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1994年, 第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4-12-30
    上一期    下一期

    目次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次
    南极冰雪及非南极地区尘粒的研究及其成因
    王道德;戴诚达
    1994, 6 (4):  4-16. 
    摘要 ( 1662 )   PDF(333KB) ( 1230 )  

    南极冰、雪及冰川沉积物中,特别是在富集陨石的冰区内发现和收集了较大量的宇宙尘、微陨石及火山成因的尘粒带,在非南极地区的大气平流层和深海沉积物中也收集到了宇宙尘。按其宇宙尘分布特征划分为行星际宇宙尘和恒星际宇宙尘。按其成因将宇宙尘划分为彗星成因、小行星成因、陨石消融成因及恒星际成因或前太阳的尘粒或粒子,并提出了判别宇宙尘的综合标志,同时讨论了宇宙尘的成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3年中山站地区“臭氧洞”和UV-B的特征分析
    周秀骥;郑向东;陆龙骅;郭松
    1994, 6 (4):  17-25. 
    摘要 ( 1692 )   PDF(332KB) ( 1163 )  
    本文给出了1993年在东南极中山站(69.38°S,76.37°E)地区首次运用WMO(世界气象组织)认可的Brewer臭氧分光光谱仪,进行臭氧和UV-B地面的同步观测结果。观测表明中山站地区在1993年8月初到11月底频繁出现臭氧低于200DU的值;12月初臭氧值恢复正常。在整个“臭氧洞”期间,臭氧值起伏变化很大,并且和70hPa到50hPa上空的温度变化密切相关,臭氧的日变化不很明显。中午时刻有生物效应的UV-B辐射通量与臭氧斜程柱总量呈负指数关系;云和太阳高度角控制着UV-B辐射通量日变化过程。UV-B光谱扫描的结果表明295-325nm波段内的光谱强度比315-325nm的光谱强度更受臭氧变化的影响。消除云和气溶胶对UV-B辐射过程的部分影响,对每天中午时刻300.5nm和323.5nm光谱强度比值计算,反映出了“臭氧洞”期间臭氧值降低是UV-B辐射增强的重要因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区的风力地貌
    李栓科
    1994, 6 (4):  26-34. 
    摘要 ( 1796 )   PDF(471KB) ( 1388 )  

    拉斯曼丘陵区风力强度大、频数高,各月平均风速均可起动粗砂级以上碎屑。高速气流的极不饱和挟砂(雪晶)状态限制了风力堆积作用和磨蚀作用,而风力吹蚀作用和雪粒(晶)堆积作用则构成本区风力地貌发育的主体。风积方式包括遇阻堆积和停滞堆积,其地貌形态主要有雪被(雪坝)、砂堆(砂地)和砾堤(砾滩)。风积物的沉积地球化学参数与本区母岩有极高的相似性,说明风积碎屑是近源堆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南极中山站地区大地电磁测深研究
    孔祥儒;张建军;焦承民
    1994, 6 (4):  35-39. 
    摘要 ( 1749 )   PDF(267KB) ( 1197 )  

    对中山站附近2个大地电磁测深点的数据处理结果表明,拉斯曼丘陵地区的岩石圈厚度为140km,在地壳内22km处有一高导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米勒半岛遥感影象岩性自动分类初探
    李果;孙家扌丙
    1994, 6 (4):  40-45. 
    摘要 ( 1895 )   PDF(345KB) ( 1190 )  

    根据最大似然法应用TM影象数据,对拉斯曼地区米勒半岛进行岩性自动识别分类。结果提取出该区的5种主要岩石类型即:1.片麻状花岗岩;2.正长花岗岩;3.富Fe、Al片麻岩;4.混合岩;5.条带状混合岩。说明用自动分类法进行地质岩性填图在该地区是可行的。它为南极地质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初步工作表明,该方法分类速度快,省时省力,能减少大量的野外工作。为利用遥感资料进行地质工作展示了良好的前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的日地物理观测研究
    刘瑞源;刘顺林
    1994, 6 (4):  46-61. 
    摘要 ( 1737 )   PDF(620KB) ( 1607 )  

    南极是进行日地物理观测研究的重要场所。本文介绍在南极进行的日地物理观测研究的过去和现状,评述这一领域国际研究的动向和展望未来的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地区UV-B气候学现状与展望
    吕达仁;李卫
    1994, 6 (4):  62-69. 
    摘要 ( 1810 )   PDF(287KB) ( 1199 )  

    自1985年发现南极春季臭氧洞以来,对于臭氧大幅度减少所引起的可能后果与危害引起了国际关注。臭氧减少的直接后果之一是到达地表的UV-B辐射增强,从而引起生态系统的不利变化。因此,围绕南极地区UV-B辐射变化的测量和研究开始得到重视,并逐步建立南极地区UV-B气候学。本文评述了国际上在这方面工作的进展,提出了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微生物总量的调查
    肖昌松;刘大力;周培瑾
    1994, 6 (4):  70-75. 
    摘要 ( 1682 )   PDF(410KB) ( 1167 )  

    在南极菲尔德斯半岛进行了微生物总菌量的调查。共收集样品35个(以土壤样品为主),从这些样品中计数得到一般细菌总量范围为:103-106cels/g(30°C),104-106cels/g(16°C),104-106cels/g(4°C);一般真菌总量范围为:102-103cels/g(30°C),102-103cels/g(16°C),103cels/g(4°C)。初步鉴定细菌有7个属:微球菌属,葡萄球菌属,节细菌属,黄杆菌属,产碱菌属,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真菌有5个属:青霉菌属,金孢霉菌属,枝孢霉菌属,曲霉菌属,散子囊菌属。特别是在绝大多数样品中4°C下培养的一般细菌与真菌总量明显高于30°C下培养的菌量,同时离半岛海岸线近的地区菌量也高于半岛内陆地区的菌量。在该地区,4°C下培养的低温菌出现率主要是假单胞菌属(69%),芽孢杆菌属(54%),青霉菌属(46%),曲霉菌属(17%)。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