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1995年, 第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5-12-30
    上一期    下一期

    目次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次
    南极磷虾的生长与复眼晶椎数目关系的研究
    孙松;王荣
    1995, 7 (4):  4-9. 
    摘要 ( 1721 )   PDF(387KB) ( 1261 )  

    本文从自然种群现场取样和实验室内活体培养两个方面对南极磷虾复眼中的晶椎数目与磷虾体长之间的关系、在负生长状态下磷虾复眼中的晶椎数目的变化等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正常情况下(磷虾身体不出现负生长),磷虾复眼中晶椎数目与体长之间存在指数函数关系。雌性磷虾的晶椎数目(NOCC)与体长(BL)之间的关系为NOCC=463.62e0.0484BL(r=0.9642,n=273)。从活体培养的结果来看,当南极磷虾身体出现负生长时,磷虾复眼中的晶椎数目保持不变,即晶椎数目不受负生长的影响。晶椎数目与体长之间的比率可作为研究在自然环境中南极磷虾是否存在负生长的一种检测手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区的冰川作用
    李栓科
    1995, 7 (4):  10-19. 
    摘要 ( 1289 )   PDF(274KB) ( 1251 )  

    拉斯曼丘陵在渐新世已被冰盖覆没,晚渐新世冰盖厚度最大,自中新世开始,冰盖逐渐减薄后退,但该丘陵仍为冰盖占据。更新世冰川作用规模不及第三纪。18kaB.P.该丘陵区覆冰厚度超过170m,冰盖前缘仅增厚30m左右。冰盖后退出露基岩约在10.0kaB.P.前后,自9.41~6.5kaB.P.,冰川以2~3m/a的速率后退,岛屿区全部出露;自6.5~5.0kaB.P.,冰川后退速率减为1.0~1.5m/a,丘陵区裸露50%以上;约自5.0kaB.P.开始,丘陵区几乎全部出露,冰川冰盖范围与今基本相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磷虾生殖力的研究
    仲学锋;王克
    1995, 7 (4):  20-25. 
    摘要 ( 1249 )   PDF(209KB) ( 1118 )  

    1992/1993南极夏季期间,在普里兹湾邻近海域捕获大磷虾临产雌体,于“极地”船上现场培养,观察其产卵次数、产卵量和产卵虾卵巢发育等生殖特点。对来自两个样本的53条虾的实验结果表明,大部分虾仅产卵一次,产卵量为225~5919个,平均2132个,仅有两条虾于第一次产卵后的5和7天第二次产卵,第二次产卵量为516和492个。在产卵后的1~39天内,已产个体的卵巢未见重新发育,卵巢内仅存少量成熟的卵母细胞(平均32个),没有或极少有未成熟的卵母细胞。产卵量随体长的增加而增大,但相关水平一般。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南极乔治王岛北海岸火山岩的~(40)Ar/~(39)Ar和K-Ar年龄测定
    胡世玲;郑祥身;鄂莫岚;K.Birkenmajer
    1995, 7 (4):  26-37. 
    摘要 ( 1398 )   PDF(337KB) ( 1321 )  

    本文采用40Ar/39Ar、K-Ar和激光微区等时线方法,对乔治王岛北海岸的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年龄测定。实验结果表明,该区的火山活动从晚白垩世延续到始新世末期,主要喷发时代为始新世。岩石的年龄由南西向北东依次变新,表明乔治王岛的火山活动中心在不断迁移,与整个南设得兰群岛火山岩的时、空分布规律相符。侵入岩比火山岩生成晚而岩石化学成分更偏酸性,说明侵入岩可能是火山岩同源岩浆分异演化的产物。这批高质量数据的获得,将为区域火山岩地层时代的厘定和构造岩浆演化过程的研究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陨石研究的启示 Ⅵ:火星陨石的研究及宇宙化学意义
    林杨挺;王道德
    1995, 7 (4):  38-55. 
    摘要 ( 1516 )   PDF(559KB) ( 1315 )  

    火星陨石的发现使人类第一次获得了除地球之外,太阳系另一类地行星的岩石样品。目前已收集并确证的火星陨石共10个,包括了4种岩石类型,其中有4个火星陨石是在南极地区发现和回收的。本文通过对火星陨石有关岩石学、矿物学、全岩化学组成、轻元素及稀有气体的同位素组成,以及同位素年代学特征的总结和对比,对火星幔的化学组成特征、岩浆作用及火星表面的化学风化作用等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中山站近岸海冰生态学研究Ⅰ.1992年冰藻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及季节变化
    何剑锋;陈波
    1995, 7 (4):  56-67. 
    摘要 ( 1412 )   PDF(345KB) ( 1101 )  

    从1992年4月至12月对东南极中山站近岸当年冰生物量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观测。冰底有色层出现在4月下旬和11月下旬,集中于冰底2~3cm,叶绿素a最高含量分别为88.3mg/m3和2810mg/m3,相应的冰藻数量分别为3.5×106和1.21×108个/升。柱总叶绿素a含量的季节性变化极为显著,尤其是以春季的大幅度快速增值为特征,变化范围为1.17~59.7mg/m2,冰藻生物量主要分布在冰底,冬季期间则集中在冰底或冰的中上层。藻类优势种较为单一,秋季优势种为Nitzschialecointei、N.barkleyi和N.cylindrus;春季优势种为Amphiprorakjelmani,Berkeleyarutilans和N.lecointei。中山站近岸冰藻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和季节变化以及春季优势种的组成与东南极其它固冰区具有较强的相似性,与亚南极固冰区差异较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暗色麻粒岩锆石的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仝来喜;刘小汉;陈福坤;王彦斌;任留东
    1995, 7 (4):  68-73. 
    摘要 ( 1488 )   PDF(271KB) ( 1213 )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代表性的原岩为镁铁质堆晶岩的暗色麻粒岩,其中锆石的U-Pb同位素年代测定表明,本区在泛非事件(500Ma)之前的晚元古中期可能经历过一次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主要由斜方辉石-单斜辉石-斜长石-石英组成的暗色麻粒岩的U-Pb不一致线年龄结果为772.4+71.1/-48.0(2σ)Ma。结合野外地质证据,此年龄可能代表了该区已识别出的早期中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事件并对应于罗迪尼亚事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流电场产生电离层扰动的典型事例
    沈长寿;资民筠
    1995, 7 (4):  74-82. 
    摘要 ( 1471 )   PDF(507KB) ( 1424 )  

    用欧空局EISCAT极光区非相干散射雷达观测资料、南极中山站电离层垂测站和我国120°E电离层站链f0F2资料,分析了1991年5月2~3日一次主要由磁层对流引起的电离层扰动过程。从形态特征上看,它与热层中性大气参与的动力耦合过程明显地不同。对照比较表明,这是一次典型的磁层-电离层电动耦合事例。全球地磁站网资料从另一侧面证实,本文讨论的耦合机制是正确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乔治王岛三种藓类的染色体观察
    周云龙;张正旺;曹俊忠;季建红;吴鹏程
    1995, 7 (4):  83-85. 
    摘要 ( 1344 )   PDF(74KB) ( 1025 )  

    本文报道了南极乔治王岛3种藓类植物染色体的研究结果:1.钩枝镰刀藓[Drepanocladusuncinatus(Hedw)Wavrst.]的染色体数为14;2.[Chorisodontiumaciphylumg(Hook.)etWilsBroth.]的染色体数为10;3.高山拟金发藓[Polytrichastrumalpinum(Hedw.)G.Sm.]的染色体数为7。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