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1993年, 第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3-09-30
    上一期    下一期

    目次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次
    南极海冰、冰穴和冰川冰及其对水团形成和变性的作用
    董兆乾;梁湘三
    1993, 5 (3):  1-16. 
    摘要 ( 1576 )   PDF(1500KB) ( 1528 )  

    本文利用前人的成果及笔者1992/1993年的南极海冰观测和收集的资料以及水文观测资料数据阐述了南极海冰的特性,特别是南极海冰过程、冰穴以及冰川冰对南极水团(南极表层水、南极底层水、南极陆架水、南极中层水以及南极冰架水)的形成和变性所起的特殊作用。 南极海冰覆盖面积的年际变化,夏季最大年份是最小年份的2倍多,冬季年间变化较小,最大仅为20%;但其季节变化非常大,冬季平均覆盖面积通常是夏季的5倍。南极海冰对大气-海洋间相互作用有重大影响,特别是深海洋区中冬季的结冰和发育造成的垂向对流、夏季的融化是形成南极表层水(含南极冬季水和南极夏季表层水),进而形成南极中层水的主要原因;南极陆架区的的海冰兴衰过程是形成南极陆架水的直接原因,它与变性南极绕极深层水混合并受到冰川冰的进一步冷却作用,成为形成南极底层水的主要水团;南极冰架底部的冷却、融化和冰架以下水体的结冰作用形成的高盐对流过程产生的南极冰架水,亦是形成南极底层水的贡献者。 冰穴是70年代以来卫星观测的重大发现。对其形成和对大气、海洋的影响作用尚不完全清楚,初步的研究成果表明,冰穴中产生的热盐对流对南极水团的形成、变性、大洋深层的翻转以及海洋-大气间的热量传输和气体交换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沿海伯尔顿盐湖双刺镰状水蚤氧代谢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王自磐
    1993, 5 (3):  17-26. 
    摘要 ( 1283 )   PDF(618KB) ( 1273 )  

    对南极沿海伯尔顿盐湖浮游桡足类双剌镰状水蚤的耗氧量进行六个月的连续测定,结果表明,动物在越冬过程中氧代谢呈下降趋势,其耗氧量从8月份的0.2775(μl·mg~(-1)wet·h~(-1))到翌年1月份降为0.0467(μl·mg~(-1)wet·h~(-1));其中8—12月耗氧量变化较为平缓,月平均下降率为14.62%;12—1月耗氧量变化较大,下降率为66.93%。动物的耗氧量与盐湖环境的季节变化和动物自身的一些生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在12月份以前动物耗氧量变化可能主要与湖中浮游植物和溶解氧的减少有关,而12月份以后动物的迅速衰老则可能成为动物耗氧量急剧下降的重要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长城湾的领鞭毛类
    陈波
    1993, 5 (3):  27-39. 
    摘要 ( 1368 )   PDF(5041KB) ( 1115 )  

    本文首次报道发现于南极长城湾夏季异养微型浮游生物的主要类群——领鞭毛类(choanoflagellates),共记录7个属的11个种,通过扫描电镜详细观察了每个种的形态及其结构特征,并讨论了每个种在世界各海洋水域中的地理分布。11个种是:Acanthocorbis unguiculata,Bicosta spinierra, Calliacantha natans, C. simplex, Crinolina aperta, Diaphanoeca multiannulata, D.pedicellata, Parvicorbicula circularis, P. socialis, Pleurasiga orculaeformis aff.和Pleurasiga sp., 其中P. orculaeformis aff. 首次在南极水域中记录到。D.multiannulata仅限于南极水域中分布,除了D.multiannulata和Pleurasiga sp., 其余9种为世界性广布种。在长城湾,B. spinifera, C. aperta,D. multiannulata和P. circularis为夏季优势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南极菲尔德斯半岛长城站地区深部电性结构
    孔祥儒;张建军;焦承民
    1993, 5 (3):  40-47. 
    摘要 ( 1313 )   PDF(210KB) ( 1065 )  

    本文分析了1992年12月长城站附近三个测点的大地电磁测深资料(1s到4096s的低频信号数据),得出菲尔德斯半岛风谷断裂电性主轴为北东110°,半岛地壳厚度为22.3km,壳内含四个主要电性层,厚度分别为:1.3km,6.7km,1.2km和13.3km,其中上地壳为9.2km,下地壳为13.1km。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长城站区燕窝湖岩芯中稀土元素特征
    余素华;郑洪汉;陈肖柏;马淑兰;马建国;方虹
    1993, 5 (3):  48-54. 
    摘要 ( 1534 )   PDF(417KB) ( 1405 )  

    本文通过对长城站区燕窝湖岩芯沉积物中稀土元素丰度、分布模式、特征参数和稀土元素之间以及其他元素的相关系数研究,探讨了该湖岩芯的物质来源。研究结果表明,燕窝湖岩芯沉积物中REE分布模式与菲尔德斯半岛火山岩类较相似,并与长城湾表层沉积物类同,表明它们的物质来源具有同源性。山此推论,该湖岩芯沉积物的母岩主要来自菲尔德斯半岛火山沉积碎屑岩,并保留了岛弧型的特征。同时,还表明该湖盆沉积环境系以干旱的冰川环境为主导,化学风化十分微弱。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远距离HF传播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比较
    杜军虎;孙宪儒;王聚杰
    1993, 5 (3):  55-59. 
    摘要 ( 1414 )   PDF(232KB) ( 1215 )  

    本文主要对超远距离HF传播信号场强测量值与山CCIR第894—2号报告书方法所做的预测值进行了比较,其平均偏差为-1.7dB,标准均方根偏差为13.5dB。最后分析了偏差的原因并对预测方法进行了评估,指出预测值偏低和对极点聚焦公式应当修改,这将大大提高第894—2号报告方法的预测精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南极信息系统总体框架的构想与研究
    程少华
    1993, 5 (3):  60-74. 
    摘要 ( 1487 )   PDF(550KB) ( 1030 )  

    本文根据现实需求和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基本立足点,探讨了中国南极信息系统(CAIS)总体框架的构想以及如何建立CAIS的若干问题。文中阐述了建设CAIS与南极信息资源管理(AIRM)之间相辅相承的关系;描述了CAIS的概念结构和基本结构的框架模型;研究了总体框架及系统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基本结构的层次性和相关性。针对易造成信息系统脆弱性的各种问题,讨论了需采用的技术、研究方法、开发策略、应遵循的基本规律,指出CAIS的第一个实践目标是开发与编写基于ADIF(南极目录交换用格式)的南极数据目录和南极主题词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乔治王岛柯林斯冰帽小冰穹冰芯中火山喷出物的首次鉴定
    戴枫年;宋锦熙;王远平;屈建军;康国定;朱国才;韩建康
    1993, 5 (3):  75-77. 
    摘要 ( 1426 )   PDF(88KB) ( 1280 )  

    对采自南极乔治王岛柯林斯冰帽小冰穹顶冰芯40~50m深度处黑色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的观察和分析。偏光显微镜下光性鉴定表明该样品具有显著的火山喷出物指征性结构。经EPM—810Q型电子探针分析发现了样品较强的火山喷出物形貌方面的指征,全元素定性分析验征了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几种特定矿物组成。这是首次在柯林斯冰帽冰芯中发现并得到鉴定的火山喷出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