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1990年, 第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0-12-30
    上一期    下一期

    目次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次
    西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冷圈的结构特征
    朱诚;崔之久
    1990, 2 (4):  1-10. 
    摘要 ( 1657 )   PDF(307KB) ( 1279 )  

    根据坑探、物探、测温资料和含冰量、含盐度的分析,讨论了菲尔德斯半岛的冻土上限及其垂直梯度的变化,并论证了石环区碗状冻结面的存在,提出了本区地壳冷圈的五层结构,即活动层、冻结砂砾石层、受海水渗透作用过的冻结火山岩层、无海水渗透影响的冻结火山岩层和未冻结的古陆基底层;肯定了离岸海下冻土的存在;发现了含盐量高的冻土电阻率可低达80Ω.m,并对冰缘地貌发育有抑制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南极洛多姆冰帽粒雪晶粒的生长
    李军;N.W.Young;P.F.Malcolm
    1990, 2 (4):  11-20. 
    摘要 ( 1535 )   PDF(640KB) ( 1133 )  
    对东南极洛多姆冰帽16个地点粒雪晶粒平均面积的详细研究表明,表层数米内晶粒的迅速生长在低积累区较为显著,随积累率增大逐渐减弱,原因可能是随积累率增大粒雪在近表层停留时间变短。晶粒平均面积随深度及年代的变化都可以较好地用线性关系近似表示。由于采样地点间积累率的巨大差别,积累率对晶粒平均面积深度关系影响较大。随积累率增加,晶粒平均面积的增加速率随深度明显减小。晶粒生长速率随温度的关系在-17℃左右开始和Gow(1975)的关系偏离,反映出晶粒生长过程的自扩散激活能可能和温度有关,其值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异向性岩芯冰的反复压缩-退火实验研究
    黄茂桓;王文悌;李军;李纲
    1990, 2 (4):  21-27. 
    摘要 ( 1539 )   PDF(438KB) ( 978 )  

    在蠕变试验机上完成了三组(6块样品)单轴反复压缩-退火实验,试验机载荷精度为1%,实验温度为-2±0.2℃。实验样品取自南极洛多姆冰帽BHQ钻孔的冰岩芯。三组试样的受压方向分别与冰岩芯的轴向平行、成45°角和垂直。试验前试样的C轴组构为单极大型或大致为单极大型,晶粒大小不一。用0.8MPa的初始轴向应力对样品进行压缩,达到10%应变后卸载退火72小时。每组实验如此反复进行6次。结果表明,在较高的温度和大载荷下,样品经反复压缩-退火,其初始组构特征消失,代之以小环状组构和细的、等粒的晶体,某些情况下发展为多极大型组构。结构和组构分析表明,新组构的形成机制主要是再结晶作用。随着压缩-退火反复进行,六块样品在组构上的差异减少,它们的流变特性趋于一致,晶粒尺寸逐渐减少而趋于一个稳定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南极纳尔逊岛Stansbury半岛火山岩地质特征初论
    郑祥身
    1990, 2 (4):  28-35. 
    摘要 ( 1689 )   PDF(270KB) ( 1220 )  
    纳尔逊岛Stansbury半岛被玄武质、玄武安山质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以及沉积火山碎屑岩所覆盖。区域火山岩地层对比证明其是在形成长城站地区火山岩的同一火山作用下发育起来的。据地质接触关系和岩石组合特点,初步认为该半岛火山岩地层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岩性段,分别形成于两期火山作用。该半岛的主要构造线方向平行于菲尔德斯海峡,这在地貌特征及次火山岩的分布上得到了证实。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南极海沉积体系中的氟异常
    程先豪;张海生;夏卫平
    1990, 2 (4):  36-44. 
    摘要 ( 1680 )   PDF(240KB) ( 1229 )  

    测区沉积物和间隙水小的氟含量(分别为200~395μg/g和1.18~1.92μg/ml)均远低于所报道的大洋区域平均值(分别约为540μg/g和2.7μg/ml)。研究结果表明,测区沉积物中氟含量分布主要受周围岛屿风化基岩的化学成分制约;沉积物中主要含氟矿物:萤石/磷灰石、黄玉、黑云母等含量极低,氟在沉积物中赋存的矿物相主要与角闪石[AX_2Y_5Z_8O_(22)(OH·F)_2]有关。氟含量与碎屑矿物中角闪石的体积比间的关系式可大致表示为:氟含量=217+361nV_H;间隙水中的低氟主要由测区化学风化不发育及氟的钙盐沉积所致。此外,沉积物中强阴离子(HCO_3~-)可交换态含量仅约为太平洋(亦道附近)的1/10、中国南海的1/4和浙江东部沿海的1/2,也反映了测区沉积物中易参与固-液相交换的氟离子含量较低,由此也必将导致间隙水中的低氟。沉积有机质的分解对间隙水的氟含量有一定的贡献,但这种氟易于为沉积物固相所捕获。测区沉积体系中氟的固-液相转换与分配机制可初步描述为: 有机质(氟)垆苎些苎苎苎蟹间隙,k苎苎苎些苎竺些鱼坚固相 (氧化物) 还原 一”—— ,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夏季沿海海藻Phaeocystis Pouchetii繁殖与海水中溶解游离型氨基酸含量的关系
    杨和福;AndrewRMctaggrt;HarryBurton
    1990, 2 (4):  45-49. 
    摘要 ( 1920 )   PDF(425KB) ( 1226 )  

    从1988年5月~1989年1月,对东南极维斯特福尔德丘陵地区,戴维斯考察站沿海海域水体中的溶解游离型氨基酸的含量进行了长期连续测定。结果表明,在该海域海水中溶解游离型氨基酸的总浓度略高于其他海海域、浓度变化范围在19~302nmol/dm~3之间。最大丰度出现在11月份,而从11月下旬开始氨基酸含量急剧下降,至12月底达到全年最低点,从1月初开始有所回升。 占据南极夏初海水中海藻类主导地位的海藻Phaeocystis Pouchetii,其爆发性的繁殖过程从11月底开始至翌年1月底2月初结束,高峰在1月初。在Phaeocystis Pouchetii繁殖期,溶解游离型氨基酸浓度的降低与海藻细胞数量的增加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作者认为在Phaeocystis Pouchetii繁殖增长过程中,该藻细胞直接摄取或(和)通过附随着藻类本体迅速增长的细菌群摄取溶解游离型氨基酸。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极区电离层与磁层-电离层耦合
    资民筠;沈长寿
    1990, 2 (4):  50-56. 
    摘要 ( 1870 )   PDF(577KB) ( 1024 )  

    本文利用欧洲空间局设在北极区的非相干散射雷达系统EISCAT的观测资料讨论磁层-电离层耦合。磁静日和磁暴期间的观测样本比较表明,磁层基本过程对极区电离层有重要影响。这不仅说明极区电离层可看作这些过程的“全景屏幕”,也表明在南、北极区(特别是磁共轭点)进行同时观测的重要意义。文中还对进一步的南极研究课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长城站地区卫星多普勒定位的数据处理及精度分析
    陈春明;鄂栋臣;徐绍铨
    1990, 2 (4):  57-63. 
    摘要 ( 1724 )   PDF(346KB) ( 943 )  

    本文论述了南极长城站地区卫星多普勒定位的数据处理工作。简要介绍定位的数学模型,并着重分析了南极地区卫星多普勒定位的结果。通过对预处理、仪器频漂、单点定位、联测定位、解的收敛状态以及广播星历误差等方面的分析,作者认为在南极地区利用卫星多普勒定位技术进行高精度大地测量或冰川运动监测等都是一种有效的定位手段。最后给出了一些有关数据与结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哈雷彗星观测报告
    李振培;姜德中;张永萍;张锐强;杨义碧;贾国强
    1990, 2 (4):  64-69. 
    摘要 ( 1917 )   PDF(332KB) ( 1283 )  

    1986年3月16日至4月19日,中国南极考察队二次越冬队在南极洲乔治王岛中国南极长城站执行了哈雷彗星观测任务。在为期34天的时间里共进行了8次观测,拍摄到大尺度照片9张,并详细地记录了观测过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