、海冰漂移速度、海冰范围等, 数据时空完整性仍然不足。当前获取北极海冰厚度的主要手段为卫星遥感, 除之前的CryoSat-2、SMOS等卫星, 2018年11月又新增了ICESat-2卫星。目前, 针对北极多源卫星海冰厚度的时空变化差异性对比以及数据精度评估的工作较少, 因此, 本研究通过选取最近的完整两年(2019—2020年)内的ICESat-2、CryoSat-2以及CS2SMOS(CryoSat-2和SMOS融合产品)海冰厚度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量化其时空差异。结果显示, 整体上CryoSat-2卫星数据的平均海冰厚度最大, ICESat-2其次, CS2SMOS最小。三种卫星数据间的差异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 在海冰厚度高值区ICESat-2数据的厚度最大, CryoSat-2与CS2SMOS数据的厚度相近, 而在海冰边缘区CryoSat-2数据的厚度最大, CS2SMOS最小。从区域来看, 不同卫星数据反演的海冰厚度在东西伯利亚海和波弗特海区域差异较小, 在巴伦支海区域差异较大。在此基础上, 利用研究时段内的“冰桥行动”实地观测数据对多源卫星数据进行评估, 结果表明, 2019年4月CS2SMOS数据整体上与实地观测数据更接近, 而ICESat-2数据与实地观测数据相差较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基于遥感的2015—2020年环南极冰山空间分布研究
    张卓宇 刘蕾 刘旭颖 戚梦真
    极地研究    2022, 34 (4): 432-440.   DOI: 10.13679/j. jdyj.20210078
    摘要1131)      PDF(pc) (2602KB)(1116)    收藏
    冰山是因冰架各部分运动速度不均, 裂隙生长后贯穿冰架发生崩解而产生的大块淡水冰。作为南大洋中重要的移动淡水源, 冰山的运动和融化可以释放淡水并将其扩散至远离南极大陆的其他海域, 因此, 研究冰山的时空分布和面积分布提取可为研究南大洋的水文、生态乃至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提供数据基础, 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卫星合成孔径雷达观测数据开展南极冰山追踪研究。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遥感大数据平台, 合成了2015年8月—2020年8月欧空局Sentinel-1 SAR传感器影像数据集, 经过分块重采样、下载拼接等步骤, 获得冬季3天内环南极400 km影像镶嵌图; 应用栅格分析功能得到研究期的二值化影像, 使用数据转换和几何计算等功能提取了单个冰山的面积、周长。结果表明, 南极冰山大量聚集于海岸线50 km以内区域, 其中超小型冰山数量占比接近于50%, 小型冰山可能在南极淡水输入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基于北极航道全成本模型的液化天然气进口船队规模研究
    寿建敏 周紫荆
    极地研究    2022, 34 (3): 317-328.   DOI: 10.13679/j.jdyj.20210066
    摘要1131)      PDF(pc) (1353KB)(1095)    收藏
    北极地区能源项目的开发以及北极海域冰雪覆盖范围的不断缩小, 为中国进口天然气开辟了新的通道, 这将增强中国能源安全供给保障。随着中国天然气需求量迅速增加, 规模化进口北极液化天然气(LNG)的条件逐步成熟。为建设一支既经济又可靠的进口运输船队, 本文在对北极天然气采掘和贸易分析的基础上, 分析了北极东北航道通航状况, 以及不同季节各航段差异对船队运输的影响, 建立了全成本LNG进口船队优化模型。并以年进口700万吨为案例分析, 选取了不同装载容量的LNG船型, 通过分层建模及模型优化运算, 得出了船队优化配置结论。航运全成本模型的研究奠定了北极LNG运输船队经济规模分析的基础, 也为冰雪航道贸易船队运营决策提供了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利用冰床粗糙度研究南极冰下环境和过程综述
    李雁君 崔祥斌 乔刚 稂时楠
    极地研究    2022, 34 (4): 401-418.   DOI: 10.13679/j.jdyj.20210085
    摘要1130)      PDF(pc) (9859KB)(816)    收藏
    冰下地形是冰盖运动和冰底侵蚀过程作用于冰前地形的结果。冰床粗糙度是对冰下地形不规则程度的定量刻画, 是反映冰下环境和过程的重要指标, 可用于研究冰下基岩物质组成、冰下侵蚀过程和冰底滑动状况、冰下地貌形成演化以及冰流运动等。首先, 对冰床粗糙度量化方法的发展进行了介绍, 详述了基于冰雷达数据的沿轨迹地形统计特性和基于冰床回波波形电磁散射特性这两类刻画冰床粗糙度的方法的演变和进展; 其次, 通过分析冰床粗糙度与冰动力学、冰下地貌、冰盖底部热机制、冰下地质等的联系, 归纳了利用冰床粗糙度研究南极冰盖冰下环境和过程的相关进展; 最后, 对利用冰床粗糙度研究南极冰盖冰下环境和过程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实验室同位素较为贫化水标准样品的配制及光谱法线性验证
    唐晓爽 庞洪喜 张王滨
    极地研究    2022, 34 (3): 311-316.   DOI: 10.13679/j.jdyj.20220007
    摘要1121)      PDF(pc) (263KB)(851)    收藏
    由于温度低, 南极内陆地区的降水和水汽中稳定同位素都较为贫化(例如对流层顶附近水汽中δ18O可达–150‰), 显著低于国际标准南极降水(SLAP)的δ18O值(–55.50‰)。质谱测试过程中采用的线性校正方法要求待测样品的水同位素值落在标准样品水同位素值的范围区间内, 因此有必要配制实验室同位素较为贫化水标准样品, 以满足测试需求。此外, 近年来激光光谱水稳定同位素测试方法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光谱法测试同位素较为贫化水样品是否和质谱一样存在线性校正问题, 目前还未得到实验结果的验证。为此, 本文选用富含16O的Aldrich水, 与已知同位素值的实验室二级标准水样进行配比, 根据同位素质量守恒原理, 精确计算出所用批次Aldrich水的δ18O值为–940.40‰。利用Aldrich水和实验室标准水样进行不同比例的配比, 精确配制了4种氧同位素较为贫化的实验室标准水样, 其δ18O值分别为–76.53‰、–97.08‰、–117.93‰和–137.50‰。利用光谱法对上述氧同位素较为贫化的水样进行了测试, 发现测试的线性良好, 测试结果具有微小的正偏差(平均为0.14‰)。本文实验结果可为南极内陆地区的降水和水汽(尤其是对流层顶附近水汽)的同位素高精度测试提供方法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阿蒙森海夏季南极磷虾资源空间分布及其与叶绿素浓度的关系
    李帅 杨嘉樑 赵国庆 李灵智 饶欣 黄洪亮
    极地研究    2022, 34 (4): 451-458.   DOI: 10.13679/j.jdyj.20210075
    摘要1061)      PDF(pc) (599KB)(1161)    收藏
    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广泛分布于南大洋海域, 环境因子对南极磷虾资源密度及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我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声学评估结果和调查数据, 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双变量相关分析对2020年1月9日—2020年2月5日期间阿蒙森海南极磷虾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与叶绿素浓度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结果表明, 调查期间阿蒙森海南极磷虾平均资源密度为6.36 g·m–2, 0~5 g·m–2密度区间比例最高(68.18%); 南极磷虾资源密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P<0.05), 集中分布在阿蒙森海近岸(72.75°S—76.25°S)和西侧(150°W—158°W)海域。调查海域平均叶绿素浓度为3.54 mg·m–3, 2~3 mg·m–3浓度区间比例最高(38.31%); 叶绿素浓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P<0.05), 在阿蒙森海近岸海域(72.75°S—76.25°S)和东西两侧(114°W—119°W和140°W—158°W)海域较高。叶绿素浓度与南极磷虾资源密度分布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