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研究 ›› 2019, Vol. 31 ›› Issue (4): 473-484.DOI: 10.13679/j.jdyj.20180077
陈魁1,2 祁第1,2 陈立奇1,2
Chen Kui1,2, Qi Di1,2, Chen Liqi1,2
摘要:
近30年的集成研究表明, 南大洋吸碳能力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明显的下降, 但是这种减弱趋势在2002年后又开始转变为显著增强的趋势, 展现出一种吸收大气中人为CO2更强的能力, 这种态势伴随着南大洋的酸化进一步增强。观测表明, 开阔大洋(45°S—50°S)在1991—2000年间的pH下降速率为每年0.0007, 文石饱和度Ω文石以每年0.015的速率上升,而在2001—2011年间pH下降速率增大为每年0.0024, Ω文石转变为每年0.017的下降速率。在南大洋近岸海域, 海洋酸化程度区域性差别很大, 影响因素也更加复杂。例如, 普里兹湾在1994—2010年pH和Ω文石分别下降了0.11和0.30, 威德尔海在1978—2008年间的表层海水pH下降速率为每年0.0011, Ω文石下降速率为每年0.002。基于现场观测数据和遥感反演参数方法, 从点线观测数据评估扩展到海区整体范围的南大洋酸化趋势评估取得了重要进展。而近期改进的模型模拟与观测结果比较在量级和更大尺度空间上都取得了较好的结果。本文对地球系统模型(ESM)预测的包括RCP 8.5等不同情境下的南大洋酸化趋势以及海洋酸化对南大洋生态系统的效应进行综合评述, 结果表明到本世纪末南大洋大部分海域都将处于文石不饱和状态, 预示着南大洋的酸化进展将会严重影响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变化和损坏整个南大洋的生态系统。因此, 对南大洋开展海洋酸化过程、驱动机制和预测研究以及生态效应评估已严肃地摆在全人类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