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研究 ›› 2017, Vol. 29 ›› Issue (1): 111-123.DOI: 10.13679/j.jdyj.2017.1.111
左菲1,2, 李丙瑞2, 吴成祥1,2, 王佳(Jia Wang)3, 李院生2
Zuo Fei1,2, Li Bingrui2, Wu Chengxiang1,2, Jia Wang3, Li Yuansheng2
摘要:
基于2008、2010、2012和2014年我国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白令海获取的水文观测数据, 结合历史共享资料, 通过对白令海水团、上层海洋热含量、净热通量变化、风场及海平面气压分布情况等的分析, 探讨了白令海水文结构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原因。研究发现, 白令海夏季的水团包括白令海上层水团(BUW)、中层水团(BIW)、深层水团(BDW)和白令海陆架水团(BSW)。白令海温盐分布差异最大、年际变化最剧烈的情况主要集中在上层水团。对比4年水团分布情况, 最明显的变化是2012年7月调查区上层海水温度偏低, 2014年7月上层海水温度偏高。这种异常变化在热含量方面表现为: 2012年7月调查区各个测站上的热含量异常低, 而2014年7月测站上的热含量都高于平均水平。着重研究了2014年7月海温偏高的原因, 认为是由于陆架和海盆区分别有两种不同的形成机制造成: 陆架区累积净热通量偏高, 海水吸收热量升温; 海盆区在异常强大而持久的海面气压(SLP)高压系统下, 海面负的风应力旋度得到加强, 从而引起持续的暖平流输送及强烈的Ekman抽吸作用, 最终导致了上层海水偏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