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1996年, 第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6-12-30
    上一期    下一期

    目次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次
    中山站地区大气边界层结构和湍流通量的输送特征
    曲绍厚;高登义
    1996, 8 (4):  4-13. 
    摘要 ( 1299 )   PDF(511KB) ( 1419 )  

    本文根据作者随中国第11次南极考察队(1994-1996年)赴中山站夏考期间,使用TMT(系留式气象塔)观测系统,在中山站、冰盖和海冰等三个点上观测到的气温、湿度、风速、风向和气压等大气要素的廓线资料,利用相似理论的通量-廓线关系,给出这三个观测点上的动量通量、曳力系数和感热通量,在近中性条件下,中山站粗糙度高度为2.9cm,冰盖与海冰点二者粗糙度高度差不多,分别为2.8×10-2cm和3.6×10-2cm,曳力系数则分别为5.06×10-3、1.34×10-3和1.41×10-3。结果表明,即使在中山站地区这样一个尺度范围内,由于下垫面的热力学特性、地形、地貌、地势和地理位置等的差异,无论是大气边界层结构还是湍流通量等的输送特性都有明显的差别,因此南极地区的大气边界层结构和冰(雪)-气交换特征都是比较复杂的,具有很强的局地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极光区电离层扰动的两种类型
    沈长寿;资民筠
    1996, 8 (4):  14-22. 
    摘要 ( 1492 )   PDF(497KB) ( 1262 )  

    本文从EISCAT探测资料分析确认,沉降粒子对极光区电离层的电离生成率有极重要的作用,但高能和低能粒子的有效电离高度范围完全不同,另一方面,磁层对流的增强却常使F层电子密度N下降,1985年1月28~29日期间出现N(E层)N(F层),且147km以上N随高度增加而下降的典型扰动剖面。这是高能粒子和强磁层对流共同作用的结果。1993年2月16~17日期间,中午前后NmF异常地增大,而N(E层)却无明显变化。这是与前者特征不同的另一类典型剖面。磁层内低能粒子(能量小于1keV)从极隙区沉降直抵电离层是使F层电子密度剧增的物理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拉斯曼丘陵周围地区卫星影象的冰貌信息提取
    刘继琳;国晓港
    1996, 8 (4):  23-34. 
    摘要 ( 1239 )   PDF(614KB) ( 1184 )  

    本文依据南极地区Landsat-TM影象各波段不同的光谱和空间特征,在ARIES数字图象处理系统上,提取高程信息和冰貌信息,并将栅格数据转换成矢量数据,建立图形间的拓扑关系。经RAMS图形信息处理系统编辑和修饰,由计算机输出线划冰貌图。最后对该地区冰貌的形成、分布特点及其变化和对环境的影响等作了初步的分析和探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乔治王岛始新统化石山组沉积火山碎屑岩特征
    薛耀松;沈炎彬;卓二军
    1996, 8 (4):  34-44. 
    摘要 ( 1454 )   PDF(508KB) ( 1356 )  

    南极乔治王岛化石山剖面的化石山组主要由沉积火山碎屑岩(包括沉火山角砾岩和沉凝灰岩)组成,上部夹正常沉积岩和两层薄煤层,形成从粗到细的两个沉积旋回。第1旋回的沉火山角砾岩和沉凝灰岩由不同粒级的火山岩岩屑、斜长石晶屑和细火山尘基质组成,火山碎屑物质含量在90%以上,沉积特征显示从火山碎屑流(?)到低密度流的快速堆积性质。其中第1、2层沉凝灰岩受强烈的沸石化(浊沸石和方沸石)作用,而泥级沉凝灰岩夹层的细火山尘物质多已变成绿泥石-蒙脱石规则混层矿物;因为这种混层矿物也常常被沸石化,故其形成应在沸石化作用之前。X-衍射分析显示较多钠长石的存在。钠长石和方沸石的钠可能来自中长石被浊沸石化后释放出的Na+。第2旋回由沉火山角砾岩、沉凝灰岩夹岩屑长石杂砂岩和薄煤层组成,显示正常沉积物经常被携入沉积盆地。第3、4层的泥级沉凝灰岩以显著的蒙皂石化为特征,沸石化作用不发育;其中的斜长石主要是中长石和(或)拉长石。化石山组泥级沉凝灰岩的微量元素组分及含量与下伏玛瑙滩组顶部安山岩的相当,但第2~3层间有某些元素迁移和富集,这可能与层间热水溶液的活动有关。B含量特别低(<1×10-6),不仅指示背景值低,而且也说明沉积环境与海水没有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普里兹湾柱样有孔虫研究
    涂霞;郑范
    1996, 8 (4):  50-61. 
    摘要 ( 1263 )   PDF(647KB) ( 1159 )  

    南极普里兹湾柱样NP932含有较多的有孔虫,其中浮游类占26.3%,底栖类中砂质胶结类占57.9%,为该柱的优势类群。底栖有孔虫组合以Miliamminaarenacea为典型代表,显示了深水砂质胶结相的面貌。浮游类群中暖与冷水种群的丰度变化,反映了所在海区气温的变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长城湾NG931柱全新世介形类及其环境分析
    蔡慧梅
    1996, 8 (4):  62-70. 
    摘要 ( 1295 )   PDF(328KB) ( 1178 )  

    本文材料系南极长城湾NG931柱状样品分析的介形类。共计11属21种,其中以Lox-oreticulatumfalax为占最优势组成分子,其次,Xestoleberiskerguelenensis,Xestoleberisspp.,Semicytheruraspp.和Australicytherepolylyca等也为该柱样中介形类的主要组成分子。根据资料分析,NG931柱样中介形类属种绝大部分为南极地区所出现的介形类动物群中的已知类型,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推测其生境也有可能相近似。从介形类属种组成上看,应属滨岸-浅海的沉积环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居留南极对考察队员血浆色氨酸及尿中5-羟吲哚乙酸水平的影响
    许澍淮;金淑敏;斯琴;王宗惠;薛全福
    1996, 8 (4):  71-74. 
    摘要 ( 1363 )   PDF(315KB) ( 1152 )  

    为探讨南极考察队员行为/性格变化的物质基础,观察了驻长城站考察队员血浆色氨酸(Trp)与尿中5-羟吲哚乙酸(5-HIAA)变化。第8次队及第11次队两批队员变化规律相同,即血浆Trp降低,尿中排出5-HIAA增加,血浆Trp变化较尿排出5-HIAA变化出现早,恢复慢。本文讨论了血浆Trp、尿中5-HIAA变化与行为/性格变化间可能的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中山站地区冰崩概况
    杨友华;王文东
    1996, 8 (4):  75-78. 
    摘要 ( 1180 )   PDF(61KB) ( 963 )  

    本文是根据1994年在南极中山站首次使用数字触发地震仪测量的冰崩,研究南极中山站地区冰崩规律及其与自然环境(温度、风速等)的关系,这对于考察船在南极的安全航行以及科考人员的人身安全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并且对于南极冰川、冰山、冰盖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有参考价值。结果表明,1~9月份冰崩次数曲线呈口朝上抛物线型变化,10~12月冰崩次数急剧增加。冰崩曲线与月最低气温、最高气温、月平均气温三者的拟合曲线吻合得很好,即冰崩次数随气温持续上升而增加,风速与冰崩的关系却与此相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