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1994年, 第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4-09-30
    上一期    下一期

    目次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次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镁铁质麻粒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中压变质作用
    王彦斌;赵越;任留东;陈廷愚;刘小汉;仝来喜
    1994, 6 (3):  4-14. 
    摘要 ( 1409 )   PDF(547KB) ( 1162 )  

    在东南极普里兹湾拉斯曼丘陵地区变泥质岩和长英质片麻岩中,定向分布着透镜状、扁豆状和香肠状镁铁质、超镁铁质麻粒岩。这些岩石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原岩化学成分具镁铁质堆晶岩特征,并可能代表岩墙的构造作用残留体。在米洛半岛发现石榴子石周围有斜方辉石和斜长石的反应边,斜方辉石和斜长石由下述反应形成:石榴子石+石英→斜方辉石+斜长石。这个反应为减压反应,应用地质温压计确定其温度和压力分别为747±48°C和6.3±0.5kbar,本文首次应用石榴子石-斜方辉石-斜长石-石英组合确立本区早期中压麻粒岩相事件的存在。本文还对镁铁质麻粒岩的原岩成因及矿物中的减压结构所代表的构造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点和罗斯海滨壳幔结构
    束沛镒;张钋
    1994, 6 (3):  15-22. 
    摘要 ( 1204 )   PDF(454KB) ( 1236 )  

    本文根据美国极地台(南极点)和新西兰斯科特台罗斯海滨的WWSSN台所接收的长周期深源远震图P波波形的理论地震图拟合,探讨南极洲壳幔构造特征。结果表明,南极点下方地壳厚约45km,双层结构;罗斯海滨地层厚约24km,350~450km深度有明显低速带存在,它们反映了南极横贯山脉两侧不同的构造特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洲纳尔逊冰帽浅层粒雪/冰的晶体组构特征
    任贾文;秦大河;刘琛
    1994, 6 (3):  23-27. 
    摘要 ( 1264 )   PDF(153KB) ( 899 )  

    对纳尔逊冰帽3个地点浅层粒雪/冰芯的晶体组构测量表明,冰晶c轴在冰帽表面具有优势方位,20m深度内普遍出现双扇形组构,在20-30m深度具有向单极大型变化的趋势。这与所报道的中低纬度山地温冰川上的晶体组构特征有明显不同。估计大量融水渗浸和再冻结作用对冰晶组构有重要影响,但详细机制尚不清楚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洲乔治王岛柯林斯冰帽小冰穹顶冰芯数学模式初步断代
    张万昌;韩建康
    1994, 6 (3):  28-35. 
    摘要 ( 1335 )   PDF(224KB) ( 1134 )  

    冰芯钻取后,样品截取原则和环境记录的初步解释要求对年代-深度剖面有一初步了解,即要求建立冰体随深度变化的时间尺度。根据柯林斯冰帽一年多野外实测资料所揭示的小冰穹运动状况、温度分布、物质平衡和动力学特征,本文采用Dansgarrd-Johnsen模型和等温冰体流动模型(n=3),分别对一支80.2m冰芯的时间尺度进行初步估算。结果表明两种模型断代结果非常接近,在距冰床10m深度处,两模型分别给出1897年和1854年的冰龄。对比指出两种模型计算出的冰帽各深度冰龄最大误差不大于2%。与冰芯中上部含深褐色火山灰冰层的历史记录年代相比误差小于3%。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长城站电离层异常的模拟计算和分析
    甄卫民;曹冲;吴健
    1994, 6 (3):  36-40. 
    摘要 ( 1253 )   PDF(254KB) ( 1120 )  

    本文采用现有模式,利用长城站电离层观测资料,模拟计算了F2层峰值高度及子午向热层风昼夜变化等。同时采用了热层风模式计算了长城站热层风的经验预测值。计算结果较好地解释了长城站的两个异常特征。夏季异常即f0F2最大值出现在夜间。冬季特别是6、7月份临频显著减小。太阳辐射电离与热层中性风的竞相联合作用是导致夏季异常的关键。长城站地理上虽属高纬区,却处在地磁中纬区,这是分析上述异常特征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北两极海冰的涛动关系
    解思梅;包澄澜;郝春江
    1994, 6 (3):  41-55. 
    摘要 ( 1240 )   PDF(672KB) ( 1292 )  

    本文将南极海冰分为4个区:SPI1(0°-120°E),东南极海冰;SPI2(120°E-120°W),以罗斯海为主体的海冰区;SPI3(120°W-0°),以威德尔海为主体的海冰区;SPI4,全南极海冰区。北极海冰区分为3个区:NPI1(90°E-180°-90°W),太平洋侧冰区;NPI2(90°W-0°-90°E),大西洋侧冰区;NPI3,全北极冰区。本文使用了WDC-A的SIGRID海冰资料,以分析南极和北极各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两极各冰区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其中最突出的特征是:两极海冰之间相互作用的振源是NPI2。SPI3是影响南极海冰的正反馈中心。SPI2则是南北两极海冰的负反馈中心。NPI2,SPI3和SPI2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强,形成涛动关系。这种涛动关系不是同时期的,而是有较长的滞后时间差。两极海冰形成周期变化,其周期为5-6年,正与NPI2和SPI3自身变化周期一致。另外还有更长的循环周期9-11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海胆体内的共栖纤毛虫原生动物
    宋微波;维乐伯特;B.希尔
    1994, 6 (3):  56-64. 
    摘要 ( 1269 )   PDF(546KB) ( 1450 )  

    研究报道了采自南极威德尔海区海胆体内的三种内共栖纤毛虫,分别隶属于寡膜纲盾纤目和多膜纲寡毛目。文中对所涉各种属的活体形态学特征、纤毛图式和银线系作了研究报道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8/1989年夏季南极长城海湾生态环境观测
    吕培顶;渡边研太郎
    1994, 6 (3):  65-76. 
    摘要 ( 1330 )   PDF(317KB) ( 1260 )  

    自1988年11月至1989年3月,对南极长城湾(62°13′S,58°57′W)中5个站位的水温、pH值、海水透明度、水下照度、水中和海冰中叶绿素含量、磷酸盐含量、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含量等理化要素,每月进行1至2次不定期的常规测定。在整个调查期间,海水温度变化范围在-1.6~2.2°C之间,pH值变化范围在8.0~9.1之间,海水中叶绿素a的变化范围在0.30~1.48mg/m3之间,叶绿素a的最大值出现在11月26日5号站的表层水中,海冰中叶绿素a的含量远远高于海水中的含量,海冰中叶绿素a的变化范围在2.55~56.84mg/m3之间。磷酸盐含量变化范围在1.023~2.187μgP/L,亚硝酸盐含量变化范围在0.093~0.186μgN/L之间,硝酸盐含量变化范围在13.308~26.584μgN/L之间。本文对以上结果作了初步探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