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1996年, 第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6-03-30
    上一期    下一期

    目次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次
    南极磷虾的生长与复眼直径关系的研究
    孙松;王荣
    1996, 8 (1):  4-11. 
    摘要 ( 1889 )   PDF(310KB) ( 1361 )  

    本文对南极磷虾复眼的直径与磷虾体长之间的关系、在负生长状态下磷虾复眼直径的变化等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正常情况下(磷虾身体不出现负生长),磷虾复眼的直径与体长之间存在指数函数关系。雌性磷虾的眼径(ED)与体长(BL)之间的关系为:ED=0.5898e0.0282BL(r=0.9613,n=2419);雄虾的眼径与体长之间的关系为:ED=0.544e0.0309BL(r=0.9622,n=1920)。在相同体长的情况下,雄性磷虾的复眼直径比雌虾的大。从活体培养的结果来看,当南极磷虾出现负生长时,复眼直径保持不变,即眼径不受负生长的影响。在正常情况下(不存在负生长),雌虾的体长与眼径之间的比率(BL/ED)平均为21.32±0.04(n=1347),雄虾的体长与眼径之间的比率平均为20.68±0.07(n=748),未成体虾的体长与复眼直径之间的比率平均为21.54±0.06(n=1072)。利用体长与眼径之间的比率可以准确地将在实验室内活体培养后已存在负生长的磷虾与其它处于正常状态的磷虾分开。体长与眼径之间的比率也可以作为磷虾种群是否存在负生长的监测指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岩浆作用非平衡过程的自组织现象
    李兆鼐;李汉声;尚如相
    1996, 8 (1):  12-23. 
    摘要 ( 1357 )   PDF(422KB) ( 1063 )  

    对西南极菲尔德斯半岛早第三纪火山岩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岩浆作用过程的具体分析表明,其岩浆演化过程是岩浆系统与周围环境(介质)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的热能耗散过程,具有动态平衡和阶段性的特点。岩浆结晶的多级复合结构和高位岩浆房中的分带构造,是岩浆作用非平衡过程的自组织现象。这种自组织现象也称作耗散结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陨石研究的启示Ⅶ:南极新的和独特的陨石类型
    王道德;戴诚达;陈永亨
    1996, 8 (1):  24-39. 
    摘要 ( 1583 )   PDF(498KB) ( 1523 )  

    近年来在南极及澳大利亚、非洲和北美的沙漠地区发现和回收了大量的陨石,改变了以前的球粒陨石分类。球粒陨石群由9个增加到13个(EH、EL、H、L、LL、R、CI、CR、CH、CM、CO、CV及CK),并提出了3个碳质球粒陨石小群。CK、CR、CH和R为13个球粒陨石群中新的化学群。不同的球粒陨石群,其岩石学、矿物学、化学及氧同位素组成均有明显的差异。根据其结构、矿物、化学及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将13个球粒陨石群划分为碳质球粒陨石系(由CI-CR-CH、CM-CO及CV-CK族组成)和顽辉石-普通球粒陨石系(由EH-EL、H-L-LL及R族组成)。碳质球粒陨石系是在相对远离太阳的区域形成,它以高的氧化态为特征。顽辉石-普通球粒陨石系是在靠近太阳的内太阳系区域形成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沉积物的C_5~C_(15)烃类化合物
    唐运千;蒋家桢;卢冰;眭良仁
    1996, 8 (1):  40-49. 
    摘要 ( 1297 )   PDF(258KB) ( 1320 )  

    本文研究了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表层沉积物中C5-C15烃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其中包括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和芳烃化合物。所有试样中均含有大量的芳烃物苯、甲苯、二甲苯和三甲苯,其中甲苯占绝对优势,为总烃量的75-81%。对一些有机化合物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如Q和R模式系统聚类分析和主因子分析。Q模式的最长距离法反映了901航次和首次南大洋样的差异。901航次样经旋转后三个因子的等值线趋向上,各站位间有着明显的差别,其中G-27站均趋向极端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南极普里兹湾NP93-2柱样古地磁结果
    王保贵;侯红明;汤贤赞;袁友仁
    1996, 8 (1):  50-56. 
    摘要 ( 1371 )   PDF(213KB) ( 1232 )  

    对东南极普里兹湾海区NP93-2柱样的古地磁研究,结果指示出两个地磁场反极性漂移,其中之一位于60-67.5cm,而67.5-72.5cm处经14C测年为10315±800aB.P.,推算该反极性漂移的年龄为9980-8880aB.P.,可能是哥德堡反极性漂移(Gothenburg,12000aB.P.前后)在该沉积物中的记录;另一反极性漂移位于27.5-32.5cm处,经14C测年为5390±600aB.P.。国际上所见报导的资料中尚无相应年龄的反极性事件可以与之对比。只有国内一些地区发现的反向极性漂移记录与之接近,但这些反极性漂移是否为同一事件的反映,或该反极性漂移本身是否真实存在,目前还难于论定,有待今后进一步工作加以证实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中山站与北京地磁中心台1991年3月24日磁暴的变化特征
    刘长发;刘春节;杨友华;汪阳
    1996, 8 (1):  56-61. 
    摘要 ( 1440 )   PDF(165KB) ( 1087 )  

    本文分析了1991年3月24日急始型磁暴的变化特征。分析表明,南极极隙区与中低纬区磁暴形态差异很大。中山站地磁台的磁暴急始为SC*型,无明显磁暴主相,它是由一组强烈的磁亚暴所组成。北京地磁中心台的磁暴急始为SC型,磁暴主相持续时间较短,变化较大。这次磁暴是由磁暴前太阳黑子相对数增多、3月22日22h46mUT有3b级耀斑爆发等一系列太阳活动所引起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中山站上空大气臭氧的直接测量
    孔琴心;刘广仁;王庚辰
    1996, 8 (1):  62-67. 
    摘要 ( 1221 )   PDF(169KB) ( 947 )  

    用球载电化学臭氧探空仪于1993年4-11月在南极中山站首次进行了臭氧垂直分布廓线的测量,大气臭氧测量系统由臭氧探空仪、地面接收装置和资料处理系统组成。该系统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联合研制。本文介绍了该臭氧测量系统性能并给出部分典型测量结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极地冰雪化学组成分析:毛细管离子分析与离子色谱的比较
    刘雷保;康建成;温家洪;汪大立
    1996, 8 (1):  68-75. 
    摘要 ( 1262 )   PDF(249KB) ( 1213 )  

    与传统的离子色谱相比较,讨论了目前分析化学的前沿技术毛细管离子分析技术,它具有分析快速、高效、分离度好、样品预处理简单、用样量少、维护方便、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完全可替代目前在分析极地冰雪中所通用的离子色谱仪,成为极地冰雪化学分析强有力的新的分析工具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