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1999年, 第1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9-03-30
    上一期    下一期

    目次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次
    雪冰电导率反映的南、北极和青藏高原大气环境差异
    效存德;秦大河;任贾文;李忠勤;盛文坤
    1999, 11 (1):  4-10. 
    摘要 ( 1409 )   PDF(359KB) ( 1485 )  

    青藏高原(无论南部、北部)雪冰电导率与雪冰体的酸碱度及雪冰内各类杂质成分的关系明显不同于极地冰盖(南极冰盖与格陵兰冰盖),青藏高原雪冰电导率依赖于地壳来源的碱性矿物盐类杂质(如Ca2+,Mg2+,SO2-4等),因而与雪冰酸度(即H+)呈反相关;极地冰盖雪冰电导率依赖于海洋来源的酸根离子(如Cl-,SO2-4等),因而与雪冰酸度呈正相关。但在北极地区,雪冰电导率与各离子的关系存在复杂的地域分异,如在北极中心地区,极可能由于“北极霾”的干扰,打破了格陵兰冰盖内电导率与酸根离子间明确的函数关系。总之,雪冰电导率是寒区大气环境的替代性“指示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中山站极光形态的统计特征
    胡红桥;刘瑞源;王敬芳;杨惠根;王幸
    1999, 11 (1):  11-21. 
    摘要 ( 1695 )   PDF(269KB) ( 3240 )  

    利用极光全天空摄象机1995年和1997年在南极中山站观测的极光数据,对中山站上空极光的出现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在南极中山站,午后(磁地方时1400~1800MLT)和子夜前后(2200~0300MLT)出现极光的情况比较多,在傍晚(1800~2200MLT)出现极光的情况要少一些;较强的极光主要也出现在午后和子夜附近。冕状极光主要出现在子夜附近和午后的极向侧和天顶,在傍晚出现很少;带状极光主要出现在午后和赤道侧的傍晚与子夜;极光浪涌主要出现在子夜前后;向日极光弧则主要出现在子夜前后,子夜前比子夜后多,极向和天顶比赤道侧多。除向日极光弧外,其它形态的极光在中山站的出现情况与Kp指数相关。中山站进入极光带的时间通常在午后,具体时间也与Kp指数有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洲伊丽莎白公主地区两雪坑内环境气候时间序列记录初步研究
    张明军;李忠勤;秦大河;李军;慕富强
    1999, 11 (1):  22-27. 
    摘要 ( 1470 )   PDF(148KB) ( 1163 )  

    对1996/1997年中国首次南极内陆冰盖考察获得的南极洲伊丽莎白公主地区两个雪坑样品的阴离子、阳离子和δ18O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NO-3的浓度变化和δ18O的变化同相,Cl-的浓度变化和δ18O的变化异相,两者的变化和δ18O的变化一样,都形成明显的季节变化层,这为研究者在本地区冰盖内划分年层、建立时间序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但与之相反的是,各种阳离子的时间序列却不明显。另外,两个雪坑中的nssSO42-在1995/1994和1993/1992都表现出非常高的浓度值,很可能是1991年6月和1991年8月的Pinatubo火山和CerroHudson火山的爆发在本地区冰雪中的反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中山站近岸海冰生态学研究 Ⅳ.海冰营养盐浓度的季节变化及其与生物量的关系
    何剑锋;陈波;吴康
    1999, 11 (1):  28-36. 
    摘要 ( 1298 )   PDF(233KB) ( 1096 )  

    对1992年4月至12月间中山站近岸海冰营养盐状况以及与生物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为了能与海水中的营养盐进行对比,对海冰融化样的营养盐数据进行了同期冰下海水表层盐度的校正。结果显示,海冰中多数层次的硝酸盐浓度低于冰下表层海水的浓度,而磷酸盐和硅酸盐浓度则正好相反,亚硝酸盐浓度在观测期间均高于冰下表层海水的浓度。海冰营养盐浓度无明显的变化规律,呈现较大的波动,它可以是冰下表层海水的数分之一直至高出一个数量级,除显著的冰底水华期外并不构成冰藻生长的限制因素。海冰营养盐的分布与叶绿素a含量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威德尔海冰层下的砂壳纤毛虫
    宋微波;徐奎栋
    1999, 11 (1):  37-41. 
    摘要 ( 1106 )   PDF(113KB) ( 119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长城湾夏季浮游植物变化特征
    俞建銮;朱明远;李瑞香;夏滨;黄凤鹏
    1999, 11 (1):  42-48. 
    摘要 ( 1436 )   PDF(356KB) ( 1291 )  

    用南极长城湾水域1992~1995年三个夏季(12月~3月)网采浮游植物样品,分析了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共鉴定浮游植物72种,其中三个夏季都采到的共有种33种,占总种数的45.83%;各年夏季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平均值分别为6873.82×104个/m3、208.48×104个/m3和1027.36×104个/m3。主要优势种有聚生角毛藻(Chaetocerossocialis)、海链藻属(Thalasiosiraspp.)、脆杆藻属(Fragilariaspp)、珍珠异极藻(Gomphonemamargaritx)和扁面角毛藻(Chaeto-ceroscompresus)等。结果表明,各夏季种类组成基本相似;数量有明显的年际变化;湾内和湾口数量变化趋势一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陨石研究的启示 Ⅸ.火星陨石的溅射和运移时间及古生命遗迹的综述
    王道德
    1999, 11 (1):  49-57. 
    摘要 ( 1378 )   PDF(262KB) ( 1280 )  

    火星陨石的稀有气体同位素研究表明,12个火星陨石在15Ma期间至少发生过5次不同的冲击事件并溅射火星壳物质,其溅射年龄分别为0.82Ma、2.76Ma、3.84Ma、11.0Ma及14.4Ma。其中Chassigny火星陨石的化学成分不同于透辉橄榄岩,其溅射年龄为11.6Ma,如果这次冲击事件与透辉橄榄岩无关,则冲击溅射事件应为6次。McKayetal.(1996)等提出在ALH84001火星陨石中含有古生命遗迹的证据,对此,许多学者提出了一些相反的论证,但根据对ALH84001火星陨石多学科综合研究,目前尚不能完全肯定或否定火星陨石中有古生命遗迹的存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越冬队员血压、心率、体温和体重的变化
    薛祚紘;张研;姚真;薛全福
    1999, 11 (1):  58-63. 
    摘要 ( 1304 )   PDF(322KB) ( 1221 )  

    对中国第11次南极考察队长城站的17名越冬队员四项生理指标(血压、心率、体温和体重)进行了观察。就越冬的小群体而言,他们的各项生理指标,基本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个例的生理变化似与某些气象要素有关,但这些生理指标测量值,由于例数尚少,有待进一步积累数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长城站酸雨监测的样品采集与分析
    王国贵
    1999, 11 (1):  64-71. 
    摘要 ( 1363 )   PDF(393KB) ( 1282 )  

    进行南极酸性湿沉降(降水pH值<5.6)的监测研究是为开展全球环境大气化学动态监测、评价区域环境质量、制定环境标准,研究环境中化学元素的迁移、转化、富集规律,以及南极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第一手的科学依据。利用1998年1~9月在中国南极长城站采集监测的酸雨资料综合分析得出,南极确有酸雨存在,在104个水样中,有19个样品的pH值小于5.6,占总样品的18.3%。根据南极环境背景值和出现酸雨时的风向,认为由于大气环流把远离南极的污染源传输到南极上空,遇降水即冲刷降至地面形成酸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乔治王岛三种地衣体元素组成及其分布的测定分析
    李永良;周云龙;张正旺
    1999, 11 (1):  72-77. 
    摘要 ( 1410 )   PDF(135KB) ( 1181 )  

    将南极生长的南极石萝(UsneaantarcticaDuRietz)、蔟花石萝(Usneaaurantiaco-atra(Jacq.)Bory.)和石蕊(Cladoniasp.)三种地衣分别对上部、中部和基部三部分作横切,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观察和测定各部位的表、间、中央各层的元素组成和相对含量,结果发现三种地衣体的组成元素基本相同;各部位的Al、Si、K、Ca四种元素的相对含量较高,P的相对含量相近;三种地衣体不同的部位、不同层的元素相对含量均不相同。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探讨地衣体的结构和生理特点以及分析南极的地质环境均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GIS的南极科学考察采样可视化管理
    李金香;李天杰
    1999, 11 (1):  78-83. 
    摘要 ( 1198 )   PDF(156KB) ( 1323 )  

    从南极科学考察野外采样的组织工作和数据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发挥GIS软件空间数据操作的优势,提出了科学考察采样的可视化管理概念,并以Mapinfo软件工具和长城站为例,设计、实现了可视化查询、代表性分析和样点科学布设的决策支持等可视化管理功能,同时指出该研究的可扩充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