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1997年, 第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7-03-30
    上一期    下一期

    目次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次
    北极阿拉斯加巴罗地区Elson泻湖的沉积古环境研究
    李栓科, 张青松, 王国, 蔡珠兰
    1997, 9 (1):  3-9. 
    摘要 ( 2128 )   PDF(538KB) ( 1297 )  

    Elson泻湖长60cm的钻孔岩芯沉积构造、结构、颗粒性状分布等分析表明,该岩芯经历三期差别明显的沉积期,各期沉积动力环境不同。下段搬运介质单一,搬运动力较强,沉积环境相对稳定;上段搬运动力明显减弱,多源介质混合掺杂作用明显,沉积环境稳定性较差;中段为过渡期,各性状介于上、下段之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威德尔海新生期海冰生态结构Ⅰ.叶绿素a与营养盐
    王自磐;G.Dieckmann;R.Gradinger
    1997, 9 (1):  11-19. 
    摘要 ( 1844 )   PDF(276KB) ( 1313 )  

    1992年3-5月极星号ANT/X3秋季航次,对南极威德尔海东北海域浮冰区形成期新冰生态结构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海冰物理结构特征与海冰生成环境及其形成过程有很大关系。冰体结构以颗粒冰、柱状冰以及混合冰为主,以颗粒冰为主结构的海冰较多地聚集浮游生物细胞,消耗部分冰中营养盐,柱状冰较少聚集生物细胞,其营养盐波动较小。同时,新形成期海冰中,叶绿素含量普遍低于一年冰,而营养盐含量则较高,基本处于初始状态,由此表明,海冰中生命活动随海冰冰龄增加而不断增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夏季普里兹湾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粒度分级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
    刘子琳;史君贤;陈忠元;朱根海;宁修仁
    1997, 9 (1):  20-29. 
    摘要 ( 1743 )   PDF(366KB) ( 1341 )  

    1991/1992年夏季,在南极普里兹湾邻近海域现场观测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优势种类组成、颗粒有机碳浓度、粒度分级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调查海域现存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以及颗粒有机碳浓度分布均具有较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区域性特征。在普里兹湾邻近北部陆架和测区东部海区现存生物量、初级生产力和颗粒有机碳浓度均较高,西部海区上述生物参数均较低。测区微型和微微型浮游生物代谢生理活性高,能量转换速率快,在现存生物量和生产力中均占较高比重。其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要高于对生物量的贡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设得兰群岛利文斯顿岛鲍勒斯山组火山岩的~(40)Ar/~(39)Ar年龄及地质意义
    郑祥身;刘嘉麒;胡世玲;FrancescSbat
    1997, 9 (1):  30-36. 
    摘要 ( 1862 )   PDF(430KB) ( 1357 )  

    采用40Ar/39Ar法和激光微区等时线方法,对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利文斯顿岛东部产出的鲍勒斯山组火山岩重新进行了年龄测定。结果表明,45D安山质熔岩和262玄武安山质熔岩的等时年龄分别为(105.62±2.11)Ma和(111.48±2.23)Ma,其40Ar/39Ar初始比与尼尔值相当,岩石中不含过剩氩,表明等时年龄代表岩石真正的形成年龄。脉状产出的A9352细晶岩的40Ar/39Ar坪年龄为(96.7±1.6)Ma,计算得到等时年龄为96.6Ma,晚于熔岩喷发而形成。新的年龄数据证实了鲍勒斯山组火山岩形成于白垩纪。白垩纪火山活动曾影响了整个利文斯顿岛,在赫德半岛出露的鲍勒斯山组火山岩曾被较年轻火山岩所覆盖,构造抬升使其出露。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15ka以来海洋沉积物的环境磁学研究
    侯红明;王保贵;汤贤赞
    1997, 9 (1):  37-45. 
    摘要 ( 1891 )   PDF(442KB) ( 1435 )  

    通过对东南极普里兹湾陆坡区NP95-1及西南极长城湾NG93-1两柱样系统的环境磁学研究,获得了南极地区15.0~5.5kaB.P.以来的古气候变化序列。结果表明,磁学参数较好地记录了古气候变化及沉积环境变化的信息。NP95-1柱样较好地记录了Heinrich1事件、新仙女木事件以及波令-阿罗德暖期,其中Heinrich1事件发生于14.3kaB.P.,新仙女木冷期为11.7~10.3kaB.P.,10.3kaB.P.以后,南极地区进入全新世。在全新世,两柱样记录了在10.0kaB.P.及6.0kaB.P.前后两个暖期,其间夹有小幅气温下调的时段;6.0kaB.P.后,两柱样均有气候颤动变冷的记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表层沉积物中芳烃化合物
    卢冰;唐运千;眭良仁;厉善华;何文琪
    1997, 9 (1):  46-59. 
    摘要 ( 1770 )   PDF(451KB) ( 1188 )  

    本文采用气相色谱和三维全扫描荧光光谱研究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表层沉积物的芳烃化合物组成和环数分布。沉积物中芳烃化合物包含有萘、菲和芴系化合物,其中菲系化合物含量最高,在11%~24%;其次为芴系物,其中硫芴量占芴系物的24%~61%。三维全扫描荧光分析表明,南极样的发射波长均集中于350~450nm,其中T4/T0占58%~67%,归因于五环以上化合物占有优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夏季潮间带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
    杨玉玲;黄凤鹏;吴宝铃;牟宏林
    1997, 9 (1):  55-59. 
    摘要 ( 1837 )   PDF(355KB) ( 1144 )  

    本文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夏季潮间带水温、盐度、营养盐(活性硅酸盐SiO3-Si、活性磷酸盐PO4-P、硝酸盐NO3-N)等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讨论。其水温空间分布,高潮区最高,中潮区次之,低潮区最低;气温和潮间带裸露时间长短是影响潮间带水温变化的主要因子。盐度空间分布特点是高潮区最低,中潮区次之,低潮区最高,陆地融化雪水渗透到潮间带的多少将影响潮间带盐度的空间分布。潮间带营养盐含量的空间分布,中潮区低于低潮区,潮间带的营养盐主要不是来自陆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中山站地磁脉动的观测分析
    杨少峰;杜爱民;陈宝生
    1997, 9 (1):  60-67. 
    摘要 ( 1750 )   PDF(188KB) ( 985 )  

    本文分析的是1992年2月9日至1993年2月9日在南极中山站记录的各种地磁脉动的观测资料,并对各种地磁脉动的激发机制进行了初步讨论。通过南极中山站地磁脉动观测资料分析,了解高纬地区地磁脉动的形态特征,对南极极隙区高空大气电磁环境、太阳风和磁层相互作用等现象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菲尔德斯形变监测网质量分析
    陈春明;鄂栋臣;石强
    1997, 9 (1):  68-72. 
    摘要 ( 1885 )   PDF(250KB) ( 1234 )  

    从数理统计角度出发,对西南极菲尔德斯形变监测网进行综合质量评估。文中主要讨论了形变监测网粗差检验,形变监测网的可靠性及可监测性。同时结合菲尔德斯形变监测网实测数据进行分析。本文认为该形变监测网有利于监测菲尔德斯海峡断层的剪切运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拉斯曼丘陵湖泊水化学特征
    李植生;王骥;雷志洪;梁小民;陈旭东;梁彦龄
    1997, 9 (1):  73-79. 
    摘要 ( 1953 )   PDF(276KB) ( 1360 )  

    本文介绍南极拉斯曼丘陵湖泊水化学特征。对13个湖泊的调查和统计分析表明,湖水以Na+和Cl-为主要优势离子,不含有CO32-离子,营养物质(N、P、SiO2)在湖水中普遍偏低,而且湖水和雪样无机氮组分均以NH4+为主,水化学类型比较单一,都属氯化物Na+型贫营养水体。Na+、Cl-、SO42-的高浓度,特别是Big湖、莫愁湖和Heart湖水中离子含量明显的高,指示拉斯曼丘陵地区的降水来源以海洋气团为主,并受海洋环境影响强烈。微量元素分布在0.01~2.0μg/l之间,接近于水圈这些元素的浓度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中山站臭氧洞期间O3廓线的观测研究
    郭松;周秀骥;郑向东;陆龙骅
    1997, 9 (1):  80-84. 
    摘要 ( 1765 )   PDF(132KB) ( 1306 )  
    本文主要分析了1995年臭氧洞期间在中山站用Brewer臭氧仪通过Umkehr(逆转)方法观测和反演得到大气臭氧垂直高度分布的变化情况,并与O3洞闭合后及1995年1~3月的O3廓线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同时还与国外测站的资料进行了对比,指出南极臭氧洞期间大气臭氧的减少主要发生在平流层下层(14~25km),这说明发生在平流层气溶胶冰晶云(PSC)表面的非均相催化反应主要发生在14~25km高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