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1994年, 第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4-03-30
    上一期    下一期

    目次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次
    硅硼镁铝矿-柱晶石-电气石组合在南极的发现
    任留东;刘小汉
    1994, 6 (1):  4-10. 
    摘要 ( 1325 )   PDF(235KB) ( 1236 )  

    硅硼镁铝矿、柱晶石和电气石组合产于东南极拉斯曼丘陵,三种矿物相互接触并表现出特定的顺序:电气石(Trn1)→硅硼镁铝矿→电气石(Trn2)→柱晶石→电气石(Trn3),表明其产出是受B2O3、H2O活度的时间演化而不是空间变化所控制。这一组合的出现对于变质作用环境及过程中组分性质是一个很好的限定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区和北极区高空电流体系的比较研究
    徐文耀
    1994, 6 (1):  11-19. 
    摘要 ( 1351 )   PDF(220KB) ( 1049 )  

    本文用IGY/IGC期间全球地磁台网的资料计算出地磁太阳日变化(S)和太阴日变化(L)的电流体系,对比分析了南极区与北极区电流体系的特点。分析表明:(1)两极区的外源电流体系存在明显差别,这反映了产生该电流系的发电机过程(对S和L)和场向电流(对S)的不同。两极区磁场结构的特征可能是导致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2)两极区内源电流存在明显差异,这一方面归因于外源施感场(电流)的差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两极区地下电导率的不同。分析表明,从总体来看,南极区地下电导率高于北极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9年3月13日磁暴的亚极光区电离层效应
    刘瑞源;刘顺林;温波;刘长发
    1994, 6 (1):  20-27. 
    摘要 ( 1399 )   PDF(403KB) ( 1285 )  

    利用南极长城站(62°13′S,58°58′W)频高图和磁照图研究了1989年3月13日磁暴的亚极光区电离层效应。在紧接着磁暴急始后F层的虚高h′F急剧上升,临频f0F2急剧下降,然后出现扩展F并持续几小时。在磁暴主相,电离层出现严重的吸收,但有时仍能观测到h′F的增加和伴随着的f0F2的降低。在磁暴急始后的第二和第三个晚上观测到极光型Es和夜间E层,其峰值电子浓度高达7.5×105el/cm3,文中讨论了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在同一经度扇区的4个电离层站的h′F和f0F2的行为表明,观测站的纬度越高出现的吸收越严重,f0F2呈下降的时间越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中山站附近麦氏贼鸥雏鸟生长及其影响因素
    王自磐
    1994, 6 (1):  28-37. 
    摘要 ( 1160 )   PDF(258KB) ( 963 )  

    在1989/1990年度南极夏季,对中山站附近麦氏贼鸥雏鸟的生长进行了观察和研究。本区麦氏贼鸥育雏期大约在每年12月中旬至翌年2月下旬,雏鸟的成活率较低,本年度为38.9%,从出雏到育成(首飞日),育期平均53.2天(范围52-55天)。雏鸟平均体重日增长率,第一雏鸟为27.42g/d,第二雏鸟为16.56g/d。雏鸟生长的逻辑斯蒂克曲线数学方程式为:W=1255.41+22.6034e-0.1518t(第一雏鸟)生长曲线渐近线为1255.4g,拐点为20.5d,第一雏鸟体重的最大日增率x=43.94±8.24(g)。影响本区麦氏贼鸥雏鸟生长和成活率的主要外部因子是天气(如暴风雪)同类自残以及食物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阿德雷企鹅卵壳的扫描电子显微分析
    吴友吕;陈波
    1994, 6 (1):  38-42. 
    摘要 ( 1363 )   PDF(189KB) ( 1220 )  

    本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能谱仪观测南极阿德雷企鹅的卵壳以了解阿德雷企鹅卵壳的微结构和各壳层的主要成分,结果表明:阿德雷企鹅卵壳的外表面和内表面分别为板块状结构的外皮层和致密的纤维网状结构的内膜层,中间为结构不同、成分组成不同和含量不同的三层结构,其中外层和中层的主要成分为钙,含量分别为95.81%、97.81%,同时含有少量的磷,含量分别为4.19%、1.87%,外层显示与其他鸟类或爬行类卵壳基本相似的碳酸钙方解石片层结构,而内层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钙,呈现与其他鸟类或爬行动物的卵壳较大的差别,硫含量高达84.26%。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洲乔治王岛柯林斯冰帽冰芯层位和密度变化的一般特征
    韩建康;康建成;温家洪;尤贝拉斯;F.罗德里格斯
    1994, 6 (1):  43-49. 
    摘要 ( 1233 )   PDF(198KB) ( 915 )  

    柯林斯冰帽两支冰芯层位记录证实了该冰帽主冰穹顶部(海拔约700m)属暖渗浸带,小冰穹顶部(海拔约250m)属渗浸带。雪、冰的层位分布和密度变化包含了一定的测年信息。主冰穹顶冰芯密度-深度曲线在表层呈现韵律性变化,与层位记录中的融化冻结现象相对应,据此粗略划分年层,断定当地年积累雪层厚度为3-3.5m,折合水当量1650-1925kg/m2a,年平均积累速率约为2.0m/a(冰当量)。主冰穹顶成冰深度为38-39m,此深度以上密度自上而下缓慢增加,但以下由于含水层的出现,密度迅速升高,在5-6m区间达到900kg/m3。小冰穹冰芯除表层外,密度基本在800-900kg/m3之间,冰芯中雪冰互层,存在污化面,40m以下发现很厚的火山灰沉积物。小冰穹平均年积累率约为0.7m/a(冰当量),成冰深度7-8m,成冰年限为10年左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乔治王岛柯林斯冰帽小冰穹物质平衡特征的初步分析
    温家洪;谢自楚;韩建康;康建成;朱国才;井晓平;高新生
    1994, 6 (1):  50-60. 
    摘要 ( 1268 )   PDF(254KB) ( 996 )  

    柯林斯冰帽小冰穹属于冷季补给型冰川。该冰穹高差不大,但末端比顶部的消融期长两个月;暖季消融随高度上升迅速递减。冷季积累随高度的变化显著。SDS断面1991/1992年度物质平衡差额为163mm,零平衡线海拔高度为140m,比动力平衡线低20m。其物质平衡特征表现为物质平衡梯度较大,而物质平衡水平较低,稳定性系数较小,反映了亚极地海洋性气候下冰川物质平衡的特有性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长城站至莫斯科和伊尔库茨克路径上时延的测量与传播路径研究
    孙宪儒;王聚杰;杜军虎;杨维富
    1994, 6 (1):  61-65. 
    摘要 ( 1338 )   PDF(249KB) ( 1170 )  

    本文介绍了利用在南极长城站接收来自RWM(莫斯科)和RID(伊尔库茨克)台的授时信号的无线电波时延的测量方法,并依据1991年4月至1991年9月所测量的传播时延数据分析了电波传播路径。说明了沿长、短大圆路径的传播时段。判定存在着非大圆路径传播并阐明了关于非大圆路径传播的一些变化规律。对非大圆路径发生的条件进行了探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