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1992年, 第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2-12-30
    上一期    下一期

    目次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次
    南设得兰群岛区域的微生物
    陈皓文;宋庆云
    1992, 4 (4):  1-1. 
    摘要 ( 1374 )   PDF(156KB) ( 1007 )  

    198 6年 1 2月 - 1 987年 3月对南设得兰群岛海区和麦克斯威尔湾的空气、长城湾远岸表层海水、欺骗岛潮间带表层海水、底质和火山灰的微生物作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 ,两个测区的空气中陆源性微生物的检出率在 90 %以上 ,每立方米空气中一般含几个 CFU。海洋性微生物的检出率在 50 %以上 ,数量较小 ,每立方米空气仅 1个左右的 CFU。麦克斯威尔湾比南设得兰群岛海区的空气微生物数稍高些。测区的空气微生物受岛屿的影响较大。空气微生物数呈现出某种昼夜变化。空气微生物数受气温、相对湿度的影响不大明显。每立方厘米的长城湾远岸表层海水含几百个 CFU的微生物。其数量随水温的逐月降低减少 ,并显示出某种昼夜变化趋势。该湾海水比较洁净。空气中的海洋性微生物与海水中的微生物呈现出某种关系。长城湾海水细菌有1 3属以上。以假单胞菌为常见者。欺骗岛潮间带每立方厘米海水中只有几个 CFU,火山灰中的含菌量达每克数千个 CFU。以上结果基本反映了南设得兰群岛一带空气、海洋和陆上的微生物一般状况 ,并为进一步考察和开发该区域的微生物资源提供了资料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长城站微生物考察
    陈皓文;宋庆云;卢颍
    1992, 4 (4):  7-13. 
    摘要 ( 1404 )   PDF(312KB) ( 1377 )  

    198 6- 1 987年中国第三次南极考察中 ,对南极长城站空气、陆上和海滨的微生物作了考察。长城站野外空气中的微生物含量较低 ,海洋性微生物为 1 4 8.7CFU/ m3 ,陆源性微生物为 1 7.9CFU/ m3 ,表明野外空气相当洁净。室内空气微生物数比室外及野外均高得多 ,霉菌的检出率和含量都不高。微生物因人群活动和环境的不同而异。陆上的微生物含量次序是 :冰雪 <湖水 <原土等。海滨的微生物含量相当多 ,>1 0 3 CFU/ cm3 (或 g)。长城站的微生物组成有 1 1属以上 ,包括偶见的芽孢杆菌。温度试验结果表明 ,野外的大部分菌株适于低温生活。没有发现能在≥2 5℃的温度中存活者。低温是控制长城站微生物生态的一个重要因子。在长城站这类环境中 ,低温微生物对物质转化和循环发挥着持久的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长城湾叶绿素a的季节变化
    吴宝铃;朱明远;黄凤鹏
    1992, 4 (4):  14-17. 
    摘要 ( 1356 )   PDF(220KB) ( 1103 )  

    198 8年 3月 - 1 989年 2月在长城湾及其邻近水域调查了叶绿素 a的季节变化。叶绿素 a含量变化范围是 0 .1 6 mg/m3 - 1 .3 3 mg/m3 。叶绿素 a在 1 988年 1 2月 - 1 989年 2月之间的垂直分布基本上是均匀的 ,最低值在表层。叶绿素 a的含量与光、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关系也在本文中作了讨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长城站附近海区冰藻色素的初步分析
    李宝华;黄凤鹏;张坤诚
    1992, 4 (4):  18-23. 
    摘要 ( 1359 )   PDF(382KB) ( 1107 )  

    本文报道了 1 988年 6 - 1 2月 (结冰期 )南极长城站附近海区冰藻色素的分离、鉴定结果。探讨了该海区冰藻色素的种类组成 ,季节变化以及冰藻色素在海洋生态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该海区冰藻已分离出色素 1 5种 ,可鉴定的有 1 3种 ,分别为 :胡萝卜素 ,脱镁叶绿素 a,叶绿素 a、b、c,叶黄素 ,岩藻黄质 ,脱植基叶绿酸 a,紫黄质 ,脱镁叶绿素 c,叶绿酸 a,叶绿素 c的衍生物 ,di-adinoxanthin,二种色素未能鉴定。该海域冰藻色素具明显的季节变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长城站附近海区浮游植物色素的分离和鉴定
    李宝华;黄凤鹏;吕培顶
    1992, 4 (4):  24-28. 
    摘要 ( 1359 )   PDF(201KB) ( 1204 )  

    本文对南极长城站附近海区所采集的浮游植物样品 ,利用薄层层析技术进行了色素分离、鉴定。结果分离出浮游植物色素 1 5种 ,根据 Jeffrey(1 96 1 )海洋藻类各种色素的 Rf值 (迁移率 )鉴定出的有 1 3种。并讨论了该海区浮游植物色素的季节变化特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长城站潮间带丝藻和底栖硅藻色素组成和吸收光谱的分析
    毛兴华;李宝华;黄凤鹏
    1992, 4 (4):  29-33. 
    摘要 ( 1268 )   PDF(301KB) ( 1477 )  

    本文对 1 989年 2月采集长城站前高潮区岩石上附着的丝藻 ,以及在中潮区小石块和水沼边生长的底栖硅藻 ,进行吸收光谱分析、分离。鉴定出底栖硅藻的色素种类有 6种 ,它们分别是胡萝卜素、叶绿素 a、岩藻黄质、叶绿酸、新黄素、叶绿素 c。丝藻的色素种类有 9种 ,分别为胡萝卜素、脱镁叶绿素 a、叶绿素 a、叶绿素 b、叶绿酸、脱酯基叶绿酸、新黄素、叶绿素 c和脱镁叶绿素 c。潮间带底栖硅藻和丝藻有各自特定的吸收光谱 ,它们所含色素种类也有明显差异。藻类色素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 ,因此可以利用吸收光谱来鉴定藻类的种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长城湾浮游植物生态的初步研究
    俞建銮;李瑞香;黄凤鹏
    1992, 4 (4):  34-39. 
    摘要 ( 1276 )   PDF(330KB) ( 1308 )  

    本文利用 1 988年 3月至 1 989年 2月南极长城湾采集的浮游植物样品 ,作鉴定并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显示出冷水性和近岸广温性种类为主的生态特点 ;优势种随季节变化而出现演替 ,其细胞数量变化呈夏季高峰的单峰型变化周期 ,各月细胞数量变化取决于该月优势种的演替。浮游植物的分布受诸多环境因子制约 ,日照时数是主导因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长城湾及其附近水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化
    黄凤鹏;吴宝铃
    1992, 4 (4):  40-46. 
    摘要 ( 1366 )   PDF(411KB) ( 1457 )  

    初步鉴定南极长城湾及其附近水域浮游动物 3 5种。南极种挠足类 Calanus propinquus、Calanoidesacutus、Metrdia gerlachei和南极磷虾幼体为调查区的优势种。结果表明 ,调查水域浮游动物种类单纯 ,符合南极水域浮游动物分布的一般规律。调查水域浮游动物总生物量和个体数量具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主要有 Calanioidisacatus和南极磷虾幼体组成 ,冬季主要有 Metr-dia gerlacher、Calanus propinquus、Oithon similis、O.frigda及南极磷虾幼体组成。挠足类拟成体的数量在各月份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水温是制约浮游动物生物量的重要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菲尔德斯半岛东南附近海域的两种仔鱼
    陈士群;黄凤鹏;吴宝铃
    1992, 4 (4):  47-50. 
    摘要 ( 1475 )   PDF(244KB) ( 1120 )  

    198 7年 1 1月至 1 988年 4月在菲尔德斯半岛东南附近海域采集到的仔鱼体长为 1 3 .1 -1 5 mm,它们都处于早期发育阶段。经鉴定隶属一科 (南极鳕鱼科 Nototheniidae) ,一属 (Notothe-nia)两种 :(N.larseni Lonnb,N.gibberifrons Lonnb)。 N.larseni占 88 ,N.gibberifrons占1 2 %。本文对仔鱼形态作了详细的描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鳕鱼食性的初步研究
    黄凤鹏;吴宝铃
    1992, 4 (4):  51-54. 
    摘要 ( 1264 )   PDF(285KB) ( 1230 )  

    对 1 98 8年 1 2月 2 5 - 2 6日在长城站附近海区采集的南极鳕鱼胃含物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食物的主要种类有底栖动物 6种和钩虾多种 ,浮游动物 3种 ,海藻 8种。底栖动物占食物量的 5 2 .82 % ,其中帽贝占 1 0 .77% ,钩虾类占 3 3 .78% ;浮游动物占 6 .74% ,其中磷虾占 5 .47% ;海藻占 3 5 .49% ,其中紫菜占 6 .3 5 % ,倒卵银杏藻占 1 8.96 %。鱼的体重与体长相关显著 ,相关系数是 0 .96。分析结果反映了南极鳕鱼的食物来源主要是底栖动物和海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长城湾浅海底栖生物数量的研究
    吴宝铃;陈木;吴启泉;黄凤鹏
    1992, 4 (4):  55-61. 
    摘要 ( 1438 )   PDF(325KB) ( 1184 )  

    本文据 1 987年 1 2月 - 1 988年 3月对南极长城湾底栖生物的三航次 1 9个定量采泥站和4个拖网站的调查资料 ,研究了该湾底栖生物数量的组成、分布特点和变化。指出该湾底栖生物资源量特别大 ,有 2个大范围的高数量区和 2 - 3个小范围的低数量区。沉积物不稳定是造成低数量区的原因。暖季是各种底栖生物生殖期 ,数量月变动明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长城湾浅海底栖生物群落分析
    吴启泉;吴宝铃;陈木;黄凤鹏
    1992, 4 (4):  62-67. 
    摘要 ( 1311 )   PDF(325KB) ( 1286 )  

    本文采用 1 987年 1 2月 - 1 988年 3月南极长城湾浅海区底栖生物的三航次 1 9个定量采泥站和 4个拖网站的调查资料。根据环境特征、种类组成的多样性和种间个体分配的均匀度 ,采用了聚类方法将调查区分为三个底栖生物群落分布区。并对各群落的结构作进一步分析 ,分为高多样性、中多样性和低多样性三种结构类型。并研究了群落结构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指出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与底质类型和沉积物稳定性的关系最为密切 ;在深度梯度度不大的海区 ,底栖生物群落结构与深度梯度没有明显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菲尔德斯半岛潮间带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杨宗岱;吴宝铃;黄凤鹏
    1992, 4 (4):  68-73. 
    摘要 ( 1286 )   PDF(262KB) ( 1531 )  

    菲尔德斯半岛潮间带食物链是较简单的 ,一般说来在不利环境条件下的生物群落只有很少的消费者和较少的营养级。食物链中主要的生产者是大型底栖藻类 ,主要消费者是腹足类和石鳖 ,棘皮动物中的海胆与海星 ,甲壳动物 ,鱼和海鸟 ,海鸟和鱼占营养级的上层 ,草食软体动物位于中间营养级 ,大量的固着藻类 -叶状藻类、皮壳状藻类构成营养级的底层。观测实验表明 :(1 )海鸟和鱼类减少了草食性软体动物和肉食性螺类的数量 ;(2 )肉食性腹足类减少了草食性软体动物和固着无脊椎动物的数量 ;(3 )草食性软体动物减少了叶状藻类的数量并影响到皮壳状藻类的数量 ,在不清除消费者的实验中 ,皮壳状藻类显示出与其它固着生物竞争空间的优势。作者观察了并在本文中描述了异性底质与消费者对固着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壳状藻类在低潮带岩石表面占优势 ,其它的固着生物 (叶状藻类与固着无脊椎动物 )占据洞穴和狭缝。同质岩石表面固着生物的种类与数量低于异质性的岩石表面。清除岩石表面的消费者后叶状藻类与其它固着无脊椎动物的种数就超过皮壳状藻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菲尔德斯半岛潮间带生物生态学的研究
    杨宗岱;黄凤鹏;吴宝铃
    1992, 4 (4):  74-83. 
    摘要 ( 1571 )   PDF(190KB) ( 1403 )  

    198 7年 1 1月 - 1 989年 3月我们连续跨年度在菲尔德斯半岛潮间带 -浅海区域系统地进行了生态学考察 ,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在生物组成及其生态分布的研究中 ,我们分别选择了长城湾、马尔什基地、生物湾、阿德雷岛、半三角及无名岛进行定期观察、取样 ,它们分别代表了岩石、石砾、泥沙滩、暴浪及隐蔽性内湾等各类生态类型。数量分法的引进是生态学研究中的一大进步 ,使之成为一门精密学科。本文在数量方法的使用中 ,引入了生物量、频度与覆盖度等手段 ,丰富了数量方法的内容。菲尔德斯半岛就象整个南极区域一样 ,其食物网是较为简单的。以黑背海鸥为代表的海鸟和南极鳕 ,南极银鱼等占据了营养级的顶层 ,肉食性的螺类和草食性的帽贝位于中间层次 ,大型底栖与微观浮游藻类构成营养级底层。菲尔德斯半岛习见的微生物种类有黄杆菌、纤维粘细菌、莫拉氏菌等 ,它们是腐食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菲尔德斯半岛潮间带生物的季节变化一般表现为三种形式。其一是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其二是生物分布空间的变化 ;其三是严酷的冬季几乎所有的潮间带生物种类几近绝迹。由于生物季节的短暂与分布空间的狭小 ,生物的种间竞争是相当激烈的。岩相底质的同质性与异质性以及软相底质中的表附与底内生物等不同生态类型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南部近岸水域中粪大肠菌群分布的初步研究
    黄凤鹏;丁美丽
    1992, 4 (4):  84-87. 
    摘要 ( 1321 )   PDF(158KB) ( 1244 )  

    本文采用发酵法对菲尔德斯半岛南部近海水域表层中粪大肠菌群数量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 ,在近岸表层海水中 ,粪大肠菌群检出数密度最大的 40个 /升 ,一般是 2 0个 /升 ,密度最小的小于 2 0个 /升 ,后者占多数站位。排污口潮间带 1月份粪大肠菌群检出数 40个 /升 ,3月份 2 80 0个 /升。粪大肠菌群的分布 ,离岸越近数量越高 ,同频繁的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由此看来菲尔德斯半岛南部近岸水体已受生活污水污染 ,尚属轻度污染。但排污口潮间带的污染趋势应引起我们重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长城站生活污水处理前后的细菌监测
    黄凤鹏;吴宝铃;李永祺
    1992, 4 (4):  88-90. 
    摘要 ( 1266 )   PDF(232KB) ( 1297 )  

    本文报道了 1 990年初南极长城站生活污水处理前和处理后 ,污水排海管道口水样粪大肠菌群和余氯含量的测定结果。结果表明 :在污水处理前 ,粪大肠菌群的数量较高 ,达 2 4 0 0 0 /1 0 0 0 ml,经处理后 ,菌量急剧地降低 ,低于有关水质规定的标准 ;菌量的降低与污水处理的加氯量有关 ,加氯越多 ,菌量下降也越多。余氯浓度过高 ,可能对近海生态造成影响 ,因此在对污水进行有效处理时 ,要尽量注意控制加氯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菲尔德斯半岛南部邻近海域石油污染的初步研究
    李永祺;姚乔尔;吴宝铃;黄凤鹏
    1992, 4 (4):  91-94. 
    摘要 ( 1365 )   PDF(269KB) ( 1345 )  

    本文首次报道了菲尔德斯半岛南部邻近海域的水样和生物样石油污染状况。表层水样的测定结果表明 ,调查海域已受到明显的石油污染。在所调查的各站位 ,中国长城站前海湾受油污最轻 ,水样油的浓度略高于中国《海水水质标准》规定的第三类水质最高容许浓度 ,为 5 1 2 .2 5 μg/L;智利站前和海豹湾受油污最重 ,分别达 41 49.2 3 μg/L和 41 6 9.72 μg/L,约比长城站前海水含量高 8倍。几种海洋生物受污染程度不一 ,潮间带生物受油污明显高于鱼类。鉴于调查海域已受到明显的油污染 ,且进入南极水域后消除不易 ,为保护南极生态环境 ,很有必要开展油的净化规律 ,以及石油污染对生态系统影响等的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长城站邻近海域有机氯农药污染的初步研究
    姚乔尔;黄凤鹏;周青
    1992, 4 (4):  95-98. 
    摘要 ( 1428 )   PDF(266KB) ( 1310 )  

    我们于 1 990年 1月 ,在南极长城站邻近海域采集水质样品 2 0组 ,底质样品 2组 ,生物样品 4组 ,冰雪样品 1组。同年 5月进行样品有机氯农药的测定。测定结果表明 ,南极长城站邻近海域的水质、底质和生物体以及冰雪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DDT和六六六。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菲尔德斯半岛黑背海鸥鸣声特征初步分析
    程明华;杨玉玲;黄凤鹏
    1992, 4 (4):  99-101. 
    摘要 ( 1239 )   PDF(82KB) ( 1202 )  

    本文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黑背海鸥在某些生态行为下发出的鸣声波形结构和参数进行了分析。得出 :幼黑背海鸥发出“吱”声 ,频带在 1 6 1 0至 483 1 Hz,谱峰在 1 .7、2 .5和 2 .9k Hz;黑背海鸥发出“哦”声 ,频带在 1 1 71至 43 4 3 Hz,谱峰约在 1 .5 k Hz;黑背海鸥发出“哦啊”声 ,频带在1 0 72至 3 93 2 Hz,谱峰在 1 .2、1 .7和 3 k Hz,“咯”声 ,频带在 1 3 6 0至 41 5 3 Hz,谱峰在 1 .3、2和 2 .9k Hz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长城站潮汐特征分析
    孙洪亮
    1992, 4 (4):  102-108. 
    摘要 ( 1225 )   PDF(172KB) ( 1160 )  

    本文使用南极长城站 1 987年 3月至 1 988年 2月连续观测资料 (每小时观测一次 ) ,对这里的潮波系统、潮汐类型、潮时、潮差和水位等潮汐特征进行了分析描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长城湾底层海水温度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孙洪亮
    1992, 4 (4):  109-113. 
    摘要 ( 1432 )   PDF(294KB) ( 1588 )  

    本文使用南极长城湾 1 987年 3月至 1 988年 2月连续观测资料 (每小时观测一次 ) ,对该海湾底层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