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1995年, 第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5-03-30
    上一期    下一期

    目次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次
    西南极利文斯顿岛中部中-新生代火山岩的岩相学和矿物学特征
    郑祥身
    1995, 7 (1):  4-19. 
    摘要 ( 1633 )   PDF(455KB) ( 1161 )  

    出露在利文斯顿岛中部的中-晚白垩世火山碎屑岩为多源的角砾凝灰岩、角砾岩和集块碎屑岩,成分以安山质为主。橄榄玄武岩主要在史莱夫角出露,为全晶质斑状构造;主要出露在中利文斯顿和汉那角的安山岩、玄武安山岩多具细晶微斑构造。更新世至现代的火山岩为全晶质斑状的橄榄玄武岩和火山碎屑岩。熔岩的基本矿物组合大致相似,均为斜长石+辉石(+橄榄石)+铁的氧化物,但矿物的含量比例因岩性不同而有所区别。岩石中的斜长石斑晶多具正环带;随着岩石SiO2含量的增加,斜长石中Or和Ab组分增加而An含量下降,斑晶边缘成分一般与基质里长石的成分相近。安山岩和玄武安山岩含有中长石-拉长石斑晶,玄武岩主要含拉长石斑晶,但橄榄玄武岩和粗玄岩中斜长石斑晶的核部为富钙的倍长石。更新世-现代的橄榄玄武岩,其所含斜长石斑晶和基质长石亦比较富钙。玄武安山岩中的辉石多为普通辉石,橄榄玄武岩和玄武岩中含有透辉石斑晶。辉石的Ti含量低,这是钙碱性火山岩的共同特点。史莱夫角的橄榄玄武岩含有贵橄榄石斑晶。粗玄岩中橄榄石成分与史莱夫角基质橄榄石成分相近。更新世至现代的橄榄玄武岩中既有正常结晶的橄榄石斑晶,还见到高Fo组分的深源捕掳晶。上述玄武岩中矿物组合的基本特征证明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陨石研究的启示Ⅴ:南极铁陨石的化学组成及其分类
    王道德;陈永亨
    1995, 7 (1):  20-27. 
    摘要 ( 1521 )   PDF(235KB) ( 1012 )  

    报道了52个南极铁陨石的13个元素的浓度,并根据其构造和Ga,Ge,Ni,Ir及其它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了分类,52个铁陨石由16个IAB,12个IAB,1个IE,3个IIAB,1个IICD,1个IVA及18个未分群的化学群组成。IAB,IICD及IE为非岩浆成因的铁陨石群,它们是由球粒陨石质母体近表面区冲击产生单独的熔体池形成的,IAB,IIAB及IVA显示金属岩浆分离结晶作用的特征,为岩浆成因的铁陨石。岩浆群铁陨石元素-Ni的斜率一般比非岩浆群高。有意思的是在南极回收的52个铁陨石中,相对于非南极铁陨石IAB和未分群的铁陨石丰度较高(分别为27.8%和47.2%),而IIAB群的丰度较低(5.8%),它们含有以前未采到样品的母体形成区域、质量、冲击碰撞频率的信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的地球物理场特征与构造发育史
    姚伯初;王光宇;陈邦彦;陈圣源
    1995, 7 (1):  28-38. 
    摘要 ( 1302 )   PDF(633KB) ( 1259 )  

    本文分析了“海洋四号”船1991年在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所采集的地球物理资料。这里的地形地貌、重力异常和磁异常沿东方向呈条带状分布。海峡中的新生代沉积可分为两组沉积系:第一张裂沉积系和第二张裂沉积系。在布兰斯菲尔德海峡西北部,基底发生了断裂,基底断块沿断面下滑,因而在海峡中部形成基底半地堑。通过横穿南设得兰群岛、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和南极半岛的地壳剖面,我们用分层剪切模式解释了在张性应力作用下的岩石圈变形特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中山站大气电场基本特征
    吕达仁;张凌;宣越健;刘春田
    1995, 7 (1):  39-50. 
    摘要 ( 1162 )   PDF(189KB) ( 1083 )  

    本文是有关中山站大气电场观测资料的分析报告,主要介绍基本观测情况,地面大气电场平均特征,包括各种时间尺度的频谱特征、季节变化、不同天气状态的典型电场特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激光雷达探测南极平流层云
    孙金辉;夏其林;邱金桓;吕达仁
    1995, 7 (1):  47-52. 
    摘要 ( 1501 )   PDF(278KB) ( 1290 )  

    1993年中国南极中山站(69°22'S,76°22'E)的一台波长为0.694μm的激光雷达对平流层进行了53次探测,从激光大气回波信号计算出平流层气溶胶后向散射比的垂直分布和12~30km高度范围内的积分后向散射系数。探测结果表明因受菲律宾Pinatubo火山爆发的影响,1993年南极地区平流层气溶胶粒子含量比1990年明显增加,证实了南极冬季平流层云的存在。平流层气溶胶为两层结构,12km附近高度上始终存在着一层厚度为数公里的气溶胶层,25km附近高度的一层变化较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中山站电离图所显示的高纬现象
    曹冲;吴健;朱明华;甄卫民;王胜利
    1995, 7 (1):  53-61. 
    摘要 ( 1365 )   PDF(196KB) ( 1021 )  

    在南极中山站使用TD-4A测高仪,从1990年3月至今已取得了10万余帧的电离图记录。由于中山站处在极尖区附近这样一个特殊位置,所以这些电离图能显示出大多数高纬现象,诸如极光卵现象、FLIZ(F层不均匀区)现象、倾斜Es和空白现象、F区磁纬中午现象、E和D区的粒子沉降效应,以及粒子E层(夜间E层)现象等。本文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描述和初步分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洲乔治王岛柯林斯冰帽的温度分布
    韩建康;温家洪;尚新春;金会军
    1995, 7 (1):  62-69. 
    摘要 ( 1339 )   PDF(209KB) ( 1215 )  

    钻孔内温度实测表明,柯林斯冰帽积累区大部分呈温性,消融区可能呈冷性。冰帽活动层温度明显受气温季节变化的影响,降水暖渗浸对冰的增温作用显著,雪盖对温度分布也显示了一定的影响。测量显示,冰帽纵深层的温度大都接近融点,而小冰穹顶附近十数米范围内温度变化较大。小冰穹顶附近,钻进时30m以下孔中出水现象显著,可能是冰内径流、差异运动和较高盐度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附近水域微小型藻类的研究 Ⅴ.长城站周围不同生境淡水藻类的分布
    朱根海;王敏
    1995, 7 (1):  70-77. 
    摘要 ( 1290 )   PDF(443KB) ( 1352 )  

    本文报道了长城站周围西湖水、西湖泥沙、陆地雪(西湖雪、企鹅粪便和藓类沼泽地)等不同生境淡水藻类的种类组成、密度及分布、生态类群及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境的种类组成和密度差异显著。陆地雪(4、5站)的藻类密度大于西湖中的水、雪、泥沙。在已鉴定3个门类50种淡水藻类中,划分为两大生态类群:根据其生存环境,划分为水生藻类和雪生藻类;或根据生活方式的不同,划分为浮游藻类和底生(着生)藻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