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1993年, 第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3-06-30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论文
    南极陨石研究的启示Ⅲ:南极月球陨石的综述及其演化历史
    王道德,林杨挺
    1993, 5 (2-Chinese):  1-20. 
    摘要 ( 1660 )   PDF(569KB) ( 1147 )  
      到目前为止,已回收和鉴定出12个来自月球的月球陨石,其中11个是在南极地区的蓝色冰区上回收的,另一个是在澳大利亚发现的。月球陨石岩石学、化学组成、同位素年代学以及稀有气体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月球陨石属无球粒陨石,按其岩石类型可划分为斜长岩质月球陨石、玄武岩质月球陨石和玄武岩—斜长岩质月球陨石,它们分别对应于月球高地岩石、月海玄武岩及月海—高地混合岩石。虽然月球陨石的岩石学特征及主要元素丰度与阿波罗号和月球号飞船从月球上采回的月球高地岩石或月海玄武岩相似,但斜长岩质月球陨石的不相容元素和稀土元素的丰度显著偏低,即贫K、REE及P(KREEP组分),藉此可以认为这些月球陨石不是来自阿波罗号和月球号飞船在月球正面的采样区,很可能是来自月球边缘或月球背面,其源区为贫KREEP或无KREEP的高地岩石。同玄武岩质月球陨石相比,斜长岩质月球陨石具有富难溶亲铁元素的特征,并且它们之间的比值接近球粒陨石,表明来自球粒陨石组分的贡献。此外,属玄武岩—斜长岩质混合岩的Calcalong Creek陨石特别富集KREEP组分。月球陨石是来自月球表面的随机样品,对进一步了解月壳化学组成的横向变化和平均化学成分以及初始的月壳分异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宇宙线Forbush下降对极区低电离层的影响
    宗秋刚,叶宗海,薛炳森,叶晓蔚
    1993, 5 (2-Chinese):  21-27. 
    摘要 ( 1580 )   PDF(176KB) ( 928 )  
      本文从宇宙线在极区电离层电离的理论出发,分析了宇宙线Forbush下降对极区低电离曾的影响,并结合南极中山站(69°24′24″S,76°22′40″E)Riometer仪器记录到的一个极夜期间Forbush下降事例,分析了宇宙线Forbush下降和宇宙噪声负吸收之间的关系,较好地解释了Forbush下降对宇宙噪声吸收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洲乔治王岛柯林斯冰帽表层积雪可溶杂质浓度特征
    韩建康,康建成,温家洪,P.马雅夫斯基,M.崔克勒
    1993, 5 (2-Chinese):  28-33. 
    摘要 ( 1395 )   PDF(164KB) ( 956 )  
      柯林斯冰帽主冰穹冰芯上部10m的分析结果,揭示了积雪可溶杂质与大气气溶胶化学构成之间的直接联系。由于发育于典型的极地海洋环境,海盐气溶胶是科林斯冰帽周围大气气溶胶的主要成分。积雪中Na+、K+、Mg2+、Ca2+、SO42-、Cl-、BR-浓度-深度剖面的同步变化以及EF值得相近(≈1),说明了这些杂质降落以前具有共同源地,且经历了相近的沉积方式。NH4+除表层污染外,下部变化均匀,可代表当地铵基的本底变化。对NO3-的剖面变化目前尚不能得到完满的解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种南极威德尔海砂壳纤毛虫的形态学研究
    宋微波
    1993, 5 (2-Chinese):  34-42. 
    摘要 ( 1358 )   PDF(230KB) ( 999 )  
      本文报道了三种采自南极威德尔海冰层下的砂壳纤毛虫:冰生拟铃壳虫、漂流波缘杯虫和梵氏波缘杯虫。采用蛋白银技术对其纤毛图式做了首次揭示并与其它已知种类作了比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附近水域微小型藻类的研究Ⅲ.南设得兰群岛邻近海域大磷虾胃含物中微小型藻类的组成
    朱根海,陈时华,赵桂芬
    1993, 5 (2-Chinese):  43-51. 
    摘要 ( 1402 )   PDF(275KB) ( 948 )  
      本文用光镜和电镜分析研究了南设得兰群岛邻近海域12个性期340尾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 Dana的食性成分。大磷虾胃含物中发现135种微小型生物,硅藻类约占60.0%,原生动物约占15.5%,甲藻类约占12.6%,金藻类约占5.2%,领鞭藻约占3.7%,其它种类约为3.0%,其中,小于20 μm的微型硅藻类和鞭毛藻类是大磷虾的重要饵料,约占大磷虾摄食总数的85%,并且以棱角菱形藻小形变型Nitzschw angulate f, minima,短菱形藻小形变型N.curta f.minima,短菱形藻N.curta,金口藻Chrysostomum sp.的数量最大,总平均量达56.99个/尾,占大磷虾所摄微小型生物数量的78.5%。大磷虾的饱满度具有随性发育期的增长而增大的趋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早古生代麻粒岩相变质事件——Sm-Nd同位素年代学证据
    赵越,张宗清,宋彪,王彦斌,刘小汉,李继亮
    1993, 5 (2-Chinese):  52-56. 
    摘要 ( 1362 )   PDF(140KB) ( 940 )  
      对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典型的暗色麻粒岩及其主要矿物组合、区域最常见的变质矿物石榴石的Sm-Nd同位素年代测定表明,本区主期低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发生在早古生代早起(泛非事件)。暗色麻粒岩-紫苏辉石-角闪石-斜长石Sm-Nd等时年龄为540±75(2α)Ma。野外地质证据还表明,本区的构造面貌和变质记录主要是早古生代早期热事件形成的,并与这一时期部分熔融事件关系密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海冰变化特征初探
    解思梅,郝春江,钱平,张林
    1993, 5 (2-Chinese):  57-62. 
    摘要 ( 1479 )   PDF(188KB) ( 1152 )  
      本文使用了美国联合冰中心提供的1973~1989年的海冰资料,分析了南极海冰的分布特征,并计算和分析了净冰面积指数,由此得出海冰分布及其变化的特征。根据南极海冰空间分布的特征,将南极海冰氛围三大区。Ⅰ区(0~120°E)是以普里兹湾为主体、北与印度洋项链的带状冰区。Ⅱ区(120°E~120°W)是以罗斯海为主体、北与太平洋相连的冰区。Ⅲ区是以威德尔海为主体、北与大西洋相连的块状大冰区。 南极海冰的季节变化特征非常明显。夏季2月份的海冰最少,其净冰面积指数(不包括海冰开阔水域的面积)约为319万平方公里,冬季9月份冰最多,其面积约为1684万平方公里,冬季是夏季的5倍多。海冰的季节滞后于气温1个月,与海温的变化几乎是同步的,南极海冰三个冰区的周期性变化有显著的差异,Ⅰ区准5年,Ⅱ区准11年,Ⅲ区为6年。确切的周期性变化有待于今后深入的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