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1994年, 第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4-06-30
    上一期    下一期

    目次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次
    西南极利文斯顿岛汉那角火山岩地质及火山活动
    郑祥身
    1994, 6 (2):  4-7. 
    摘要 ( 1791 )   PDF(346KB) ( 1037 )  

    本文以野外地质资料为基础,并结合岩相学特征,论述了西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利文斯顿岛汉那角(HannahPoint)火山岩地层及岩石的基本特征,初步讨论了该地火山活动过程。该地互层状产出的火山角砾岩和熔岩,为南极半岛火山岩组的一部分。剖面上出露的三个火山岩地层旋回分别是三期火山作用的产物。第一、二旋回岩层产状的变化记录了火山作用过程中的一次活动间歇。第一旋回的英安岩和含有流纹岩质熔岩夹层的凝灰角砾岩仅为第一期火山活动末的产物;第二旋回为三次较强喷发活动的产物,从安山岩质火山碎屑岩为主,经玄武岩-安山岩质熔岩为主,过渡为含有安山岩或流纹岩质熔浆团的火山角砾岩。第三期火山活动可能更强烈,大面积分布的厚层玄武质熔岩无论从产状上还是在岩石学特征方面都有别于其他旋回。火山岩地层总体产状稳定,平缓地倾向北西,表明该区未受到过明显的构造影响,火山活动中心可能有逐步向北西迁移的趋势,与南设得兰群岛岩浆弧演变趋势一致。次火山岩主要为玄武岩质小岩墙,集中在第二旋回底部。第一、二旋回接触界线两侧凝灰角砾岩表现较强的沸石化。这些现象说明该接触面附近为一薄弱带,侵入活动和蚀变均较易发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陨石研究的启示Ⅳ.南极陨石热释光研究
    陈永亨;D.W.G Sears; 王道德
    1994, 6 (2):  16-34. 
    摘要 ( 1290 )   PDF(483KB) ( 1304 )  

    陨石热释光研究揭示了陨石中自然TL值取决于陨石暴露在宇宙空间时的宇宙射线辐照和自身热衰变之间的平衡。宇宙剂量率(决定于初始屏蔽作用)和反照率直接影响陨石的自然TL值。相对于非南极陨石,南极陨石由于大的地球年龄而具有更低的自然TL值。一些具有特别低自然TL值的陨石(~15%)表明经历了近期的加热作用,它们可能以特别小的近日距(<0.8AU)轨道到达地球上。普通球粒陨石的TL灵敏度反映了长石的性质和丰度,冲击加热不仅降低陨石的自然TL值,而且破坏TL发光体,导致TL灵敏度下降。变质作用通过原始火成玻璃的脱玻作用产生长石,使普通球粒陨石的TL灵敏度增加达105倍。因此,TL灵敏度的测定已用作3型普通球粒陨石,CO、CV球粒陨石和钙长辉长无球粒陨石新的分类方法。诱导TL曲线的峰温和峰宽也与陨石的热历史有关。相对于TL发光体长石的无序化,它们随着变质作用的增加而增高,使得这些参数可以用来估计变质平衡温度。新的陨石TL数据已经用于讨论来自火星的Shergotites陨石的溅射、地-月转换时间、南极陨石风化作用和可能的地外来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柯林斯冰帽小冰穹物质平衡多年变化的推算
    谢自楚;温家洪;韩建康
    1994, 6 (2):  35-42. 
    摘要 ( 1392 )   PDF(443KB) ( 1207 )  

    本文以1991-1992年物质平衡观测结果及附近的马尔什基地弗雷气象中心的夏季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多年观测资料为基础,应用有关物质平衡线处的当量物质平衡等概念推算出柯林斯冰帽小冰穹1971-1992年物质平衡的多年变化。结果表明,80年代中期以前,冰川以负平衡为主;80年代中期以后,主要由于降水增加有利于冰川的发育,以正平衡为主。20余年来冰川处于稳定状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柯林斯冰帽雷达测厚和冰下地形研究
    朱国才;井晓平;韩建康;高新生;康建成;温家洪
    1994, 6 (2):  43-48. 
    摘要 ( 1302 )   PDF(274KB) ( 1128 )  

    使用一台300MHz高频脉冲雷达,对柯林斯冰帽150个测点进行冰厚探测,描绘出15km冰床雷达回波剖面。该冰帽小冰穹最大冰厚125-131m,位于其顶部,小冰穹顶至主冰穹顶脊线上的平均厚度约109m;主冰穹顶部附近50-85m深度处有一被钻探证实为含水界面的雷达回波;小冰穹近乎南北向的冰下地形与该岛北方台地地形相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附近水域微小型藻类的研究 Ⅳ.中山站潮间带微小型硅藻的分布
    朱根海;王自磐
    1994, 6 (2):  49-55. 
    摘要 ( 1232 )   PDF(415KB) ( 1169 )  

    本文首次报道东南极中山站沿岸潮间带冰融期砂和砾质砂中微小型硅藻的分布、种类组成及各站位间种类组成的相似性。中山站潮间带微小型硅藻主要分布在中山湾B站,1989年1月和1990年2月每克砾砂细胞丰度分别在0.8×103~3651×103个和4.5×103~2618×103个,并具有细胞个体小、丰度大等特点,其优势种为冰川舟形藻Naviculaglaciei。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长城湾夏季领鞭毛类的分布和丰度
    陈波;何剑锋
    1994, 6 (2):  56-64. 
    摘要 ( 1352 )   PDF(279KB) ( 1201 )  

    本文分析了长城湾夏季作为异养微型浮游生物主要类群的领鞭毛类(choanoflagelates)的生态分布和丰度。共记述7个属的11个种。领鞭毛类是长城湾夏季的一个丰富的类群,其总丰度在5.1×103-5.3×104细胞/升范围。但其最大丰度和最大叶绿素a浓度不在表层,而分别在20米和30米水层。在垂直丰度上领鞭毛类显现随叶绿素a浓度而增减的趋势。根据对40组数据的回归分析表明:长城湾夏季领鞭毛类总丰度和叶绿素a浓度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长城湾夏季领鞭毛类四个优势种Bicostaspinifera,Crinolinaaperta,Diaphanoecamultiannulata和Parvicorbiculacircularis广泛地分布于自表到底的各水层中,占各水层领鞭毛类总丰度的90%以上。B.spinifera是表层最丰富的种类,占表层领鞭毛类总丰度平均值的41%。D.multiannu-lata在1991年1月25日的20米水层达到2.2×104细胞/升的单种最大丰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长城站Pc3地磁脉动特征
    杨少峰;肖福辉
    1994, 6 (2):  65-70. 
    摘要 ( 1141 )   PDF(329KB) ( 1182 )  

    本文对南极长城站在1990年8月16日至1990年11月20日的Pc3脉动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典型Pc3脉动事件的出现频次、频率特征和偏振特性,并对南极长城站记录的Pc3脉动激发和传播机制做了理论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中山站重力基点联测
    吕纯操
    1994, 6 (2):  71-73. 
    摘要 ( 1422 )   PDF(72KB) ( 1179 )  

    1991年12月乘“极地号”科学考察船使用LacosteG型重力仪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一国际重力点[IGSN71]联测至中山站,两点间重力差达2154mgal,测得中山站重力基础点值为982571.348±0.15mgal。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