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1997年, 第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7-06-30
    上一期    下一期

    目次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次
    北极阿拉斯加巴罗地区夏季降水化学特征
    侯书贵;秦大河;张青松
    1997, 9 (2):  4-11. 
    摘要 ( 1239 )   PDF(413KB) ( 1208 )  

    本文根据1994年8~9月份阿拉斯加北坡巴罗地区降水的实测资料,初步探讨了本区夏季降水的化学特征及环境意义。结果表明:巴罗地区夏季降水的pH值比冬季高,平均值接近与大气CO2平衡时纯水的酸度状况;电导率值普遍较低,个别电导率值较高的样品可能与海盐粒子有关;样品的主要离子浓度与北极其它地区和青藏高原的降水化学成分相当,exSO42-基本接近于零,反映了受人类活动影响非常小的自然本底状况。研究认为巴罗地区是进行北极地区现代环境状况研究的理想地区之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普里兹湾柱样中石英颗粒的表面结构
    王祥珍;吴时国;李传荣;陈虹勋;罗又郎
    1997, 9 (2):  12-25. 
    摘要 ( 1275 )   PDF(2027KB) ( 1434 )  

    本文统计分析了南极普里兹湾陆坡区一个柱样(NP951)13个层位的石英颗粒的形态和表面结构。石英表面呈现出强烈的冰川运动和较弱的化学溶蚀-沉淀作用留下的表面特征,表明该沉积物主要是处于低能海洋环境中的冰碛物。石英颗粒因化学溶蚀-沉淀作用形成的组合表面特征的定量统计结果与矿物的X射线衍射和微体古生物的分析结果相对应,能较好地解释该海区经历的沉积环境和古气候变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PC10孔硅藻氧同位素记录及其沉积学意义
    段威武;李学杰;申佑林
    1997, 9 (2):  26-32. 
    摘要 ( 1441 )   PDF(185KB) ( 1402 )  

    对采自西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PC10孔的51个硅藻样品进行了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揭示,柱状样氧同位素曲线可划分为5期,记录了区内近112.5ka来的沉积,包括了一个冰期/间冰期旋回和一个冰后期。间冰期的沉积速率高于冰期,推测这与间冰期(暖期)筏冰物质及生物硅质源的供应较冰期(冷期)更丰富所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普里兹湾NP951柱样元素地层与古环境初步研究
    古森昌;颜文
    1997, 9 (2):  33-39. 
    摘要 ( 1310 )   PDF(369KB) ( 1241 )  

    对南极普里兹湾NP951柱样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区沉积物在沉积过程中受冰盖消融、淡水涌入和陆源物质的影响较大;沉积物中SiO2、Al2O3、Fe2O3、CaO、MgO、P、S、Corg等元素组分较好地记录了由古气候变化而引起的物源改变,这些元素组分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与古海洋沉积环境及古气候变迁相一致;自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气候大致可分为温暖期、寒冷期、高温期、转冷期和转暖期五个区段;在柱样的145cm(14.4kaB.P.)、85cm(10.3kaB.P.)和25cm(6.3kaB.P.)处出现了古气温的高值点,指示了气候的变化;85cm处元素含量的突变指示了异常事件的发生,该层位正好对应于哥德堡地球磁场漂移,全球气温突然变暖,标志着10.3kaB.P.以后南极地区进入了全新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湖泊堆积物的物相组成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彭文世;郑洪汉;王冠鑫
    1997, 9 (2):  40-48. 
    摘要 ( 1327 )   PDF(393KB) ( 1263 )  

    本文根据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燕鸥湖、西湖和基太克湖三个堆积剖面物相组成与丰度的资料,讨论其物相组成特征、物质来源及其环境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湖泊堆积物主要来自该岛广泛分布的火山岩。在南极地区干冷环境条件下,源区母岩所经受的风化作用以物理风化为主,化学风化微弱。高岭石、方解石丰度与年龄关系曲线在湖积层与冰碛层之间的陡削变化表明,相应的环境变化是突变式的,可能与这两种堆积物搬运方式的不同和冰碛物的保护作用有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小红蛤生理生态学研究
    洪旭光;陆华;吴宝铃
    1997, 9 (2):  49-54. 
    摘要 ( 1154 )   PDF(386KB) ( 1162 )  

    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南极小红蛤的摄食、呼吸和排泄。随着小红蛤的个体大小(壳长)和干重的增加,单位个体的摄食率、耗氧率、排氨率、MCR、O/N增大,而单位干重的耗氧率、MCR、O/N下降。本文还利用O/N比探讨了小红蛤的代谢能源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5万年以来极地冰芯、黄土、深海沉积的对比研究与全球变化
    康建成;温家洪
    1997, 9 (2):  55-65. 
    摘要 ( 1499 )   PDF(365KB) ( 1393 )  

    由极地冰芯记录、中纬黄土记录和深海沉积记录的对比可得,15万年以来全球变化的基本框架为:末次间冰期,从距今14万年开始到约12.5万年达鼎盛,可分为五个阶段,即冰芯中三次高温期夹两次低温期;黄土中三层古土壤夹两层黄土;深海沉积中三次高海面夹两次低海面。末次冰期,距今8万年到1万年,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晚冰段和中间的间冰段。早、晚冰段盛期气候寒冷程度相当,但晚冰段最低温持续期更长,造成海面比早期更低。中间的间冰段,至少可分为7个亚段,即4次暖期(4次弱成土古土壤)夹3次冷期。全新世与末次间冰期对比,总体气候变化较平缓。在上述基本框架中,近几年发现,在末次冰期存在许多短周期、高频快速变化事件。这些事件,温度变化幅度达7℃,变化速率为几年到几十年,对应的环境变化速率可能更快。这些事件的引发机理目前还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海磁异常和深部地质
    王公念;陶军;吴宣志
    1997, 9 (2):  66-72. 
    摘要 ( 1282 )   PDF(422KB) ( 1441 )  

    文章导出了南半球ΔT表达式,测区约位于63°S,故异常以正值为主,负异常在其南侧。以化极、匹配滤波等方法处理数据得深浅源异常。深源异常自北向南以正负相间的三个条带状异常分别对应着南设得兰群岛、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和南极半岛,浅源异常则对应着海峡南北缘的两条断裂。深部异常认为是磁性基底隆拗所致,因太平洋板块对南设得兰群岛的俯冲,那里深部基性成分多,故北部的深浅源异常幅值皆比南部的高。据浅源异常还识别出了与海峡延伸方向垂直的断裂,结合地貌、岩浆岩年龄及地震波速分布,进一步认为南极半岛地区可能发生过西向漂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布兰斯菲尔德盆地重力异常研究
    梁东红;陈邦彦
    1997, 9 (2):  73-78. 
    摘要 ( 1436 )   PDF(351KB) ( 1341 )  

    1991年,“海洋四号”科学考察船在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采集了大量的地球物理资料。本文在利用地震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现有的重力测量数据,研究引起重力异常的各种地质因素,对实测剖面重力异常进行正演拟合,建立了布兰斯菲尔德盆地的密度模型,并推导出该地区莫霍面深度-布格异常关系表达式,绘制出盆地的莫霍面深度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二氧化碳的分布及其海气通量
    张远辉;黄宣宝;王伟强
    1997, 9 (2):  79-83. 
    摘要 ( 1412 )   PDF(356KB) ( 1603 )  

    本文根据1991年12月至1992年1月在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所作的现场观测,采用红外分析法测定了表层水和大气CO2分压,结果表明,表层水PCO2的分布大致呈近岸低、远岸高的特征,其分布变化主要受生物活动控制。利用通量计算模式,估算出CO2在调查海域的平均海-气通量为-71.9g/(m2a),通量的可能误差主要来自与风速有关的交换系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拉斯曼丘陵环境工作组科学讨论会在霍巴特召开
    钱嵩林
    1997, 9 (2):  83-83. 
    摘要 ( 1104 )  
    拉斯曼丘陵环境工作组科学讨论会在霍巴特召开1997年5月13日~16日,在澳大利亚霍巴特市,由澳大利亚南极局组织召开了拉斯曼丘陵环境工作组会议,会议主题是拉斯曼丘陵地区的科学考察活动、南极地区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问题和环境保护措施,对今后的科学考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第21届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在新西兰克来斯特切奇市召开
    颜其德
    1997, 9 (2):  84-84. 
    摘要 ( 1148 )  
    第21届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在新西兰克来斯特切奇市召开第21届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ATCM)大会于5月19~30日在新西兰克来斯特切奇市召开。来自南极条约体系的26个南极条约协商国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以外交部条法司、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联合组成中...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1997年年会在俄罗斯彼得堡召开
    董兆乾
    1997, 9 (2):  84-84. 
    摘要 ( 1052 )  
    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1997年年会在俄罗斯彼得堡召开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IASC)1997年会议于5月5日至7日在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召开,来自17个国家、6个国际组织和机构的46名代表、观察员和特邀人员出席了会议。中国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和中国科学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