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1999年, 第1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9-06-30
    上一期    下一期

    目次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次
    东南极内陆地区和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表层雪内NO3-沉积后过程差异
    侯书贵;秦大河;任贾文;效存德
    1999, 11 (2):  4-10. 
    摘要 ( 1673 )   PDF(421KB) ( 1236 )  
    酸性气体成分(如NO-3)的强挥发性导致其在雪面沉降后,具有沉积后气/雪交换作用,即其在表层雪内是“可逆”沉降的。通过比较东南极内陆雪坑的NO-3剖面和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表层雪内NO-3的浓度变化,认为沉积后气/雪交换作用在东南极内陆较显著,而在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则不然。表层雪内NO-3存在方式的不同和沉降机制的差异应是导致两地NO-3沉积后过程差异的原因所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大陆沿海湖泊生态结构研究
    王自磐
    1999, 11 (2):  11-22. 
    摘要 ( 1800 )   PDF(485KB) ( 1513 )  

    南极大陆沿海地带是南极海、陆、冰的交集带,它同时受到来自海洋、大陆冰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因而成为南极生态环境最脆弱的环节。存在于该地带的许多湖泊,因其各自的地理环境和发育过程,以及所受诸多外部因子如气候、降水等的不同影响,不同湖泊中水体的理化因子差异很大,由此造成湖泊中生物种类分布和生态结构的显著不同。本文报道了对南极大陆沿海维斯特福尔德丘陵和拉斯曼丘陵等地湖泊中以浮游生物为主体,各类生物的组成分布和群落结构进行考察研究的结果,并分析讨论了不同类型湖泊的生物多样性、生物营养结构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为深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南极区域环境的影响,和制订南极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陆地、淡水、潮间带、浅海各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
    沈静;徐汝梅;周国法;吴宝铃;黄凤鹏
    1999, 11 (2):  23-35. 
    摘要 ( 1810 )   PDF(289KB) ( 1988 )  

    根据我国在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地区10年的各项研究成果和南极其它相关地区的研究结果,综合分析了菲尔德斯半岛地区陆地、淡水、潮间带及浅海4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营养物质的流动使得这4个生态系统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在这种物质流动的过程中,动物的作用尤其关键,如海鸟(企鹅、黑背鸥等)以及海豹的繁殖、取食等活动对营养盐的搬运有利地促进和疏通了营养物质在系统间的流动。此外,物理作用(如雨水的冲刷、潮汐作用和径流的带动等)也有重要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长城湾夏季叶绿素a变化的研究
    朱明远;李宝华;黄凤鹏;陈皓文
    1999, 11 (2):  36-44. 
    摘要 ( 1782 )   PDF(423KB) ( 1218 )  

    1992年12月~1993年3月、1993年12月~1994年2月、1994年12月/1995年3月连续3个夏季期间在南极长城湾进行了海洋生态系统调查,利用获得的浮游植物现存量(叶绿素a)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992/1993年夏季叶绿素a含量最高,平均值为3.79mg/m3,变化幅度也最大,为10.10mg/m3。连续3个夏季的年际变化趋势是3.79mg/m3(1992/1993)>1.80mg/m3(1993/1994)>1.20mg/m3(1994/1995)。而变化的幅度也同样依次为10.10mg/m3>6.57mg/m3>2.41mg/m3。所获得的结果与南极地区相同季节其它近海海水中的叶绿素a含量进行比较得知:除Gerlache海峡(1959年1月)11.60mg/m3和McMurdo海峡(1961年12月)56.10mg/m3外,这次调查结果属中上水平。本文还对该海域叶绿素a的垂直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陨石与沙漠陨石的对比研究
    王道德;林杨挺;戴诚达;陈永亨
    1999, 11 (2):  45-58. 
    摘要 ( 1708 )   PDF(390KB) ( 1740 )  

    南极冰盖和热带干旱-半干旱沙漠地区均有利于陨石样品的保存。到目前为止,已在南极约2500km2的蓝色冰区内回收了约15000块陨石。在非洲撒哈拉沙漠、西澳大利亚及美国新墨西哥州沙漠地区回收了约2000块陨石。但由于两者的气候条件和保存陨石的环境不同,它们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南极陨石居地年龄大,风化程度低,地球污染小;沙漠陨石居地年龄小,风化程度高,地球污染大。南极和沙漠陨石的主要陨石类型的频率与已知降落的陨石相似,未观察到陨石类型通量随时间的明显变化,但在南极陨石中稀少和独特陨石类型的丰度较高,按其陨石来源将其划分为小行星陨石和行星陨石。新的和独特陨石类型的研究以及月球和火星陨石的研究有利于探索和了解早期太阳星云的连续化学分馏作用及月壳和火星表面的平均化学组成及其横向变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海豹类生态学
    董金海;王广洁;冯洁
    1999, 11 (2):  59-65. 
    摘要 ( 1842 )   PDF(303KB) ( 2382 )  

    描述了南极海豹的种类组成、资源量和种类状况等一般性生态学问题,着重讲述了这些海豹在研究全球变化中所起的作用等科学前沿问题;同时,就海豹研究在各国际组织中的地位阐述了意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低温微生物研究及其应用前景
    曾胤新;陈波
    1999, 11 (2):  66-75. 
    摘要 ( 2127 )   PDF(445KB) ( 2963 )  

    南极由于其独有的地理及气候特征,蕴育了丰富的低温微生物资源。这些低温微生物具有独特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和生理生化特性,它们不但在南极生态环境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基础研究和生物工程应用方面同样也具有相当大的潜在价值。本文从开发利用南极微生物资源的角度出发,简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南极低温微生物的研究状况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重点在微生物生理生化方面和遗传方面),并进一步探讨了南极低温微生物在环境保护、食品、化工及医药等多个领域中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莫斯科、伊尔库茨克至南极长城站短波衰落特性分析
    张添益;王聚杰;张雪枫
    1999, 11 (2):  76-83. 
    摘要 ( 1857 )   PDF(341KB) ( 1264 )  

    为了研究过极区的短波长电路的衰落特性,在南极长城站收测莫斯科、依尔库茨克的短波授时台信号,并给出各频率对应的衰落深度、衰落率、衰落平均持续时间等参数的统计特征和衰落幅度分布曲线。结果表明:(1)在莫斯科、依尔库茨克-南极长城站两条电路上,其电离层短波信道是快衰落信道,信号幅度衰落绝大部分服从瑞利分布,分布特性与频率、时间、距离、位置关系不大;(2)莫斯科-南极长城站电路的衰落深度与频率、时间有关,频率低,其衰落深度大。但依尔库茨克-南极长城站电路的衰落深度与频率、时间无关,说明衰落深度与频率、时间的关系还要受距离、位置等因素的影响。(3)频率越高,衰落率也越高,04:00~09:00时段内衰落率高于其他时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