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GPS的北极冰川表面地形测量与制图
    艾松涛 王泽民 鄂栋臣 庞小平 周春霞 闫明 孙维君 刘海燕
    极地研究    2012, 24 (1): 53-59.   DOI: 10.3724/SP.J.1084.2012.00053
    摘要3550)      PDF(pc) (3829KB)(2040)    收藏

    自2005年以来,我国科考队员利用双频GPS在北极黄河站附近的Austre Lovénbreen 和 Pedersenbreen两条冰川上每年一次开展高精度的冰川运动观测,获取了冰川表面监测标杆的精确位置和运动速度。2009年4月,我国考察队员在这两条冰川上开展了密集的GPS点位数据采集,藉此开展北极两条冰川的冰面地形测量。在分析单频GPS动态单点定位数据用于冰面地形测量的可行性基础上,经过平差计算获得了两条冰川的冰面地形数据,进而生成冰面DEM和等高线,制作冰面地形图。经与高精度控制点比较,冰面DEM高程的误差为0.78m,在冰川季节性高程波动和年消融的变化范围之内。由于SMART-V1型GPS设备是当前冰川研究工作中应用较多的pulseEKKO型探地雷达配套的一个重要部件,本文的结论对于同类仪器开展冰川测量工作具有参考价值,对基于高密度的GPS动态单点定位测量方法用于冰面地形测量的数据处理具有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2)
    2. 北极海洋放线菌R-527F的抗菌活性筛选、鉴定及其抗菌物质合成条件研究
    王毓舒 曾倩 俞勇 陈波
    极地研究    2012, 24 (1): 8-14.   DOI: 10.3724/SP.J.1084.2012.00008
    摘要3518)      PDF(pc) (1997KB)(1624)    收藏

    对分离自北冰洋73°N以北海域沉积物中的一株放线菌R527F进行分子鉴定及生物活性研究。通过对菌株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rDNA序列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该株菌为链霉菌属,暂定名为Streptomyces sp.R527F。其含有聚酮类Ⅰ型(PKSⅠ)和非核糖体含硫多肽类(nonribosomalpeptidesynthetase,NRPS)化合物的合成基因。对其抗菌活性及活性物质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菌株所产生的抗菌物质对枯草芽孢杆菌具有显著抑制效果,抑菌圈直径达到18.2mm。适合其抗菌物质的发酵条件:种子液接种量为4%,培养基初始pH为8.0,培养温度为28℃,培养时间为6d,摇床转速为180r?min-1,装液量为40%,为该菌株抗菌物质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发酵条件参数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北极新奥尔松地区湖泊沉积物色素含量变化及环境意义
    姜珊, 刘晓东, 徐利强, 孙立广
    极地研究    2009, 21 (3): 211-220.  
    摘要3491)      PDF(pc) (1341KB)(2273)    收藏
    大量的古气候资料和现代器测数据表明,最近100年来北极气候经历了明显的变暖过程,这必然会对脆弱的极地湖泊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以北极新奥尔松地区的湖泊沉积柱样为研究对象,对其中4种色素(叶绿素及其衍生物CD、总胡萝卜素TC、蓝藻叶黄素Myx和颤藻黄素Osc)进行了分析,结合其他物化指标如碳酸钙含量、TOC等,从历史演化的角度重点探讨了新奥尔松地区最近100年以来湖泊初级生产力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在相对寒冷的小冰期,气候对湖泊中藻类的生长不利,湖泊生产力下降,沉积物中色素含量出现低值,生物硅含量降低;表层5cm(对应约1890AD)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显著升高,各色素含量均明显增加,表明小冰期后气温上升,导致湖泊藻类生长迅速,湖泊生产力大大提高,但此时生物硅仍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这可能与其他藻类的竞争生长有关。最近100年,沉积物中Osc/Myx比值不断降低,表明该湖泊中蓝藻含量不断上升,暗示北极地区人类活动的增强可能导致湖泊营养水平增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7)
    4. 白令海和楚科奇海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特征
    冉莉华 陈建芳 金海燕 李宏亮 卢勇 王奎
    极地研究    2012, 24 (1): 15-23.   DOI: 10.3724/SP.J.1084.2012.00015
    摘要3341)      PDF(pc) (1699KB)(1782)    收藏

    对我国第二次和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在白令海和楚科奇海获取的部分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详细的硅藻分析,旨在了解白令海和楚科奇海表层沉积硅藻的主要分布情况。研究发现海冰对北极硅藻有着显著的影响,在最小冰边缘线以北海域,由于常年被海冰覆盖,表层沉积物中的硅藻数量极少甚至缺失,而在此范围以南海域,硅藻含量则甚为丰富。白令海和楚科奇海表层沉积物中最主要的硅藻种类及组合有:角毛藻休眠孢子(Chaetoceros resting spores),海冰硅藻组合(以Fragilariopsis oceanica和Fragilariopsis cylindrus为代表),极地硅藻组合(优势种有Bacterosira bathyomphla,Thalassiosira antarctic v. borealis及其休眠孢子),沿岸底栖硅藻组合(主要有Paralia sulcata和Delpheneis surirella),诺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nordenskioeldii)和塞米新细齿藻(Neodenticula seminae)等。上述硅藻种类及组合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布差异性,并与现代海洋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对于白令海和楚科奇海古海洋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1)
    5. 西北冰洋总碱度与溶解无机碳的分布
    孙恒 高众勇 陈立奇 张凡
    极地研究    2012, 24 (1): 1-7.   DOI: 10.3724/SP.J.1084.2012.00001
    摘要3164)      PDF(pc) (4832KB)(1793)    收藏

    2008年7~9月,中国进行了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本研究即利用此次宝贵的科学考察机会,在西北冰洋现场采集大量的海水样品,进行二氧化碳体系(主要包括总碱度(TA),和溶解无机碳(DIC)等)研究。得到了西北冰洋二氧化碳体系参数的分布,并对其控制因素进行了讨论。夏季西北冰洋表层海水总碱度(TA)、盐度归一化总碱度(nTA,nTA =TA*35/S)、溶解无机碳(DIC)和盐度标准化溶解无机碳(nDIC,nDIC=DIC*35/S)的范围分别为1757~2229μmol kg-1,2383~2722μmol kg-1,1681~2034μmol kg-1,2119~2600μmol kg-1。由于受到河水和海冰融化水的稀释,表层DIC和TA的浓度都比较低。78°N以南西北冰洋上层水柱中TA与盐度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比较保守,在盐度大于30时,主要是海水端元与河水端元混合,在盐度小于30时主要是海水端元与海冰融化水端元的混合。在楚科奇海,DIC分布主要受到有机质生产或降解的主控,而加拿大海盆无冰区混合层DIC分布的主控因素是海水与海冰融化水的保守混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
    6. 2011夏季南极普里兹湾营养盐与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分布
    孙维萍 扈传昱 韩正兵 潘建明 翁焕新
    极地研究    2012, 24 (2): 178-186.   DOI: 10.3724/SP.J.1084.2012.00178
    摘要3161)      PDF(pc) (4632KB)(1565)    收藏
    利用2011南极夏季在普里兹湾获取的海水样,检测了Chla、磷酸盐、硅酸盐、硝酸盐和铵盐的含量。结果表明,普里兹湾表层海水中Chla的含量普遍具有冰架边缘>陆架区>陆坡及深海区的分布特征,海冰的消融及水体的稳定性是影响表层海水Chla分布的主要原因。Chla含量的垂直分布与光照条件相关,具有上层水体含量高,随着深度逐渐降低的分布特征。磷酸盐、硅酸盐和硝酸盐的水平及垂直分布特征都与Chla的分布格局相反。表层海水中铵盐的分布特征与磷酸盐等主要营养盐的分布格局相反,冰架边缘、陆架区铵盐的垂直分布特征与陆坡及深海区不同,在冰架边缘和陆架区有机质降解过程主导着水柱中铵盐的浓度,而浮游植物吸收作用与有机质降解过程之间的平衡控制着陆坡及深海区铵盐的垂直分布。根据Chla与营养盐的浓度及分布特征,结合温度、盐度、溶解氧等水文要素,分析探讨了Chla深层最大值现象(DCM)的成因及67.5°S以南表层海水中铵盐对硝酸盐吸收的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北极黑碳气溶胶研究现状和展望
    詹建琼, 陈立奇, 张远辉, 杨绪林, 李伟
    极地研究    2010, 22 (1): 56-68.   DOI: 10.3724/SP.J.1084.2010.00056
    摘要3146)      PDF(pc) (1172KB)(3451)    收藏
    在过去的100年中,北极温度升高的速率几乎是全球平均速率的两倍,尽管人为长生命期的温室气体(GHGs)在气候系统辐射强迫中占主导地位,黑碳气溶胶和其它短生命期的污染物却能很好地解释北极气候增暖较快的原因。因此,减少人为黑碳气溶胶排放将成为缓解北极迅速变化的重要策略。介绍北极黑碳气溶胶研究现状,讨论它在北极变暖中扮演的角色,分析当前北极黑碳气溶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深入开展黑碳气溶胶观测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50)
    8. 南极两站X/L双频段遥感接收系统及研究应用
    张林 孙启振 许淙 杨清华
    极地研究    2012, 24 (2): 197-203.   DOI: 10.3724/SP.J.1084.2012.00197
    摘要3141)      PDF(pc) (4641KB)(1632)    收藏
    卫星遥感是南极研究的重要工具。2009年底和2010年初,我国南极长城、中山站的X/L双频段卫星遥感接收系统分别建成并投入使用,此系统可接收美国NASA的Terra和Aqua卫星的MODIS数据、NOAA系列卫星以及我国风云一号卫星的数据,实现了对南极地区天气、积雪、海冰以及南大洋海洋生态等的实时监测,并将在我国多个学科领域的南极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在说明了此卫星遥感接收系统的组成结构、运行方式和数据产品种类后,对此系统的使用情况做了一些介绍,对将使用此系统数据开展南极下降风、南极冰雪覆盖及反照率、南极大气和海洋数值模式等各领域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
    9.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中晚全新世湖泊生物量的变化记录
    罗宇涵 刘毅 孙立广
    极地研究    2012, 24 (2): 159-167.   DOI: 10.3724/SP.J.1084.2012.00159
    摘要3129)      PDF(pc) (3134KB)(1637)    收藏
    对东南极拉斯曼丘陵莫愁湖ZH沉积柱进行了生态地质学的研究,通过AMS-14C定年构建年龄框架,采用550℃烧失量、粒度和元素地球化学指标等,恢复了中晚全新世该地区较高分辨率的湖泊生物量记录。结果显示,距今6600-6100年、5400-4800年、4650-3750年和3500年-2850年为莫愁湖生物量高值期,气候相对温暖适宜,湖泊生产力旺盛;距今6100-5400年、4800-4650年和3750-3500年为湖泊生物量低值期,气候相对寒冷,湖泊生产力相对较弱。而且在整体较暖的气候环境下,出现了其它无冰区沉积物中鲜有记录的距今4800-4650年、4400年前后和3750-3500年的气候快速变冷事件。根据莫愁湖湖泊生物量恢复的东南极拉斯曼地区高分辨的气候变化特征,与太阳活动强度和东南极大陆冰芯记录相吻合,为东南极中晚全新世多样的气候格局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
    10. Dome A冰川学研究进展及深冰芯计划展望
    唐学远 孙波 李院生 崔祥斌 李鑫
    极地研究    2012, 24 (1): 77-86.   DOI: 10.3724/SP.J.1084.2012.00077
    摘要3087)      PDF(pc) (3968KB)(1832)    收藏

    目前,位于东南极冰盖分冰岭中心的冰穹-Dome A已成为深入理解南极冰盖演化、稳定性和找寻地球气候久远记录的研究热点。通过整理总结在Dome A获得的冰川学研究进展,结合国际冰芯科学研究计划(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s in Ice Core Sciences,简称IPICS)有关寻找最古老冰芯的相关资料,对Dome A的气象要素、地貌、冰厚、冰下地形、冰体流速、冰盖内部结构等环境特征进行归纳分析,讨论Dome A冰川学的最新发展及其对深冰芯钻探计划的影响,并分析概述Dome A深冰芯钻探需考虑的问题和未来发展动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2010年夏季北极海冰反照率的观测研究
    章睿 柯长青 谢红接 孙波
    极地研究    2012, 24 (3): 299-306.   DOI: 10.3724/SP.J.1084.2012.00299
    摘要3083)      PDF(pc) (2357KB)(1655)    收藏
    雪和海冰作为北极地区反照率最高的地表类型,可以将大部分入射辐射能量反射回天空,其表面反照率的变化对整个地表-大气辐射平衡系统和全球气候变化都会有重要影响。在2010年中国第4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用ASD光谱仪对北极太平洋扇区不同类型的海冰表面反照率进行了现场测量,观测时段为7月27日至8月23日,地理范围在72°18′-87°20′N和152°34′-178°22′W之间。观测结果表明积雪覆盖海冰的反照率最高,干雪覆盖时均值达到0.82,融化的湿雪覆盖时反照率会有一定程度地降低。夏季北极地区存在大量融池,融池海冰按颜色划分为白冰,蓝冰和灰冰,白冰的平均反照率为0.54,蓝冰的为0.31,灰冰的只有0.20,融池水的反照率只有0.16。融池是北极夏季反照率变化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7)
    12. 南极地区Es特性研究
    赵海生 许正文 吴健
    极地研究    2012, 24 (2): 129-135.   DOI: 10.3724/SP.J.1084.2012.00129
    摘要3057)      PDF(pc) (3242KB)(1431)    收藏
    Es是发生在电离层E层高度上的偶发电离增强结构,其电子密度最高可达E层背景电子密度的100倍以上。Es出现概率和强度全球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极区也有较强Es出现并具有显著特点,极区Es的研究,对研究Es成因和物理机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文利用Syowa站(69.0°S,39.6°E)40余年的观测数据,选取临界频率和虚高两个参数,研究了南极地区Es强度特性、日变化、季节变化及长期变化特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北极海冰快速减少期间加拿大海盆上层海洋夏季淡水含量变化
    郭桂军 史久新 赵进平 矫玉田 徐栋
    极地研究    2012, 24 (1): 35-46.   DOI: 10.3724/SP.J.1084.2012.00035
    摘要3022)      PDF(pc) (6968KB)(1629)    收藏

    北极海冰近年来快速减少,北冰洋淡水含量也出现了急剧变化。加拿大海盆作为北冰洋淡水的主要存储区域,研究其淡水含量变化对于认识北冰洋淡水收支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2003年、2008年中国北极考察以及2004年至2007年的加拿大考察数据进行计算,发现除2006年以外,夏季加拿大海盆淡水含量在此期间每年增加1m以上厚度。增加主要发生在冬季白令海水以上的上层海水中,而在此之下,淡水含量维持在3m左右,没有显著年际差异。在2006年,加拿大海盆西部上层淡水含量略微减少,但东部和北部海域淡水含量仍略有增加。与2003年相比,2008年加拿大海盆中心海区淡水含量增加量最高可达7m。分析表明,近年来的海冰减退对加拿大海盆上层淡水含量的增加起着重要作用,北极涛动(AO)正负相位变化也是控制其淡水含量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降水、径流以及白令海峡入流水的变化对加拿大海盆淡水含量变化影响较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6)
    14. 2011年1月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附近水文特征
    严金辉 李锐祥 侍茂崇 葛人峰 孙永明
    极地研究    2012, 24 (2): 101-109.   DOI: 10.3724/SP.J.1084.2012.00101
    摘要2990)      PDF(pc) (4530KB)(1508)    收藏
    分析“雪龙”号2011年在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外缘24个站位的CTD观测结果,发现有以下一些水文特征:普里兹湾西部,在71°E-72°E范围内,存在一个顺时针运动的中尺度涡。由于这个涡旋存在,冰架水主要扩散方向偏东,在73°30′E附近,流向东北;夏季表层水厚度,东部基本在20m,西部受中尺度涡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夏季表层水厚度深达50m左右;在50m以浅的水层内,表面以下温度会出现稍微增大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层,它是结冰、融冰和海冰覆盖变化造成的;在观测断面西部,在160m~200m水层内,多站出现“静力不稳定”:即上层密度大于下层,厚度有几米,平流混合扩散可能是这一不稳定现象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8)
    15. 南极旅游业的发展与中国应采取的对策的思考
    陈丹红
    极地研究    2012, 24 (1): 70-76.   DOI: 10.3724/SP.J.1084.2012.00070
    摘要2917)      PDF(pc) (1064KB)(2067)    收藏

    南极旅游是人类和平利用南极的方式之一。南极旅游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南极旅游呈稳步发展趋势,游客人数明显上升,游览路线日渐成熟,交通方式逐步固化,多国经营者合作模式不断完善。与此同时,《南极条约》体系对南极旅游的环保规制也在不断加强。中国涉足南极旅游的时间较短,目前每年只有二三百人员赴南极旅游。鉴于南极旅游有利于提高人们欣赏自然景观、提高环保意识,有利于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与环保合作,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因此,建议中国加强对南极旅游问题的研究,尽快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南极旅游的开展与管理有法可依,有序进行;加快对国际规则的熟悉,加快与国际惯例的接轨;按照商业的发展规律去推动南极旅游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2010年夏季北极海冰数值预报试验
    杨清华 李春花 邢建勇 李群 张林 李明
    极地研究    2012, 24 (1): 87-94.   DOI: 10.3724/SP.J.1084.2012.00087
    摘要2911)      PDF(pc) (4820KB)(2037)    收藏

    为保障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的顺利开展,于2010年6~8月开展了北极海冰预报预测服务。预报试验基于MITgcm (麻省理工学院通用环流模式),以NCEP GFS(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全球预报系统)资料为大气强迫,初始化分别使用美国冰雪中心SSM/I(专用微波成像仪)或德国不莱梅大学AMSR-E(地球观测系统先进微波扫描辐射计)北极海冰密集度卫星资料。对2010年6~8月预报结果的初步评估表明,预报结果同卫星观测资料比较一致。在发生快速海冰变化的太平洋扇区,预报结果优于惯性预报,表明模式具有较好的局地海冰数值预报能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5)
    17. 夏季西北冰洋表层淡水分布的总碱度示踪研究
    高众勇 孙恒 陈立奇 张凡
    极地研究    2012, 24 (2): 120-128.   DOI: 10.3724/SP.J.1084.2012.00120
    摘要2894)      PDF(pc) (5278KB)(1542)    收藏
    利用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在西北冰洋所进行的海水总碱度的测量,通过海水、海冰融化水以及河源淡水三个端元总碱度特征的显著差异计算西北冰洋夏季表层海水中淡水所占的比例。研究表明,西北冰洋海冰融化水所占比例最大区域在加拿大海盆区75°N附近,这是冰缘带位置,往北向高纬度的冰密集中逐渐增加。而河源淡水的组份则与北冰洋的环流密切相关,并且在西北冰洋水体中逐渐累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7)
    18. 基于多策略的极地遥感反演模型集成研究
    何亚文, 杨晓梅, 高锡章, 朱建钢, 刘健
    极地研究    2011, 23 (1): 49-55.   DOI: 10.3724/SP.J.1084.2011.00049
    摘要2850)      PDF(pc) (3448KB)(3217)    收藏

    极地遥感反演模型是极地研究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遥感反演模型对极地研究具有重要性,分析遥感反演模型的特点,以持续性、业务化、统一调用为目标,提出极地遥感反演模型集成应用架构。基于该集成方案,提出基于多策略的模型改造方法,并从三个方面详细论述模型的集成模式。基于可执行程序的模型改造方法对模型进行改造,采用应用端的模型集成模式构建极地遥感反演模型集成原型系统,通过海冰密集度反演模型验证本研究提出的模型集成方法的正确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
    19. 近30年中国极地气象科学研究进展
    陆龙骅, 卞林根
    极地研究    2011, 23 (1): 1-10.   DOI: 10.3724/SP.J.1084.2011.00001
    摘要2823)      PDF(pc) (458KB)(2606)    收藏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上的气候敏感地区,也是研究全球变化的关键区域。中国的南极和北极实地科学考察研究,分别始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作为国家行为,到2010年底,已经组织了27次南极考察、4次北极北冰洋考察和7次北极陆地考察;在南北极建立了4个科学考察站、5个(中澳/中美)合作自动气象站;初步形成了以有人考察站、无人自动气象站和“雪龙”号科学考察破冰船为主体的极地科学考察研究硬件支撑体系。极地气象科学考察研究是近30年来在我国有较大进展的科学研究领域,通过研究对极地与全球变化的关系有了初步认识。特别是在揭示南北极地区气候变化的时空多样性;建立极地考察的业务天气预报系统;诊断和模拟极地海冰变化特征;研究极地不同下垫面的大气边界层特征和中山站大气臭氧总量变化特征;探讨极地大气环境特征变化对东亚环流和中国天气气候的可能影响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南北极地区,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完善气象科学研究体系;监测大气要素的变化,提高极地气象业务水平;拓展极地气象科学考察研究领域,积极获取气候代用资料;认识极地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仍是我国极地气象科学与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85)
    20. 南极中山站附近冰盖近地面层湍流参数的观测研究
    林忠, 卞林根, 马永锋, 逯昌贵
    极地研究    2009, 21 (3): 221-233.  
    摘要2817)      PDF(pc) (806KB)(3007)    收藏

    利用2007/2008年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队在南极中山站附近冰盖上观测试验获得的湍流脉动及相关资料,对原始资料通过坐标旋转订正后,应用涡动相关法计算分析了冰盖近地面层的湍流强度(I)、稳定度参数(z/L)、摩擦速度(u*)、拖曳系数(Cd)、地表粗糙度(z0)及动量通量(τ)和感热通量(H),并与空气动力学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Louis方案能够较好地模拟近地面层湍流通量;在平均状态下,全天雪面以感热形式从大气获得净的能量;近中性层结下地表粗糙度z0为4.54×10-4m,拖曳系数Cd=1.7×10-3,在非中性条件下,稳定度越小Cd越大,反之,则稳定度越大Cd越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