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1998年, 第1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8-12-30
    上一期    下一期

    目次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次
    南极威德尔海周边雪冰和大气气溶胶中的M SA,n ssSO42-浓度及其比率研究
    韩建康
    1998, 10 (4):  4-14. 
    摘要 ( 1722 )   PDF(282KB) ( 1283 )  
    分析了威德尔海周边雪冰和大气中MSA和nssSO2-4浓度资料。结果表明,威德尔海是造成这一地区大气中高含量生物硫化物的“源”,其周边岛屿及冰架表层雪冰记载和反映了大气中生物硫化物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点。源区产出硫化物的强度存在显著差异:靠近南极半岛一侧高于靠近Filchner-Ronne冰架一侧。尽管诸多因素对输运和沉降过程发生影响,表层积雪MSA和nsSO2-4浓度仍呈现出很有规律性的空间分布:随沉降地点离海距离和海拔高度的增加,浓度值递减;但在一定海拔之下,“高程效应”不显著。冰芯中MSA浓度垂向分布显示出季节分配“滞后”现象,在表层表现为受天气条件制约的输运过程造成的相位差,在深层则归因于有待验证的“迁移”机制作用的结果。大气和雪冰样品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类似威德尔海这样的高纬地区,大气中的SO2-4和MSA“信号”在雪冰样品中会遭到不同程度的减弱。但就空间变化趋势和季节分布而言,表层雪冰仍是大气中组分(在本文是SO2-4和MSA)的良好载体。十分接近的大气和雪冰MSA对nssSO2-4(或SO2-4)比率证实,这两种大气组分在由大气洗净和沉降到冰雪过程中只发生微弱的分离作用。这也就是大气和雪冰中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极巴罗苔原区湖泊沉积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气候意义
    杨惟理;张青松
    1998, 10 (4):  15-24. 
    摘要 ( 2082 )   PDF(296KB) ( 1269 )  

    应用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淋溶系数及环境温度指标,研究了北极阿拉斯加巴罗热融湖Ikroavik钻孔岩芯AB-32连续的高分辨环境记录。结合210Pb测年数据,指出巴罗地区气候、环境变化的历史状况是:1600~1735年为寒冷、干燥时期;1750~1830年,气候变暖、变湿;1830年出现明显的地球化学转折界限,1830~1994年,气候较湿润温暖。1969~1970年前后,巴罗地区有一变冷阶段。AB-32钻孔岩芯1830年左右表现的古地球化学特征与现代Ikroavik湖泊环境地球化学特征相吻合,并且和Elson泻湖AB-67沉积岩芯反映的气候环境变化基本一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类活动对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环境的影响
    赵烨;李天杰;赵俊琳
    1998, 10 (4):  25-34. 
    摘要 ( 1998 )   PDF(507KB) ( 1583 )  

    人类活动对南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全球性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南极局地人类活动的影响两方面。本文在对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环境进行调查和采样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南极环境中存在源于北半球中高纬地区人类核活动产生的人工放射性同位素137Cs:土壤表层(0~5cm)、苔藓活体层、枝状地衣、壳状地衣体中137Cs比活度分别为6.0~14.8、25.1、29.0和58.1Bq/kg;而中国北方地区土壤表层(0~10cm)、壳状地衣体中137Cs比活度分别为6.4~37.3和294.0~312.0Bq/kg,可见这类全球陆地表面广泛分布的壳状地衣是监测人工放射性核素长期扩散影响极为敏感的信息载体。南极科学考察活动对局地生态系统和地表冻融过程有一定程度的干扰,南极生物体(特别是地衣体)和水体是对人类活动影响极为敏感的环境信息载体,考察站区周围的生物体和水体中Cr、Cu、Ni、Pb、Zn等污染物含量明显偏高。菲尔德斯半岛作为南极科学考察站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其环境与陆地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影响较为明显,故加强本区环境和生物保护工作已成为当前南极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威德尔海豹发声的信号特征初步研究
    程明华;黄凤鹏;于新胜
    1998, 10 (4):  35-44. 
    摘要 ( 1620 )   PDF(402KB) ( 1317 )  

    根据威德尔海豹在不同生态行为下发出的声信号资料,对其声信号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威德尔海豹的声信号与生态行为息息相关。威德尔海豹伴随生态行为发出的声信号主要是由脉冲列和连续波组成。脉冲列的持续时间为2.2~48ms,间隔在4.4~28ms,频段范围在861Hz~5kHz,谱峰分别在1.6kHz、2.9kHz和4kHz处出现;连续波声信号的频段范围在102Hz~4.4kHz,谱峰分别出现在419Hz、486Hz、663Hz、829Hz和1.2kHz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山站成像式宇宙噪声接收机观测结果的初步分析
    刘勇华;刘瑞源;贺龙松;胡红桥;西野正德;佐纳康治;山岸九雄;佐藤夏雄
    1998, 10 (4):  45-52. 
    摘要 ( 1786 )   PDF(150KB) ( 1368 )  

    介绍了成像式宇宙噪声接收机在中山站的部署,分析了首批观测数据,得出中山站区宇宙噪声静日曲线。分析表明,观测期间中山站区的宇宙噪声吸收事件夜间与白天显著不同。在夜间,吸收事件呈脉冲式,持续时间为数分钟,吸收区域常在站区北侧出现,沿东西方向伸展;在磁中午附近,吸收事件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上,吸收区域南北侧较强,中央较弱。可以认为,夜间吸收区域对应着极光带,其吸收由极光粒子沉降引起;在磁中午,吸收区域对应着极隙区,其吸收可能与极隙区粒子沉降和对流有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生物体的微生物含量分析
    陈皓文;袁峻峰;张树荣
    1998, 10 (4):  53-56. 
    摘要 ( 1848 )   PDF(127KB) ( 1281 )  

    于1993/1994年以平板培养法用5种基本培养基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地区的生物体作了微生物含量分析。所研究的海藻、苔藓、地衣、沙蚕、小红蛤、帽贝、鱼、企鹅和鲸等的体表和体内样本计33个。分析和比较了各类生物体内外所含的陆源性细菌、海洋性细菌、肠细菌、真菌及耐酸细菌等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培养温度的提高可促进样本中原有的微生物迅速大量繁殖,表明低温仍是制约南极微生物的重要因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极光区高空物理过程与磁层-电离层耦合
    沈长寿;资民筠
    1998, 10 (4):  57-67. 
    摘要 ( 1978 )   PDF(544KB) ( 1833 )  

    极区高空物理现象之观测具有悠久历史。对极区地磁、电离层和极光现象的深入考察将地球物理的研究领域扩展到了外层空间,并提出了太阳风-磁层-电离层-热层间耦合这一重要课题。耦合物理机制的证实不仅是火箭、卫星探测的重要贡献,而且也是基于对地面雷达和遍及全球大陆的地磁台站、电离层垂测站之长期观测成果。对流电场、一区和二区场向电流、电离层扰动电流系(包括极光区电集流),以及电导率的分布和变化乃是一有机整体,对其每一环节的深入认识均与对整体的全面了解密不可分。有关的理论和模式研究则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各个耦合过程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各发展阶段中不同物理过程的相对重要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环境对考察队员儿茶酚胺含量的影响
    朱广瑾;段岩平;周朝凤;张莹;薛全福
    1998, 10 (4):  68-72. 
    摘要 ( 1793 )   PDF(349KB) ( 1245 )  

    报道了中国第八次南极考察队(长城站)队员赴南极前、居留南极及回国后尿、血浆的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含量变化,以探讨考察队员在居留南极期间普遍存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物质基础。结果表明:考察队员到达长城站2周时尿中NE急剧增高(与赴南极前相比P<0.05),越冬后(居留南极1年2周)NE大幅度下降(与到达2周时相比P<0.001),考察结束回国后NE恢复到赴南极前水平。尿中E含量在到达南极2周时同样显著升高,且增高幅度大于NE(与赴南极前比较P<0.001),越冬后E水平比到达2周时有所降低(P<0.05),回国后E水平没有恢复。提示,儿茶酚胺变化参与综合应激反应过程,E受心理影响大于生理因素。还发现部分考察队员惧怕抽血,故测定尿儿茶酚胺含量更切实可行。经酸化处理的尿样品在短期内温度(室温)对儿茶酚胺含量影响不大,因此,从南极实地取样返回国内检测及进行南极医学方面的研究完全可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四种藓类孢子形态观察
    杜桂森;李学东;刘家熙;汪洪杰
    1998, 10 (4):  73-75. 
    摘要 ( 1767 )   PDF(239KB) ( 1252 )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四种藓类孢子的形态特征,四种孢子体积较小,直径为8.4~32.9μm,P/E值为0.825~0.906,孢子色泽为淡黄色、黄色或黄褐色,萌发孔均为近极薄壁区类型,外壁纹饰为鼓槌状、棒状或瘤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考察队员生活规律的紊乱与地磁场关系的初探
    杨友华;汤克云
    1998, 10 (4):  76-80. 
    摘要 ( 1674 )   PDF(144KB) ( 1304 )  

    根据南极越冬队员出现生活规律的紊乱及不同程度的“南极综合症”现象,结合越冬队员血液、尿及其心理、生理等方面的数据,对比南极地区地磁场变化,初步显示出这些现象与南极地区地磁场环境有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