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利用再分析月均海洋温盐数据, 分别采用基于物理现象和固定温盐量值的锋面识别标准, 探究1980—2015年夏季(1—3月)亚南极锋(Subantarctic Front, SAF)和极地锋(Polar Front, PF)的变化特征。对此时段的长期变化, 两类标准给出了基本一致的结果。在绕极平均意义上, SAF和PF的位置虽然存在南北向摆动, 但是在1980—2015年并没有显著的长期移动趋势。在整个空间场上, 锋面的位移幅度、稳定性和长期移动趋势均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在经过大的地形障碍区时, 锋面较稳定, 位移幅度较小, 而在深海盆区和脱离地形约束的下游, 锋面稳定性较低, 且经向位移幅度较大。SAF和PF稳定性最高、长期移动趋势最小的区域分别位于印度洋扇区和大西洋扇区。SAF在太平洋扇区的东部海盆区有较显著的长期移动趋势, 且南北向位移均存在, PF在印度洋扇区以向极移动为主。在年代和年际尺度上, 两类标准给出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 进而分别对两类识别标准的适用性进行了讨论。对于PF来说, 温度现象类标准总体上稳定性更高, 优于等温线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