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1991年, 第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1-12-30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论文
    目次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论文
    南极亚极地冰缘环境中分选环形成机制的观测与研究
    熊黑钢,崔之久
    1991, 3 (4-Chinese):  1-10. 
    摘要 ( 1062 )   PDF(278KB) ( 85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次
    南极岩石学和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研究的进展
    郑祥身
    1991, 3 (4):  10-23. 
    摘要 ( 1438 )   PDF(234KB) ( 1117 )  

    在第六届南极地学国际论论会上,中国、英国、新西兰、美国、南朝鲜、智利、巴西等十数个国家的地质学家宣读和展示了有关岩石学和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研究方面的论文,其内容涉及范围很广,既有对东南极克拉通古老变质岩的研究,也有关于西南极中新生代火山岩的讨论;既有在岩石地层及岩石学特点方面的论述,也有利用岩石地球化学性质探讨岩浆成因和大地构造问题的研究。总体上看,这些成果基本接近八十年代国际岩石学和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研究的水平,展现了今后五年的研究趋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南极洲纳尔逊冰帽的表面运动
    刘琛;秦大河;王晓军;钱嵩林
    1991, 3 (4):  11-17. 
    摘要 ( 1620 )   PDF(200KB) ( 1119 )  

    本文通过对纳尔逊冰帽冰面速度和应变率的分析,得出冰帽边缘的最大夏季表面速度为2058m/a,最大年平均表面速度为15.5m/a,探求了冰面运动速度的空间分布和季节性变化,冰帽顶部的表面应变率为+0.0079/a和+0.0034/a。还讨论了冰面应变率从冰帽顶点到边缘的变化特点及其与冰面裂隙的关系。并将这些特征同我国大陆型冰帽进行了对比,从冰川动力学的角度阐明了纳尔逊冰帽的某些特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乔治王岛早第三纪古气候
    李浩敏
    1991, 3 (4):  18-23. 
    摘要 ( 1719 )   PDF(211KB) ( 1235 )  

    根据植物化石证据,在早第三纪早、中期,南极乔治王岛地区曾出现过温暖、潮湿的气候,作者认为,当时南半球各板块的相对位置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洋流的变化,很可能是造成这种温暖气候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大洋氟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Ⅰ.南极磷虾富氟异常的研究
    张海生;夏卫平;程先豪;朱碧英
    1991, 3 (4):  24-30. 
    摘要 ( 1729 )   PDF(585KB) ( 1281 )  

    本文通过对南极磷虾不同部位中氟含量的测定,结合氟在测区环境中的分布特征及南极磷虾体中其它元素的分析资料,讨论了氟在磷虾体内的分布和赋存形式,并对其可能的富集机理及与环境的关系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半岛地区增生变质杂岩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赵越
    1991, 3 (4):  30-30. 
    摘要 ( 1504 )   PDF(1357KB) ( 977 )  

    南极半岛地区增生、变质杂岩记录了东南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俯冲、增生的复杂历史。过去,由于其构造复杂和自然条件恶劣,研究程度低,地质学家的认识是很粗略的。 80年代后期,大地构造学研究迅速发展,特别是法日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在日本海沟的调查结果,使得地学界对增生杂岩的认识发生重要的改变。近年来,南极半岛地区增生、变质杂岩的研究同样也出现了值得重视的变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南极地质年代学研究的新进展
    赵越
    1991, 3 (4):  30-30. 
    摘要 ( 1178 )   PDF(2199KB) ( 881 )  

    东南极前寒武纪地质是世界已知最老的克拉通之一。其基岩出露的大部分地区经受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但最初获得的K-Ar年龄却显得年轻,时代为元古代末至早古生代。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各国地质学家相继获得一批Rb-Sr全岩等时年龄,锆石常规U-Pb年龄及Sm-Nd年龄。发现了恩德比地Sones山早太古代的地质记录。并明确划分出恩德比地、南查尔斯王子山、西福尔丘陵三个太古代古陆核。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拉斯曼丘陵辐射平衡分量的观测研究
    卞林根;陆龙骅;贾朋群
    1991, 3 (4):  42-53. 
    摘要 ( 1626 )   PDF(881KB) ( 975 )  

    本文对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1990年2年—1991年1月近地面辐射平衡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辐射平衡各分量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夏季辐射强度大,寒季小。大气透明度全年都很好,透明度系数大多在0.8以上,寒季的透明度系数略大于暖季。年平均总辐射强度为119.2W/m~2,10—3月的总辐射累积量约占全年辐射总量的90%。年平均反射率0.42,夏季裸地平均反射率为0.27,寒季雪面平均反射率为0.51。年平均净辐射强度为11.7W/m~2,地表相对大气而言是热源。10—3月净辐射强度为64.1W/m~2,4—9年净辐射强度为-40.6W/m~2,前者说明地表在该段时间内吸收热量,后者为损失热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长城站海湾夏季底层海水温度变化特征
    孙洪亮
    1991, 3 (4):  54-59. 
    摘要 ( 1708 )   PDF(253KB) ( 1041 )  

    本文介绍了在南极长城站海湾对底层海水温度所进行的长期自动观测,并用已获得的1987年1月至4月90天的连续观测记录,首次对夏季底层海水温度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科学考察现状与新趋势
    刘小汉;位梦华
    1991, 3 (4):  60-66. 
    摘要 ( 1448 )   PDF(782KB) ( 1266 )  

    南极的真正科学考察开始于1957—58国际地球物理年。自那时以来,其规摸不断扩大,其认识水平也不断提高。到目前为止,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参加了南极的考察工作,在南极有100多个夏季考察站。在1990—91年期间,18个国家的48个越冬站(其中有8个站位于60°S以北)坚持工作。 就学科分类而言,目前在南极进行的有:测绘与制图学、地质学、地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大气物理学、冰川学、海洋学、气象学、行星质学(陨石)、生物学、天文学、人体医学、后勤技术,以及近年兴起的环境科学。值得一提的是,在南极科学活动中,高技术的应用与推广速度似乎比世界其它地区更快。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