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1991年, 第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1-06-30
    上一期    下一期

    目次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次
    南极洲大地构造区划和冈瓦纳运动
    刘小汉;郑祥身;鄂莫岚
    1991, 3 (2):  1-9. 
    摘要 ( 1630 )   PDF(302KB) ( 1938 )  

    本文在近年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关于冈瓦纳运动和南极大地构造演化的问题,并且对我国今后深入开展南极地质研究所应注意的问题和研究方向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南极乔治王岛长城站地区第三纪火山岩地质、岩石学特征及岩浆的生成演化
    郑祥身;鄂莫岚;刘小汉;朱铭;李家驹
    1991, 3 (2):  10-108. 
    摘要 ( 1888 )   PDF(2712KB) ( 2094 )  

    本文根据四次南极考察所取资料,对西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长城站地区第三纪火山岩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总结,在火山岩地层的划分、岩相学和矿物学特点、岩浆的生成演化等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认识。 长城站所在的菲尔德斯半岛出露有一套层状的熔岩、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碎屑沉积岩,是第三纪岛弧火山作用的产物。长城组包括碧玉山段和玛瑙滩段,由熔岩和正常火山碎屑岩组成,同位素年龄测定证明其形成于古新世至始新世。化石组主要形成于渐新世,其下部化石山段的含有植物化石的火山碎屑沉积岩不整合在玛瑙滩段岩层之上,上部的岩块山段以集块熔岩、角砾熔岩为主体,火山活动可能持续到了中新世早期。整个半岛的火山活动有两个高潮,两次较强烈的火山作用之间是较长的喷发间断,造成半岛岩石被风化剥蚀和火山碎屑沉积岩的出现。次火山岩以岩颈、岩墙、岩脉和规模较小的岩株等形式产出,并受到古火山机构和基底断裂的控制,沿着北西西-南东东的方向有规律地分布。从火山喷发中心和火山岩分布特点分析,该区火山活动有从西向东逐渐迁移的趋势。 熔岩以高铝玄武岩和玄武安山岩为主,安山岩、英安岩数量较少。斜长石和普通辉石是最主要的造岩矿物。高铝玄武岩和玄武安山岩中斜长石斑晶的核部往往为倍长石或钙长石,边缘成份与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南极纳尔逊岛Stansbury半岛火山岩地质和岩石学基本特征
    郑祥身;鄂莫岚
    1991, 3 (2):  109-125. 
    摘要 ( 1902 )   PDF(1067KB) ( 1236 )  

    西南极纳尔逊岛Stansbury半岛基本被玄武质、玄武安山质熔岩以及火山角砾岩和含植物化石的火山-碎屑沉积岩所覆盖。地层接触关系和火山岩岩石组合显示,该半岛的熔岩和火山角砾岩主要形成于第一阶段的火山活动,可与菲尔德斯半岛的碧玉山段以及玛瑙滩段地层对比;含化石的火山-碎屑沉积岩和角砾熔岩、火山角砾岩分别相当于长城站地区的化石山段和岩块山段的岩层,它们是晚期火山作用的产物。stansbury半岛和菲尔德斯半岛发育有基本相同的火山岩地层,并且都在化石山段地层中发现了植物化石,这表明两个半岛上的火山岩可能是早第三纪区域火山作用的共同产物。 半岛所出露的断裂大致平行菲尔德斯海峡并且控制了次火山岩的分布。 岩石学特征说明,Stansbury半岛的熔岩和次火山岩主要为玄武质和玄武安山质,岩石中的斑晶矿物包括偏基性的斜长石、单斜辉石。岩石化学成分中,随着SiO_2含量增高,Al_2O_3、CaO、MgO和铁含量下降,碱质则升高。和菲尔德斯半岛的火山岩一样,这个半岛的火山岩也基本沿着钙碱趋势演化。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丰度以及配分模式证明,这套岩石具有同源岩浆的亲缘关系并且可能经历了分离结晶作用过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火山岩同位素年代及地层对比
    朱铭;鄂莫岚;刘小汉;郑祥身
    1991, 3 (2):  126-135. 
    摘要 ( 1882 )   PDF(287KB) ( 1308 )  

    以K-Ar,(39)~Ar-(40)~Ar和Rb-Sr法对菲尔德斯半岛的火山岩进行了同位素测年。实验结果表明,半岛的火山作用从晚古新世开始,可能一直延续至中中新世的早期。其间,碧玉山段的岩石分别以Rb-Sr和(39)~Ar-(40)~Ar法测定了形成年龄,年龄值为54Ma和55Ma,属于晚古新世;岛上广泛分布的玛瑙滩段熔岩的K-Ar年龄区间为45~50Ma,为早始新世;化石山段从中始新世到渐新世;而最晚形成的岩块山段的时代为中中新世的早期。这些数据,与地质和古生物证据一起,对了解该区地层的相互关系和讨论火山作用提出了正确的认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南极菲尔德斯半岛白垩纪晚期和第三纪早期岩石的古地磁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刘椿;朱日祥;郑祥身;刘小汉;金增信;冯宇
    1991, 3 (2):  136-143. 
    摘要 ( 2097 )   PDF(213KB) ( 1323 )  

    采自菲尔德斯半岛白垩纪晚期和第三纪早期五个岩层单位的12个采点109块定向岩芯标本进行了系统的古地磁学测定,从中得知,55~45Ma时期,该区极位置与澳大利亚的同时期结果不同,它经历了大约20°~30°的南向水平移动与70°~80°的西向旋转,逐渐地构成了今日彼此相对位置的格架。文章绘制出南极洲的视极移曲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