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唐学远, 孙波, 马红梅, 赵励耘, 乔刚, 田一翔, 郭井学, 崔祥斌, 李霖. 南极冰盖深部结构、冰下过程及其对冰盖稳定性和海平面的影响[J]. 极地研究, 2021, 33(4): 604-611. |
[2] |
于世航, 陈龙耀, 刘晓春. 西澳平贾拉造山带中元古代–早古生代地质事件及其与东南极雷纳造山带地质事件对比[J]. 极地研究, 2021, 33(2): 183-197. |
[3] |
尉晓英, 段咪, 朱国平. 博氏南冰?耳石外型特征参数及其对体长变化预测的研究[J]. 极地研究, 2020, 32(2): 226-235. |
[4] |
张宇中 唐学远 窦银科 郭井学 左广宇. 东南极冰盖泰山站雪层垂直温度分布特征研究[J]. 极地研究, 2019, 31(4): 413-420. |
[5] |
王春阳, 丁巍伟, 董崇志, 方银霞, 赵阳慧, 牛雄伟. 东南极威尔克斯地-阿德利地大陆边缘构造及沉积特征[J]. 极地研究, 2019, 31(1): 1-12. |
[6] |
刘晓春 赵越. 中国东南极地质考察20年进展与展望[J]. 极地研究, 2018, 30(3): 268-286. |
[7] |
李岩 黄费新 程杨. 南极拉斯曼丘陵中山站地区Rb含量初步调查[J]. 极地研究, 2017, 29(4): 471-476. |
[8] |
于金海 李院生 马红梅 史贵涛 马天鸣 安春雷 姜苏. 东南极冰盖中山站-Dome A断面表层雪中SO42-和MSA的空间分布特征[J]. 极地研究, 2017, 29(1): 45-55. |
[9] |
王哲 聂亚光 陈倩倩 刘文齐 刘晓东. 基于近红外光谱快速分析东南极湖泊沉积物化学元素含量[J]. 极地研究, 2016, 28(3): 317-323. |
[10] |
王伟 刘晓春 赵越 郑光高 陈龙耀. 东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冰碛石碎石带中高压麻粒岩和正片麻岩的锆石年代学研究及其构造意义[J]. 极地研究, 2016, 28(2): 159-180. |
[11] |
傅良 卞林根 效存德 丁明虎. 四种再分析辐射资料在东南极高原适用性评价[J]. 极地研究, 2015, 27(1): 56-64. |
[12] |
冯梅 安美建 安春雷 史贵涛 赵越 李院生 Douglas Wiens. 南极中山站-昆仑站间地壳厚度分布[J]. 极地研究, 2014, 26(2): 177-185. |
[13] |
刘晓春 赵越 胡健民 刘小汉 曲玮. 东南极格罗夫山:普里兹造山带中一个典型的泛非期变质地体[J]. 极地研究, 2013, 25(1): 7-24. |
[14] |
黄涛 孙立广. 东南极阿曼达湾湖泊沉积物物源的元素分析[J]. 极地研究, 2012, 24(4): 384-390. |
[15] |
刘毅 罗宇涵 孙松 何毓新 柳中晖 孙立广.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湖泊沉积生物标志物记录及其环境气候意义[J]. 极地研究, 2012, 24(3): 205-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