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1998年, 第1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8-09-30
    上一期    下一期

    目次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次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石榴斜长角闪岩中角闪石的~(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仝来喜;刘小汉;张连生;陈海泓;陈福坤;王彦斌;任留东
    1998, 10 (3):  4-14. 
    摘要 ( 1210 )   PDF(537KB) ( 1424 )  

    本文对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出露的石榴斜长角闪岩中的角闪石进行了40Ar-39Ar年龄测定,分别得到角闪石视年龄1586Ma、1011~1080Ma、761Ma和529~582Ma,角闪石坪年龄1036Ma和554Ma,角闪石Ar-Ar等时线年龄1010Ma,这些同位素年龄证据,首次完整地记录了该区所经历的几乎所有构造变质热事件,为近几年国内外地质学家关于该区构造变质热事件争论的焦点问题,即晚元古代的1000Ma格林维尔事件(Grenvilian)与早古生代的500Ma泛非事件(Pan-African)孰轻孰重以及前者是否存在,提供了答案。角闪石的40Ar-39Ar年龄测定结果表明,拉斯曼丘陵地区经历了复杂的多期变质演化历史,其原岩可能形成于早-中元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应该是晚元古代的1000Ma格林维尔事件,而500Ma泛非事件则是晚期较强烈的变质热事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极Svalbard群岛Longyearbyen地区雪坑主要阴、阳离子特征研究
    康世昌;秦大河;任贾文;YngvarGjessing
    1998, 10 (3):  15-23. 
    摘要 ( 1314 )   PDF(500KB) ( 1194 )  

    北极Svalbard群岛Longyearbyen地区3条冰川8个雪坑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冰川表层雪中海盐离子Cl-和Na+占主导地位,其浓度远高于其它离子,而陆源Ca2+在雪坑秋季污化层中浓度远远高于其它层位,可作为雪坑定年中秋季层位的标志。在季节变化上,海盐离子和SO2-4、NO-3在春季和夏季表现为高值,这与冬春季节北大西洋风暴和中纬度人类污染物远距离传输到北极有关,也与夏季局地海洋性气团、大气中氧化作用、光电作用和清除速率有关。同全球的边远地区格陵兰、南极和青藏高原比较,Longyearbyen地区雪中离子浓度水平较高,特别是海盐离子浓度远高于其它地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极巴罗AB-67钻孔岩芯的沉积过程分析
    王国;张青松
    1998, 10 (3):  24-33. 
    摘要 ( 1332 )   PDF(305KB) ( 1125 )  

    对巴罗AB-67钻孔岩芯的粒度分析资料和地球化学分析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多变量沉积过程分析。结果表明,32~60cm岩芯段为陆相沉积,该段沉积环境和沉积过程都较为稳定;20~32cm岩芯段为由陆相向海相转换的过渡时期,此时粗粒的含Cr磁性矿物由峰值跌入谷值,硅、钙质氧化物减少,钛、铁质氧化物增加,有机质成分增加;0~20cm岩芯段为海相沉积,本段沉积粗粒成分很少,氧化物、粘土、有机质和吸附成分波动很大,表层淋溶残余成分迅速增加,物源环境稳定,但动力条件变化较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乔治王岛雪藻的分布及其相关的雪物理和化学特征
    大谷修司;陈波;中坪孝之
    1998, 10 (3):  34-46. 
    摘要 ( 1354 )   PDF(1228KB) ( 1253 )  

    研究了南极乔治王岛地区雪藻的分布和种类组成,以及相关的有色雪的物理和化学特征,如积雪性状、雪融水的pH、电导率和营养盐浓度,以便了解影响雪藻分布的环境因子。乔治王岛地区的大多数雪藻是属绿藻门的种类,与其他淡水生境相比,兰藻和硅藻数量稀少。利用菲尔德斯半岛和阿德雷岛沿岸的三种主要雪型研究雪藻群落的生态学:由绿藻的红色休眠细胞占优势的红色雪,由一种丝状绿藻(Klebsormidiumsp.)占优势的绿色雪和由一种小球状的金藻占优势的褐色雪。红色雪和褐色雪趋向于以粗糙粒状雪的性状出现,而绿色雪则趋向于以渍水性雪的性状出现。所有有色雪的pH值处于同一水平(pH为5~6),但绿色雪融水的电导率和氨氮(NH4-N)浓度高于红色和褐色雪,且绿色雪的叶绿素a含量比红色雪高得多。有色雪的叶绿素a含量与NH4-N和PO4-P浓度的相关性不明显,但在所研究的环境因子中,雪的性状、雪融水的电导率和NH4-N浓度对雪藻的分布有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普里兹湾营养盐消耗及新生产力的估算
    陈志强;王玉衡;刘际弟
    1998, 10 (3):  47-54. 
    摘要 ( 1648 )   PDF(242KB) ( 3031 )  

    研究了CHINARE-6和CHINARE-9普里兹湾内营养盐的分布及变化,采用化学质量平衡方法估计了该海区新生产力的大小。结果表明在CHINARE-6期间,NO3-N、PO4-P、SiO3-Si消耗分别为1064.8、69.2、2196.9mmol/m2,NP、SiP吸收比分别为15.3、31.7,平均新生产力为992.4mgC/(m2d)。在CHINARE-9期间,NO3-N、PO4-P消耗分别为551.9、41.2mmol/m2,NP吸收比为13.4,平均新生产力390.1mgC/(m2d),表现出很大的季节和/或年际变化。估算的新生产力值都大于14C测定的初级生产力值,表明普里兹湾海区夏季有很大的新生产力。元素吸收比和外海测定值不同,表明营养盐的吸收和循环在南极海区有很大的区域差异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麦克斯韦尔湾及邻近海域高锰酸钾指数研究
    袁峻峰;陈皓文;李永祺;吴宝铃
    1998, 10 (3):  55-59. 
    摘要 ( 1362 )   PDF(294KB) ( 1228 )  

    为了研究南极水域的污染状况,于1993年12月~1994年2月对南极麦克斯韦尔湾及邻近海域的高锰酸钾指数(CODMn)的变化和分布状况进行了监测。39个站次的测值在0.334~1.959mg/L之间,符合中国《海水水质标准》(GB3097-82)第一类水质(3.000mg/L)要求。各考察站附近的测值高;长城湾内高于湾口及湾外。分析了湾内、湾口和湾外在1993年12月、1994年1月及2月的变化情况和原因;对CODMn的主要来源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对南极长城站及邻近海域的环境保护和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裂齿藓属植物的研究
    刘家熙;李学东
    1998, 10 (3):  60-64. 
    摘要 ( 1408 )   PDF(802KB) ( 1196 )  

    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3种裂齿藓属植物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讨论了种间的差异。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详细观察了裂齿藓属植物孢子体的形态结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中山站一名考察队员342天血压、心率、体温的连续观察
    1998, 10 (3):  65-71. 
    摘要 ( 1206 )   PDF(399KB) ( 1010 )  

    对一名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在南极中山站长期居留期间的血压、心率、体温作了342天的连续观察,结果显示:除舒张压无明显变化外,晚间收缩压、心率、体温的总均值有明显升高,与气温、气压和相对湿度无明显关系。极夜期间的收缩压、体温无明显变化。夜间收缩压趋向升高,但未达到显著水平,而舒张压则有非常明显的下降,夜间心率也有明显的增加。极昼期间早晨的血压、心率、体温比夜间有显著升高,但未超出正常生理范围,此时期早晨的收缩压与气压、晚间收缩压与相对湿度、晚间体温与相对湿度均有明显正相关。极夜与极昼时相比早晨的收缩压、体温均无明显变化,只有心率变化显著;极夜期间的舒张压和体温均低于极昼期间的测量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长城站科考队员度夏期心功能的变化
    邓希贤;薛全福;于永中;杨勇;刘文利;周晓梅
    1998, 10 (3):  72-77. 
    摘要 ( 1239 )   PDF(324KB) ( 1225 )  

    中国第六次南极考察队长城站男性队员28人分为两个年龄组:1组n=17,30.8±1.1岁;2组n=11,48.0±1.7岁。借助美国Bomed公司NCCOM-3型无创心功能监护仪对他们心功能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所有受试者夏季在长城站短期停留和工作心功能均无明显变化,但低年龄组心脏的适应能力优于高年龄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极地冰芯固体直流导电特性检测(ECM)及环境意义
    孙波;姚檀栋;康建成;温家洪
    1998, 10 (3):  78-83. 
    摘要 ( 1222 )   PDF(248KB) ( 1409 )  

    在介绍冰芯固体直流导电特性检测(ECM)技术方法和检测原理的基础上,论述了ECM检测技术应用于冰芯研究领域所具有的非破坏性、快速性和高分辨率的特点,分析阐明ECM数据在冰芯年代划分、恢复火山活动历史、确定参考层位和生物质燃烧事件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