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研究 ›› 2024, Vol. 36 ›› Issue (4): 505-517.DOI: 10.13679/j.jdyj.20240067
• 研究综述 • 下一篇
崔迎春1,陈绍聪1,张浩2,宗师2,王雪娇1,潘荣昊1,王伟轩1,马立杰3,李升贵1,张晓波1,黄巨澜1,陈鸿宇1
CUI Yingchun1, CHEN Shaocong1, ZHANG Hao1, ZONG Shi1, WANG Xuejiao1, PAN Ronghao1, WANG Weixuan1, MA Lijie2, LI Shenggui1, ZHANG Xiaobo1, HUANG Julan1, CHEN Hongyu1
摘要:
拉斯曼丘陵位于东南极伊丽莎白公主地英格里德·克里斯滕森海岸, 地势呈南高北低特征, 受地质构造、冰川、温度、极风等多种内外地质营力多重影响, 其发育多种地貌类型。拉斯曼丘陵主体由变质程度达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且发生复杂变形的变质岩组成。1989年, 中国在拉斯曼丘陵的米洛半岛上建立了东南极常年科学考察站——中山站, 为我国科学家开展东南极地球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基地。本文基于35年来我国科学家在该区的调查研究和成果, 总结了东南极拉斯曼丘陵的变质层序、变质年龄、原岩建造、变质条件和构造环境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表明我国科学家取得的部分科研成果引领并提升了对泛非造山带演化的认知水平。未来应重视的重点研究领域包括区域多期变质事件的性质、镁铁质-超镁铁质麻粒岩性质和造山带属性等科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