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1988年, 第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88-06-30
    上一期    下一期

    目次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次
    德雷克海峡的扩张历史及其影响
    吴水根;吕文正
    1988, 1 (2):  1-7. 
    摘要 ( 1337 )   PDF(473KB) ( 1680 )  

    本文利用首次南大洋考察期间获得的德雷克海峡地球物理场资料,解释海峡海底板块扩张历史以及海峡扩张对南极环境形成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南极多年冻土区的化学风化作用——以中国长城站、澳大利亚凯西站和戴维斯站地区为例
    谢又予
    1988, 1 (2):  8-14. 
    摘要 ( 1323 )   PDF(482KB) ( 1393 )  

    通过研究寒冻化学风化作用下的元素地球化学性状,包括化学元素的相关性分析,元素的集散特征,稀土元素的分布模式以及粒级对元素迁移的影响,粘土矿物对痕量元素的吸附作用等,得出不同地区风化壳的类型:长城站地区(西南极亚南极地区)形成碳酸盐层状风化壳;戴维斯站所在的维斯特福尔德丘陵区基岩上发育了弱风化碎屑的碳酸盐裂隙型风化壳;在凯西站地区,基岩的寒冻风化过程尚未进入最低风化度形成的碳酸钙壳阶段,而是完全处于风化最初始的碎屑型阶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乔治王岛东北海域大磷虾虾群构成分析
    王荣;陈时华
    1988, 1 (2):  15-21. 
    摘要 ( 1512 )   PDF(553KB) ( 1147 )  

    1985年1月在乔治王岛东北约25海里(水深460米)海域,曾观测到范围较大的大磷虾群.在约4海里范围内用垂直探鱼仪记录了虾群的映象,进行了水平拖网.对6网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虾群组成相当均一.体长频数分布样品间的百分比相似性指数平均为84.3%,性成熟度组成频数分布的相似性指数平均为75.6%,说明这些样品属同一虾群.磷虾平均体长为46.8毫米,成体虾占群体的96.5%,表明它们为一生殖群体.群体分布水层在20—50米深,厚度一般为20米,平均密度为1400尾/千立方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大鳞虾主要生物化学成分的分析
    王小羽;朱碧英
    1988, 1 (2):  22-27. 
    摘要 ( 1307 )   PDF(508KB) ( 1102 )  

    本文分析了南极夏季三个站位大鳞虾冰冻样品的生化成分.粗蛋白是大鳞虾的主要成分,约占干重的66.3%;粗脂肪的含量变化较大,平均占干重的11.5%;糖类的含量相对稳定,平均只占干重的1.7%; 无机灰分为干重的15.6%.作者还从各站大鳞虾的性成熟程度上分析了粗蛋白与粗脂肪含量之间的关系,指出在雄性大鳞虾体内,这二者之间似乎存在着负相关,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暗示:随着性成熟程度的提高,雄性大鳞虾体内的粗蛋白与粗脂肪含量之间发生了代谢转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沿海伯尔顿盐湖两种越冬浮游动物温度耐性的初步研究
    王自磐
    1988, 1 (2):  28-36. 
    摘要 ( 1508 )   PDF(498KB) ( 969 )  

    本文报导了南极大陆沿海伯尔顿湖两种越冬浮游动物:双刺镰状水蚤和球栉水母的耐热和耐过冷能力的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动物具有较强的温度耐性,其12小时LD_(50)的上、下限温度,雌性双刺镰状水蚤可在14.8℃和—10℃偏下,球栉水母可在13.1℃和—8℃偏下.它们忍受的温度范围大于其他一些南极沿岸海洋无脊椎动物的.这两种动物的耐温能力有明显的季节差异,表明动物具有较强的适应环境温度变化和生理调节能力,这可能是受环境温度自然驯化的结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半岛西北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硅藻的初步研究
    詹玉芬
    1988, 1 (2):  37-43. 
    摘要 ( 1310 )   PDF(1170KB) ( 996 )  

    本文对南极半岛西北海域22个表层沉积物中的硅藻进行了初步研究,鉴定出硅藻82种.根据硅藻的数量分布和生态特征,将本区硅藻分为三个组合;1.Yhalassiosiraantarctica—Charcatia actionchilus—Eucampia balautium组合.2.Th.antarctica——Nitzschiakerguelensis—Coscinodiscus lentignosus组合.3.Coscinodiscus lentiginosus——Eucampiabalaustium—Nitzschia kerguelesis—Schimperiella antarctica组合.文章还通过沉积物中和水体中硅藻的对比,水动力状况,以及海水对硅藻壳体的溶解作用等特征.讨论了区内硅藻壳体的沉积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半岛及附近地区大风天气及其预报
    张永萍;陈善敏
    1988, 1 (2):  44-53. 
    摘要 ( 1601 )   PDF(904KB) ( 1185 )  

    南极半岛及附近地区经常出现大风天气,它是影响该地区的主要天气现象.造成大风的主要天气系统是极地气旋.极地气旋的强弱、移速和路径的不同,对南极半岛及附近地区的影响也不同.而周围的环境流场也是形成大风的重要因素.所以,分析天气形势背景,对做好该地区大风天气现象的预报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利用1985年1月到1987年10月中国南极长城站接收的智利南极弗雷气象中心播发的南半球地面传真天气图,北京气象中心绘制的南半球地面和500hPa高空天气图资料,结合长城站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影响南极半岛及附近地区的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主要根据地面天气图上的天气形势归纳为四种类型:(1)强极地高压型;(2).强副热带高压型;(3)南美大陆高压型;(4)副热带高压脊线南伸型.同时,结合分析结果提出了预报南极半岛及附近地区大风天气的思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极光吸收的日变化与季变化
    奚迪龙
    1988, 1 (2):  54-58. 
    摘要 ( 1243 )   PDF(313KB) ( 1170 )  

    麦阔里岛和戴维斯站分别位于极光带中心和极光带极向边缘区内.这两处的极光吸收次数在晚间多些,其中突然性吸收主要出现在午夜(当地地磁时间)前,缓变性吸收在午夜后.极光吸收与太阳的活动性密切相关.太阳风高能粒子主要沉降在极光中心带磁午夜区,然后向东西与南北方向扩散,以向西的电射流为主,向东的为辅.但向西的弱些、速度慢些;向东的强些、速度快些.太阳活动增强后,尤其是强的X耀斑事件后,向西的电射流增多增强.另外,在较高磁纬地区的戴维斯站,冬季时极光吸收增多增强.但在极光中心区的麦阔里岛观测站,基本上无此种季节效应.这可能是由于冬季(对南半球而言)极光卵向南偏移造成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城站与新乡短波通信试验与传播方位研究
    孙宪儒;李忠勤
    1988, 1 (2):  59-65. 
    摘要 ( 1489 )   PDF(611KB) ( 1104 )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1985年12月至1986年3月南极长城站与新乡的短波通信效果,可通信的时段与频段,并将频段与计算的MUF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经过南极区的短大圆路径的通信频段上限与计算的MUF基本相符;经过北极的长大圆路径的通信频段上限与计算的MUF有偏差.其次详细介绍了在1986年1月和2月进行的传播方位测量结果.在南极长城站至新乡电路上沿大圆路径传播是主要的,而在一定时间内存在着一些非大圆路径传播.经分析研究,我们认为构成非大圆路径传播的主要原因是地表的散射,而且较强的天线副瓣和较小的电离层吸收有助于非大圆路径的形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生物群起源与演化国际学术讨论会
    沈炎彬
    1988, 1 (2):  66-66. 
    摘要 ( 1075 )   PDF(95KB) ( 996 )  

    南极生物群起源与演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5月24—26日在伦敦举行.会议由英国地质学会、古生物学会、南极调查所和国家科学基金会极地项目部联合举办.会议内容涉及生物的起源;冈瓦纳古陆分裂、气候变冷、冰川作用、火山活动、极地长夜、洋流温度与生物演化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