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1992年, 第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2-03-30
    上一期    下一期

    目次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次
    南极中山站附近麦氏贼鸥食性研究
    王自磐
    1992, 4 (1):  1-16. 
    摘要 ( 1472 )   PDF(252KB) ( 1089 )  

    对东南极中山站附近麦氏贼鸥巢区和无巢贼鸥群栖地的贼鸥回吐渣团及其他食物残物进行收集、分析和鉴定 ,结果表明 ,本区麦氏贼鸥主要捕食雪  ,其残物在食物项中的平均出现率为 6 7~ 80 %;同时贼鸥从本区几个考察站觅取人类遗弃的垃圾食物作为其重要的食物补充 ,垃圾食物的平均出现率为 6 .8~ 1 1 .6 %。不同巢区贼鸥对雪 的捕杀量和垃圾的需求差异较大 ,其主要与营巢地域的雪 分布密度以及摄食区的占有与否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长城湾网采浮游植物的数量分布
    李瑞香;俞建銮;吕培顶
    1992, 4 (1):  12-16. 
    摘要 ( 1349 )   PDF(209KB) ( 1335 )  

    198 5年 2月在南极长城湾进行了浮游植物采样 ,在鉴定出的 3 1种浮游植物中 ,冷水性种类占的比例最大。湾内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平均为 1 6 2 .5× 1 0 4 个 / m3 ,其分布湾内低于湾口。优势种类为聚生角刺藻、无刺冀根管藻和条纹盒形藻 ,前者的分布集中于湾内 ,后两者密集在湾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大洋氟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Ⅱ.氟在南极磷虾甲壳中的动态变异及其富集原因
    张海生;泮建明;程先豪;夏卫平
    1992, 4 (1):  17-22. 
    摘要 ( 1747 )   PDF(325KB) ( 1242 )  

    通过对南极磷虾蜕壳前后甲壳和残壳中氟含量变化特征的分析 ,对南极磷虾富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结合其它资料 ,本文还对南极磷虾的富氟来源及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南极磷虾蜕壳后的残壳对氟具有二次吸收的功能和作用 ,其对氟的富集存在着与生命活动无关的机理。氟的积聚不仅来自海水 ,且主要是以离子交换吸附的方式进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半岛和东南极间南威德尔海陆架的地壳结构
    刘建华
    1992, 4 (1):  23-28. 
    摘要 ( 1301 )   PDF(164KB) ( 1206 )  

    重力资料结合磁性体埋深计算和地震折射资料的分析 ,表明在南极半岛和东南极克拉通之间的菲尔希内尔和罗纳冰架之下存在一减薄的地壳。推测该区地壳的减薄主要由南极半岛和东南极克拉通之间的近东西向拉张作用所造成 ,该作用很可能发生在陆架盆地发展的早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单轴向拉伸实验晶粒组构的变化
    李军;王伟利
    1992, 4 (1):  29-35. 
    摘要 ( 1344 )   PDF(218KB) ( 1321 )  

    采用实验室制备的具有随机取向的细晶粒多晶冰 ,在温度为 - 3 .0± 0 .0 5℃、初始八面体剪应力为 0 .2 MPa和 0 .3 MPa下 ,对六个样品进行了单轴向拉伸实验。对应于八面体剪应力为0 .2 MPa的一次实验 ,最小应变率为 2 .6× 1 0 - 8s- 1;对应于八面体剪应力为 0 .3 MPa的其余五次实验 ,最小应变率平均值为 8.6× 1 0 - 8s- 1。六次实验最小应变率均出现在总八面体剪应变为1 .1~ 1 .6 %之间。晶粒 c轴组构随总应变增大向大环型发展 ,最终形成以组构平均半角趋于稳定在 6 5度左右的大环型组构 ,但在总八面体剪应变达 2 0 %之前 ,可能受组构图本身几何性质影响 ,组构平均半角随应变增加反而减小。对比压缩实验结果 ,拉伸实验最小应变率值与同等条件下压缩实验得到的最小应变率值一致 ,但最小应变率出现时对应的总应变稍大 ,c轴组构转变所需的总应变则更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太阳耀斑与粒子沉降对极区低电离层的影响
    赵协中
    1992, 4 (1):  36-41. 
    摘要 ( 1622 )   PDF(133KB) ( 1183 )  

    在南极中山站利用甚低频传播手段观测太阳耀斑爆发及极区粒子沉降对低电离层的影响。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共观测到 6 0次太阳耀斑爆发事件 ,其中最大的一次耀斑爆发引起低电离层等效反射高度下降 8.7公里 ,X射线 (1 - 8A)峰值流量为 3 .5× 1 0 - 2尔格 /(厘米 2·秒 ) ,造成中山站至北京的短波通讯中断 1小时。在这次耀斑爆发 5 8小时以后 ,又观测到在南极地区有粒子沉降事件 ,并引起低电离层等效高度下降 3 .3公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长城站与北京地区地磁脉动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
    杨少峰
    1992, 4 (1):  42-50. 
    摘要 ( 1393 )   PDF(531KB) ( 1366 )  

    本文将我国首次南极考察得到的长城站地磁脉动资料与北京地区的同时地磁脉动观测资料作比较。对比分析表明 ,在磁静日中两个地区以平静的脉动为主 ,南极长城站有时出现Pc1 /Pc4- 5脉动 ,北京地区会出现 Pc3脉动。Pi脉动出现很少。但在磁扰日中 Pi型脉动出现次数明显增加 ,还会出现在对应的小时段上。不过长城站的 Pi脉动往往比北京地区强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海冰问题评述:观测
    贾朋群;卞林根;陆龙骅
    1992, 4 (1):  51-58. 
    摘要 ( 1451 )   PDF(385KB) ( 1886 )  

    海冰通过其对地面反照率的作用以及对大气和海洋之间热交换的局地障碍和对世界海洋环流的作用在全球热平衡和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南极海冰又因其极为显著的时空变化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海冰的观测是海冰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综述了南极海冰观测的发展过程 ,着重介绍了卫星在探测南极海冰方面的重要进展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