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国极地考察40年进展与展望
    刘顺林
    极地研究    2024, 36 (3): 317-328.   DOI: 10.13679/j.jdyj.20240079
    摘要1003)      PDF(pc) (409KB)(1783)    收藏
    极地考察在提升极地认知、保护极地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极地资源、促进极地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1984年我国首次南极考察和南大洋调查以来, 我国极地考察从无到有、由弱变强, 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999年, 实施了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 实现了两极考察发展战略, 正从极地科考大国向科考强国迈进: 建成“两船七站”的极地科考支撑平台, 构建了“天-空-地-海”极地立体观测网, 研发了极地深冰芯钻具等多套极端环境采样装备, 组织实施了“‘九五’国家攻关南极计划”“南北极环境综合调查与评估”等极地专项, 在极地冰盖不稳定性、南大洋和北冰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作用等多个领域取得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成功实施了“南极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冰穹A的综合断面科学考察与研究”(PANDA)等国际合作计划, 为我国极地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未来应进一步完善极地船站科考平台, 增强南大洋和北冰洋长期观监测能力, 牵头重大国际合作项目, 推进我国极地考察站的国际化应用, 为“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极地船舶防寒设计研究
    刘志兵 濮骏 黄津津 陈彦臻
    极地研究    2023, 35 (3): 479-489.   DOI: 10.13679/j.jdyj.20220418
    摘要848)      PDF(pc) (4592KB)(1396)    收藏

    冰冻是极地船舶最常见的问题, 会影响船舶的安全性和设备系统的可操作性, 所以暴露在寒冷天气下的船舶系统和设备应满足相应的防寒要求, 以实现防冰和除冰效果本文梳理了中国船级社(CCS)的相关防寒规范指南, 并通过分析全船不同区域对象的防寒需求, 重点对机舱通风、冰海水门、液舱防冻和甲板机械设备系统的防寒技术进行了研究, 总结了相应的主要防冻措施, 以期对航行于寒冷地区船舶的设计有所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南极藻类物种多样性、低温适应性及生物技术应用
    邓仟 高保燕 唐子涵 张成武
    极地研究    2023, 35 (4): 619-629.   DOI: 10.13679/j.jdyj.20220425
    摘要704)      PDF(pc) (418KB)(1152)    收藏
    藻类作为南极初级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和南极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基础经过长期的适应和进化形成了一系列应对低温的抗逆机制对维持极地生境的稳定性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南极藻类物种的多样性及分布特征从细胞膜脂质组成变化细胞内、外活性物质的产生以及进化机制等多方面揭示藻类在低温环境中的适应策略概述了嗜冷藻类在营养健康、医药治疗、日用化工工业和化妆品行业的广泛应用。目前对南极藻类多样性的探索对嗜低温藻类多组学的研究低温藻培养技术的突破和新的嗜低温与耐低温藻种生物资源的利用还有待进一步发展随着对藻类温度适应策略的不断探究未来低温藻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研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中国极地科学与工程技术装备研发应用进展
    王硕仁 廖周鑫 郭井学 陈清满 唐帅帅 何剑锋
    极地研究    2024, 36 (3): 473-485.   DOI: 10.13679/j.jdyj.20240043
    摘要505)      PDF(pc) (761KB)(1139)    收藏
    极地科学与工程技术装备在极地科技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关乎极地科学研究和资源利用,而且还与一个国家的安全、国际地位以及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在科技不断进步和国际极地形势日趋复杂的背景下,我国在极地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研发应用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文全面回顾了我国极地考察 40 年来在科学探测技术装备和工程化技术装备研发应用发展历程和最新成果,分析了我国极地工程技术装备发展现状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和存在的问题。本文还重点针对我国在极地科研探测技术、重型破冰船技术、极地航空技术以及通讯导航技术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极地重大工程和大科学计划、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加强关键技术创新研发、建设极地试验场、完善标准化技术体系以及推动产业化发展等的建议,以期我国在极地科学与工程技术装备的研发应用发展上,快速发展和逐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极地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北极地区海雾数值模拟及其电波衰减研究
    张玉生 郭相明 郝晓静 赵强 张蕊
    极地研究    2023, 35 (4): 556-565.   DOI: 10.13679/j.jdyj.20220417
    摘要695)      PDF(pc) (5325KB)(1017)    收藏
    北极地区气候恶劣, 但提供了北美洲、欧洲北部和亚洲北部国家之间最短交通往来路径因此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北极航行需要气象、导航、通讯、雷达等方面的保障北极海雾降低了海上能见度会使航行船只迷失方向造成搁浅、碰撞等重大事故大气波导超视距、毫米波严重衰减等电波传播现象。本文根据全球再分析数据基于适合北极地区的中尺度大气数值模式通过改进Noah陆面过程方案、长波辐射方案(RRTMG)等设置成功模拟了我国第四次北极考察期间在北冰洋遇见的某次浓雾及其演变发展并基于米氏(Mie)散射和瑞利(Rayleigh)散射理论评估了其对毫米波和远红外波段上的单位距离衰减值。对于毫米波段两代表频率(频段高低端100 GHz 30 GHz), 在频率30 GHz单位距离衰减值随海雾含水量增大逐渐增大但变化平缓在频率100 GHz单位距离衰减值随海雾含水量增大迅速增大。对于红外波段两代表波长(波段高低端0.1 cm50 µm), 在波长0.1 cm单位距离衰减值随海雾含水量逐渐增大但变化平缓在波长50 µm衰减值随海雾含水量增大迅速增大, 单位距离衰减值可迅速增大到几百dB·km–1两波长的衰减值相差很大。对于相同液态含水量雾区的单位距离衰减值来说远红外衰减值远远大于毫米波衰减值毫米波频段高低端和红外波段波长最高端0.1 cm衰减值一般在几dB以下而红外波段波长最低端50 µm衰减值在几百dB与其波段相比单位距离衰减值甚大, Polar WRF模式能够模拟获取较准确的北极海雾特性也能够用于评估北极海雾对电磁波传播衰减以及对无线电信息系统特性的时空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北极地区油气资源分布特征与开发利用分析
    孙迪 张厚和 郝婧 李春荣 刘世翔 蒋德鑫 李易灿
    极地研究    2024, 36 (2): 286-303.   DOI: 10.13679/j.jdyj.20240001
    摘要723)      PDF(pc) (1369KB)(975)    收藏
    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 对优化我国能源进口结构及有效分散石油进口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标普全球和美国地质调查局最新数据, 本文开展了环北极主要国家油气勘探开发历程分析和北极地区油气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1)北极地区油气勘探开发工作主要在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挪威和丹麦五国开展, 分为早期调查(至1963年)、陆上大发现和早期开发(1964—1976年)、海陆并进和快速上产(1977—1992年)、勘探低迷和开发高位徘徊(1993年至今)4个阶段。(2)北极地区已发现油气田519个, 累计油气探明和控制可采储量474亿吨油当量, 累计产量162亿吨油当量, 待发现资源量1159亿吨油当量, 呈现出油气构成不均、海陆分布不均、国别分布不均和层位分布不均的特点。基于对环北极国家油气开发利用情况和前景的综合考量, 建议我国积极与俄罗斯开展天然气勘探开发合作, 在夯实管道天然气开发建设进程的基础上, 拓展液化天然气和北极航道基础设施建设合作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两种极地压实雪层跑道设计方法
    霍海峰 李涛 陈庆炜 贾汶韬 胡彪
    极地研究    2023, 35 (4): 580-590.   DOI: 10.13679/j.jdyj.20220423
    摘要678)      PDF(pc) (1789KB)(962)    收藏
    极地跑道的建设可有效提高极地科考的后勤保障能力而我国关于极地跑道设计的研究却鲜见报道。本文详细介绍了国外两种压实雪层跑道设计方法分别是双层弹性体系法和实测经验法。双层弹性法是基于Burmister理论计算道面弯沉而经验法通过实测弯沉数据获得道面设计指标。以A320机型为例采用两种方法做跑道设计并作对比研究分析表明双层弹性法优势在于同一弯沉标准可采用不同道面设计组合局限在于未考虑单轮载重和荷载作用次数经验法考虑了多种飞机参数但弯沉标准10 mm不可改变。通过对比发现经验法考虑了更多的飞机参数在相同弯沉标准下其道面设计指标更高且该方法在考虑弯沉的同时也满足强度设计要求故经验法设计较双层弹性法更科学和安全。该研究为我国极地压实雪层跑道的设计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基于PlanetScope影像的格陵兰冰面融水监测
    朱雨欣 张闻松 杨康
    极地研究    2023, 35 (4): 508-516.   DOI: 10.13679/j.jdyj.20220419
    摘要685)      PDF(pc) (4467KB)(894)    收藏
    格陵兰冰盖的消融及其对海平面上升的贡献成为国际上研究的热点。每年消融期格陵兰冰盖表面消融融水会导致冰面形成冰面湖、冰面河、注水冰裂隙等形态。格陵兰冰面融水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变化迅速区域气候模型难以准确模拟冰面融水分布中等分辨率卫星影像难以反映冰面融水的时空变化。以 PlanetScope 为代表的 CubeSat 小卫星空间分辨率高达3 m, 理想情况下重访周期可达1 d这为精细化动态监测格陵兰冰面融水提供了可能。本研究利用 PlanetScope高空间分辨率小卫星遥感影像提取格陵兰冰盖西南部典型流域冰面融水遥感信息构建了针对 PlanetScope遥感影像的冰面融水深度反演公式对比了 MAR v3.11区域气候模型模拟的融水径流量与遥感反演的融水体积。结果表明20197—8流域内冰面融水开放水体比率先上升后下降712日达到峰值8.7%; 流域内冰面融水深度介于0.2~1.5 m 之间冰面湖最深(0.9 m±0.2 m), 冰面河干流次之(0.6 m±0.1 m), 冰面河支流最浅(0.5 m±0.1 m); 遥感观测的开放水体比率、冰面融水体积与区域气候模型 MAR 模拟的融水日径流量具有正相关关系故融水径流对于冰面湖与冰面河具有直接供给作用流域冰面融水存储比例(遥感观测的冰面融水体积与模型模拟的融水累积径流量之比)先升高后降低冰面融水储存比例小于1%, 储存能力十分有限冰面流域能够高效输送融水进入冰盖内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西北冰洋二氧化碳分压变异与海冰变化的关系
    赵雨 杨威 吴瀛旭 金梅兵 祁第
    极地研究    2023, 35 (4): 499-507.   DOI: 10.13679/j.jdyj.20220421
    摘要793)      PDF(pc) (1795KB)(876)    收藏
    北极海冰消退造成了开阔水域面积的增加, 进而促进表层海水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CO2), 导致表层CO2分压(pCO2)呈上升趋势。然而, 目前还缺少对于海冰消退过程中pCO2的显著变化及其与海冰联系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基于2008年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数据, 发现西北冰洋夏季海表pCO2的分布呈现出陆架区低海盆区高的特征, 整个海区总体上为大气CO2的汇, 其中陆架区碳汇通量为13.8 mmol·m–2·d–1, 而广阔的加拿大海盆区仅为3.7 mmol·m–2·d–1。本研究重点分析了海盆区高pCO2和低碳汇的驱动机制, 根据质量平衡模型模拟了加拿大海盆区在整个海冰融化过程以及随开阔海域时间延长的情景下, 海表pCO2的响应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1)在融冰过程中, 海-气CO2交换驱动pCO2呈缓慢增加趋势; (2)在海冰完全融化后, 伴随着海面暴露在空气中时间的延长, 海-气CO2交换与升温共同作用使pCO2迅速增加, 且增加速率高于融化阶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大洋表层海水氧稳定同位素比率研究进展
    衡福新 田彪 孙维君 吴雪梅 丁明虎
    极地研究    2023, 35 (3): 428-439.   DOI: 10.13679/j.jdyj.20220410
    摘要629)      PDF(pc) (4364KB)(824)    收藏

    大洋表层海水氧稳定同位素比率(δ18O)能够准确指示多种海洋循环过程, 也可以用来重建古气候变化。随着近几十年采样范围的扩大和分析技术的提高, 大洋表层海水δ18O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其主要体现在δ18O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归因等研究方向。但是, 受到海洋调查范围的限制, 现在仍存在对δ18O时空范围深入认知的不足。本文对大洋表层海水δ18O的相关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和归纳, 以期为未来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末次冰期内威德尔海的冰筏碎屑增多事件与底流增强事件的耦合性
    颜彬 谢敬谦 武力 黄博
    极地研究    2023, 35 (4): 542-555.   DOI: 10.13679/j.jdyj.20220437
    摘要641)      PDF(pc) (1137KB)(788)    收藏

    晚第四纪的气候变化控制了南极地区的冰架进退。冰架崩塌形成的冰山在其破碎、漂流、融化过程中把冰筏碎屑(IRD)搬运到海洋中。同时, 大量的冰川融水促进了海洋垂直剖面结构和动力的改变, 从而影响冰筏碎屑的沉积过程。此前对于揭示极地海域冰筏碎屑与底流活动变化之间关系的研究尚不充分。因此, 本文分析了南极威德尔海西北部柱状沉积物的沉积记录, 在对比沉积物粒度数据特征、分析沉积物端元模型的基础上, 发现4次明显的沉积物粒度变化事件和底流增强事件同时发生。这种同步性说明冰架系统与海洋环境之间存在内在的调节机制。两次较强的冲刷事件证明岩心形成过程中存在着两次沉积间断, 同时也合理地解释了古地磁数据和AMS14C数据存在的显著年龄差异。此外, 鉴于D4-9岩心样品蛋白石、有机碳等指标均指示了极低的输出生产力情况,且与冰期的生产力水平相当, 推断该岩心主要形成于末次冰期期间。综上分析, D4-9岩心所记录的事件反映出南极地区千年尺度的气温变化诱发了冰架的后退, 导致了明显的冰筏碎屑事件和底流增强事件, 解释了威德尔海区冰架-海洋过程的内在耦合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南极冰穹A的天文台址测量进展
    商朝晖 胡义
    极地研究    2024, 36 (1): 1-11.   DOI: 10.13679/j.jdyj.20230085
    摘要449)      PDF(pc) (5369KB)(773)    收藏
    越来越多的观测证据表明, 昆仑站所在的冰穹A地区在光学、红外和太赫兹等波段都有着地面最佳的天文观测条件。它具有优异的自由大气视宁度, 极低的可沉降水汽含量, 非常暗的夜天光背景, 以及连续数月的极夜可观测时间等。通过对最近17年的工作总结, 着重介绍冰穹A全面的台址测量工作, 并展示测量结果以及最新的进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基于ICESat-2卫星测高的南极冰盖1 km数字高程模型
    范艺培 王泽民 张保军
    极地研究    2023, 35 (3): 383-391.   DOI: 10.13679/j.jdyj.20220413
    摘要794)      PDF(pc) (4798KB)(756)    收藏

    冰盖的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是对冰盖形状的刻画, 是研究南极冰盖必不可少的基础数据[1]。然而, 受气候变化影响, 西南极冰盖发生了剧烈的消融, 冰盖的DEM也随之不断地变化。Ice, Cloud and land Elevation Satellite-2(ICESat-2)是美国国家宇航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2018年发射的最新一代激光测高卫星, 星上搭载的先进地形激光测高系统(Advanced Topographic Laser Altimeter System, ATLAS)对南极冰盖表面进行了高密度的精确观测。本文利用这一观测数据, 使用最小二乘拟合法制作了1 km×1 km网格的南极冰盖DEM。使用NASA冰桥(IceBridge)计划采集的机载激光雷达测高数据评估发现, 随着冰盖表面坡度的降低, DEM的精确度逐渐提高整体来看, ICESat-2 DEMIceBridge高程数据的差值的中位数、均方根和十分位距分别为–0.45 m, 17.51 m和17.93 m。在不同坡度范围内, ICESat-2 DEM的精确度均优于前人基于 ICESat-2 数据所得到的南极冰盖的 DEM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基于局部特征的南极考察站网络效率评价
    成昆凤 刘海燕 庞小平
    极地研究    2023, 35 (4): 533-541.   DOI: 10.13679/j.jdyj.20220208
    摘要608)      PDF(pc) (780KB)(706)    收藏
    为评价不同站点布局下南极考察站网络运行效率本文提出基于局部特征的南极考察站网络效率评价方法。通过基于最小二乘理论的层次分析法(AHP)计算/边相对重要性指标权重, 然后利用优劣解距离法(TOPSIS)对点/边相对重要性进行综合排序反映网络局部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网络效率评价模型进行修正得到整体网络相对运行效率实现--网络层层深入的效率评价。应用此方法分别分析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南极考察站网络运行效率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不同结构网络的运行效率评价可为未来新建南极考察站选址或整体布局调整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中国南极海洋生源要素格局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潘建明 赵军 李栋 张海峰 于培松 张偲 杨旭锋 朱长凤 胡佶 扈传昱 范高晶 韩正兵 孙维萍 陶柯宇 蓝木盛 张海生
    极地研究    2024, 36 (3): 329-342.   DOI: 10.13679/j.jdyj.20240033
    摘要356)      PDF(pc) (6753KB)(703)    收藏
    南极海洋生源要素格局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是探讨全球气候变化、碳循环和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关键内容, 也是预测南大洋生态系统演化趋势的重要依据。中国自1984年首次南极科学考察以来, 已组织开展多年南大洋综合调查, 并依托“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和“南极重点海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影响”等极地专项的实施, 聚焦南大洋生态系统演变及其环境调控等关键科学问题, 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认识。本文总结了我国在南极海洋生源要素格局及其生态环境效应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 特别是海洋生源要素循环与浮游生态系统、生源物质沉降通量及其季节变化以及上层海洋过程的沉积记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初步探讨了南极冰间湖生态过程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并对我国未来南大洋生态环境调查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目前我国极地考察破冰船综合保障能力分析与评估
    夏寅月 陈清满 蒋静俭
    极地研究    2024, 36 (2): 304-315.   DOI: 10.13679/j.jdyj.20220435
    摘要446)      PDF(pc) (4941KB)(657)    收藏
    历经40多载发展, 中国极地考察体系总体趋于成熟, 保障能力日益加强。然而极地考察破冰船综合保障能力无法完全满足国家需求, 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冰区作业时间受限、需适应冰-海-气-生物相互作用等立体科学观测技术等要求, 为考察船的支撑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深入分析了 “雪龙”号和“雪龙2”号的综合保障能力, 以及在执行科考调查和后勤综合保障的运行模式, 对比国外主流极地考察船, 从支撑保障能力、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等方面探讨了存在的差异、面临的挑战以及存在的不足,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极地考察综合实力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北极航道短波组网通信效应及极区粒子沉降对其影响的研究
    葛淑灿 徐彬 李海龙 徐彤 朱梦言 蒙林 吴健
    极地研究    2024, 36 (1): 12-25.   DOI: 10.13679/j.jdyj.20230068
    摘要475)      PDF(pc) (5099KB)(650)    收藏

    北极航道是指穿过北冰洋, 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航道, 北极航道的快速发展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现有极区单台站短波通信易受极区恶劣空间环境因素的影响, 可通率不高, 无法对北极航道船舶的安全航行提供可靠保障。本文针对北极航道短波通信保障需求, 搭建基于确定性模型的短波通信覆盖区评估理论框架, 探究复折射指数射线追踪功率计算方法, 进而评估北极航道短波组网通信效应, 同时开展了高能粒子沉降等极区电离层扰动对北极航道短波传播效应影响的研究, 旨在为短波组网北极航道通信效能评估与站网规划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南极光学天文望远镜控制软件关键技术
    李晓燕 李运 孙天瑞 杨世海 杜福嘉 徐灵哲
    极地研究    2024, 36 (1): 99-111.   DOI: 10.13679/j.jdyj.20230079
    摘要418)      PDF(pc) (2864KB)(633)    收藏

    南极天文望远镜控制软件是望远镜软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控制计算机在望远镜用户层和设备层之间运行的关键技术。对于用户层, 控制软件需具备全自动观测的交互接口、卫星通信条件下的远程访问和故障诊断等功能; 对于设备层, 控制软件不但要完成对天体目标的精确指向和精密跟踪、计算并补偿系统误差和控制关键部件以达到目标像质, 而且需实现对电源分配系统、除霜及加热系统的控制、设备及环境信息的采集和监测等。相比于普通台址, 在南极大陆运行的光学天文望远镜有其独特的特点, 控制软件需进行特殊设计。本文重点从操作系统选择、远程建立望远镜指向误差修正模型方法、全自动观测软件接口、卫星通信及远程运维、望远镜实时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等方面探讨了南极天文光学望远镜控制软件的关键技术和设计原则, 并展望未来技术的发展, 为南极天文望远镜的研制和控制系统研发提供技术储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极地冰雪探测冰雷达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
    邢治瑞 稂时楠 赵博 窦银科 肖鹏 李霖 孙波 崔祥斌
    极地研究    2023, 35 (4): 591-606.   DOI: 10.13679/j.jdyj.20220431
    摘要751)      PDF(pc) (7540KB)(625)    收藏
    冰雷达是用于极地冰雪探测的主要技术手段为研究极地冰雪的几何特征、内部结构、冰下地形地貌和冰底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观测数据。20世纪50年代人类首次发现特定频段的电磁波可以穿透南极冰盖进而在60年代研制出用于极地冰盖冰下探测的冰雷达系统。之后60多年里随着计算机、电子信息和卫星定位导航等技术的发展冰雷达技术研究取得快速发展形成了适用于极地冰盖、海冰及其上覆积雪不同探测需求的多样化冰雷达系统。本文在简要回顾了早期冰雷达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着重从极地冰盖深部探测、极地冰盖和海冰浅表层探测以及新型极地冰雪探测冰雷达技术3个方面回顾总结了近10年来国内外主要进展。未来为适应极地冰盖、海冰及其上覆积雪观测研究的多种需求需要进一步提升冰雷达系统性能(探测深度、跨轨迹向分辨率、垂向分辨率等), 并且研制满足新型平台(无人机、卫星等)搭载需求的小型、低功耗冰雷达系统以及发展多通道、多频、多极化集同观测模式的综合冰雷达技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南北极大气科学领域的前沿主题演化 —— 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文献数据
    王姝婷 李娜 吴新年
    极地研究    2023, 35 (4): 630-645.   DOI: 10.13679/j.jdyj.20220442
    摘要637)      PDF(pc) (3737KB)(602)    收藏
    大气科学的相关研究已成为极地研究的热点问题与前沿领域。基于2000—2022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3个数据库中有关南北极大气科学研究主题的文献数据通过文献数量分布、关键词突现分析、高被引成果对比与基于关键词共现的时间演化分析系统梳理2000年以来国内外在大气科学领域有关极地的前沿主题演化趋势。结果显示, (1)目前北极研究主要关注北极放大效应、极地变暖与冰川消融、气候模型创新与CMIP6模型应用、东亚极寒事件、极端异常气候现象的发生机制等主题(2)南极研究主要关注表面质量平衡、海冰消融与气候变、气候模型创新与CMIP6模型应用、温盐环流、未来气候变化预测等主题(3)中国在极地方面的研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通过创新理论与模型应用可进一步研究极地与中国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4)为应对气候变化并推动双碳战略实施大气环流的影响机制、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机制、碳排放监测与碳循环研究、极地气候模拟将成为未来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