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1996年, 第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6-06-30
    上一期    下一期

    目次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次
    西南极乔治王岛北海岸第三纪火山岩的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研究
    郑祥身
    1996, 8 (2):  4-18. 
    摘要 ( 1326 )   PDF(432KB) ( 1160 )  

    乔治王岛北海岸的第三纪火山岩包括菲尔德斯半岛组(FPG)熔岩、Admiralty湾组(ABG)岩颈和Wegger峰组(WPG)侵入岩。大多数中基性熔岩为斑状结构,斜长石和普通辉石是岩石中最主要的斑晶相。安山岩中尚含有少量斜方辉石,英安岩质熔岩则为细晶质结构。岩颈相岩石的物质组成与熔岩相似,但斑晶含量往往较少。岩石化学成分表明,所有岩石均富铝,为亚碱性火山岩,属于钙碱性岩石系列。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轻稀土元素略为富集,稀土元素总含量落在钙碱性岩石的含量范围之内并基本随硅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岩石具有很低的87Sr/86Sr比值(0.7034左右)和较高的143Nd/144Nd比值(0.51278-0.51288),εNd平均值在+6左右。87Sr/86Sr比值与Si、K、Rb、1/Sr等元素呈水平线性关系。在Ce/Yb-Ce和Th/Ta-Th图解上所有岩石的投影点分布趋势相同,趋势线的斜率>0。上述特征表明,乔治王岛北海岸第三纪火山岩均由上地幔物质直接生成而未受壳源物质的混染。推测在古太平洋板块向南极板块下俯冲的过程中,上地幔发生的不同程度部分熔融所生成的玄武岩岩浆从深部岩浆囊沿构造薄弱带穿过地壳直接喷出形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磷虾临产个体卵母细胞数量及组成特点研究
    仲学锋;王荣
    1996, 8 (2):  19-25. 
    摘要 ( 1462 )   PDF(362KB) ( 1173 )  

    本文利用1989/1990至1992/1993年度南大洋考察于普里兹湾邻近海域所获大磷虾标本,分析了南极磷虾临产个体卵母细胞的数量及与体长、体重的关系,以及卵母细胞的组成和发育特点。结果表明:卵母细胞的数量(怀卵量)波动在2188-9263个之间,平均为5283个;连续4年的平均怀卵量没有显著差异;怀卵量与体重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与眼径及尾肢长度的相关关系较差;卵母细胞的组成可分为4个不同的发育期,各发育期数量的比例不尽然相同,似与卵巢发育程度和产卵时间有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中山站近岸海冰生态学研究 Ⅱ.1992年冰下水柱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何剑锋;陈波;黄凤鹏
    1996, 8 (2):  26-37. 
    摘要 ( 1299 )   PDF(66KB) ( 1009 )  

    自1992年4月12日至12月30日对中山站附近内拉峡湾冰下水柱中浮游植物生物量以及环境因子的季节变化进行了测定。水中叶绿素a含量在0.03-21.40mg/m3之间波动,在覆冰期间,生物量基本上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5-9月份各层次的生物量普遍低于0.5mg/m3,8-9月份低于0.1mg/m3。各层次中以水表含量的季节变化最为明显,成冰后在9月份形成低谷,于12月中旬紧接着冰底水华的消失而形成单一峰值。生物量中微型浮游植物(<20μm)的比重在4-9月份的多数层次占有一半以上,10月份后随着生物量的上升而下降,在水华期水表的比重最低,仅占总量的3.2%。其柱总生物量基本上与冰中生物量处于同一数量级,在冰藻水华期其量值甚至低于冰中生物量。营养盐(μmol/L)的波动范围为PO4-P:0.32-0.79,SiO3-Si:26.47-69.92,NO3-N:1.41-31.75,尽管水华期水表营养盐含量降至观测期间的最低点,但仍能满足冰下浮游植物的生长所需。光辐照度由于在冰水界面的量值仅为冰表入射光的不足5.3%至低于1%,成为水中产量最为可能的限制因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湖泊沉积物的稀土地球化学
    王一先;钱志鑫;郑洪汉
    1996, 8 (2):  38-44. 
    摘要 ( 1444 )   PDF(231KB) ( 1219 )  

    本文研究了燕鸥湖、西湖和基太湖湖泊沉积物的稀土地球化学。这些湖泊沉积物的稀土分布模式与菲尔德斯半岛第三纪火山岩非常相似,它们的物质来源是菲尔德斯半岛岛弧火山岩。湖泊沉积相与冰碛层稀土模式的差异,反映了它们经历的化学风化程度不同、粘土含量不同。Ce异常意味着每个湖泊沉积旋回结束的阶段气候是比较干燥的。湖泊沉积物的稀土含量和分布模式变化小,也意味着在中晚更新世时气候是比较干燥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半岛地区地震勒夫波群速度与岩石圈结构
    束沛镒;胡家富;滕吉文;张中杰;焦丞民
    1996, 8 (2):  45-48. 
    摘要 ( 1388 )   PDF(223KB) ( 1377 )  

    本文依据南极智利贝纳尔多奥伊金斯将军站的来自南桑德韦奇群岛的Ms=6.4级地震面波资料,采用最新的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和网格频散反演方法,计算了南极半岛地区的勒夫波群速度频散,并获得了该区岩石圈结构模型。结果表明,西南极南极半岛地区地壳为成层结构,可分为三层,其分层厚度分别为5km、8km和10km。地壳厚度为23km,上地幔顶部速度为5.32km/s。在深度53km以下,地幔介质中速度逐步降低为5.11km/s和4.9km/s,最低值达4.8km/s,可以推断南极地幔亦为成层结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极尖纬度午后极光嘶声的极大发生率
    田葆宁;周学秋
    1996, 8 (2):  49-54. 
    摘要 ( 1460 )   PDF(390KB) ( 1184 )  

    极尖纬度午后区是一个异常等离子体过程区,已发现该区在低地磁扰动条件下,多种空间物理现象活动强度极大(相对邻区):强的向上场向电流,向下低能电子流极大,向上离子通量极大,F层电子密度极大等等。导致该区异常的根本原因尚不清楚。本文利用南极点站(磁纬约75°)的极光嘶声的电场强度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该区31-38kHz波段极光嘶声的发生率极大。本文还分析了该区极光嘶声发生率与地磁活动指数Ap的关系,结果表明,它们之间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南极普里兹湾海冰面地磁考察
    焦丞民;孔祥儒;刘成恕
    1996, 8 (2):  55-61. 
    摘要 ( 1259 )   PDF(381KB) ( 1212 )  

    中国第九次南极考察期间在中山站北部普里兹湾中面积约132km2的测区内进行了地磁测量,为日后的南极内陆考察作前期准备。磁测资料表明,这里有一个宽约5-8km、走向NW的磁异常,其幅度达500nT。磁异常可能是由深成岩浆的侵入体或富含磁铁矿的地质体引起的,磁源物体的埋深在海冰面以下0.3-2.0km。考察实践证明:只要经过充分准备,利用普里兹湾冬季冰封的有利条件,开展大范围的海冰面地球物理考察,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重力场特征及界面的计算与解释
    张赤军;蒋福珍;方剑;陆洋
    1996, 8 (2):  62-67. 
    摘要 ( 1305 )   PDF(143KB) ( 1019 )  

    本文根据OSU91A地球重力场模型和地形资料,计算了南极洲的空间重力异常和布格重力异常,分析了空间重力异常变化剧烈的原因及其与高程的相关性,同时根据布格重力异常用两层界面的反演方法计算了冰盖厚度和地壳厚度,冰盖厚度较大的地区位于极区的东南部,而极区周围和西南部地区厚度较小。地壳较厚的地区位于极区的东南部,最大达56km,西南部地区地壳较薄,最小值为8km。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