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1992年, 第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2-06-30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论文
    目次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论文
    西南极海沉积物碘的迁移与富集
    程先豪,夏卫平,张海生,张平
    1992, 4 (2-Chinese):  1-9. 
    摘要 ( 1237 )   PDF(467KB) ( 108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次
    南极中山站地区正长花岗岩及花岗伟晶岩脉的~(40)Ar/~(39)Ar同位素年龄测定
    富云莲;赵越;王彦斌
    1992, 4 (2):  10-17. 
    摘要 ( 1846 )   PDF(445KB) ( 1281 )  

    本文详细报道了用 4 0 Ar/3 9Ar定年法测定的二个黑云母样品的数据结果。样品来自拉斯曼丘陵米洛岛北部中国南极中山站附近。一个取自正长花岗岩 ,另一个取自侵入正长花岗岩的花岗伟晶岩脉。正长花岗岩的 4 0 Ar/3 9Ar坪年龄为 494.4± 1 .4Ma,花岗伟晶岩脉的 4 0 Ar/3 9Ar坪年龄为 485 .8± 0 .6 Ma。两者为区域泛非热事件晚期阶段的产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几个地层划分命名问题之商榷
    沈炎彬
    1992, 4 (2):  18-26. 
    摘要 ( 1879 )   PDF(407KB) ( 1431 )  

    本文对菲尔德斯半岛群的划分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案 ,时代从晚白垩世一直延续到中新世早期 ;新建立的半三角组系湖相沉积 ,孢粉及同位素年龄数据 (71 .3 +0 .3 Ma)均指示属晚白垩世后期 ,是目前所知菲尔德斯半岛出露最早的岩层 ,也是南极仅知的晚白垩世陆相沉积地层 ;据岩层区域分布、岩相及含古生物组分的差别 ,始新统化石山组可进而划分为上、下两部分 ,层型剖面仅代表该组下部地层 ,上部在别林斯高晋站油库附近出露较好 ;文中命名“苏菲尔角火山岩”以表示菲尔德斯半岛更新时代的火山活动 ,但尚需深入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测绘中小像幅航片的区域网平差
    李德仁;袁修孝
    1992, 4 (2):  27-35. 
    摘要 ( 1782 )   PDF(414KB) ( 1642 )  

    本文介绍了用日产 Bronika SQ- A1 2 0型非量测相机对东南极拉斯曼丘陵 1 :40 0 0 0摄影比例尺小像幅航片进行加密的情况。通过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研制的联合平差程序 Wu CAPS软件的带附加参数的光束法区域网平差获得了实地上平面± 2 .82 9m,高程± 4.973 m的加密精度。文中还分析了若干精度问题 ,所得结论对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将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夏季沿海P.Pouchetii繁殖期间丙烯酸和二甲基硫的自然产率
    杨和福;Andrew R.M ctaggart;Andrew Davison
    1992, 4 (2):  36-43. 
    摘要 ( 1728 )   PDF(390KB) ( 1217 )  

    样品取自东南极距戴维斯站 1 0公里沿海海域 1 5米水层。从 1 988年 1 1月至 1 989年 2月 ,利用高压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等手段对海藻 Phaeocystis Pouchetii整个繁殖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毒物质丙烯酸和二甲基硫的浓度进行了长期连续测定。结果表明 ,丙烯酸和二甲基硫的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 0 .0 0 1~ 0 .5 1 0 μmol/L和 0 .0 0 3~ 0 .5 88μmol/L。二者的含量变化与 P.Pouchetii细胞数量的变化完全一致 (相关系数均为 0 .998)。由此可见丙烯酸和二甲基硫产生于 P.Pouchetii是无疑的。丙烯酸和二甲基硫的最高产率分别是 9.75 8× 1 0 - 8μmol/cell和 1 3 .0 90× 1 0 - 8μmol/cell。其主要产生途径是 :P.Pouchetii摄取氨基酸 (如蛋氨酸 )后 ,经甲基化、脱胺等作用 ,在细胞分裂和代谢过程中产生二甲基硫丙酸 (DMSP) ,进而以一对一的方式分解成丙烯酸和二甲基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极夜期间臭氧含量变化及其与平流层风温关系
    熊康;胡荣明;石广玉
    1992, 4 (2):  45-55. 
    摘要 ( 1664 )   PDF(197KB) ( 1422 )  

    本文利用昭和基地 (6 9°0 0′ S,3 9°3 5′ E) 1 982~ 1 987年的臭氧总量的探空资料 ,着重分析了1 987年南极昭和站极夜期间臭氧含量变化与 5 0 h Pa风速、气温及变温的关系。发现在极夜期间 ,臭氧含量与 5 0 h Pa风速存在较好的相关性。根据热成风原理 ,计算了极夜期间的温度平流项 ,发现臭氧含量与 5 0 h Pa温度平流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变温 ΔT的变化主要是由温度平流引起的。平流层臭氧只具有微弱的加热效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德雷克海峡夏季海雾的分析研究
    黄耀荣
    1992, 4 (2):  51-58. 
    摘要 ( 1792 )   PDF(229KB) ( 1517 )  

    本文利用中国第三次南极考察的海上实测水文气象资料 ,以及智利南极弗雷气象中心和阿根廷所发布的每日高空和地面天气图 ,对海雾进行了天气学分析 ,指出了夏季影响德雷克海峡地区的海雾过程主要是平流冷却雾。通过分析这种海雾生消时的气压场和其它要素场特征 ,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从而为本区海雾的预报提供了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长城站潮汐特征值的计算与统计
    孙洪亮
    1992, 4 (2):  59-62. 
    摘要 ( 1707 )   PDF(122KB) ( 1303 )  

    本文根据 1 987年 3月~ 1 988年 2月在南极长城站使用 WLR- 5型安德拉水位计对潮位进行的连续观测 ,首次对那里的潮汐特征值进行了计算与统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