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1997年, 第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7-09-30
    上一期    下一期

    目次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次
    南极中山站NO2的观测及平流层NO2与O3的关系分析
    郭松;周秀骥;陆龙骅;郑向东;高学杰
    1997, 9 (3):  3-8. 
    摘要 ( 1791 )   PDF(162KB) ( 1112 )  
    利用Brewer臭氧仪对南极中山站上空的O3、NO2柱总量及平流层O3、NO2含量进行了长期观测研究,分析了1993~1995年,尤其是1995年南极臭氧洞和非臭氧洞时期NO2柱总量及平流层NO2含量的季节变化及与O3含量的关系,指出平流层NO2含量的减少是造成南极臭氧洞成因和近年来不断加剧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普里兹湾晚第四纪以来硅藻组合及气候变化的研究
    陆钧
    1997, 9 (3):  9-15. 
    摘要 ( 1905 )   PDF(491KB) ( 1375 )  

    对南极普里兹湾NP93-2和NP95-1两柱样沉积硅藻进行了定量分析。两柱样分别可划分出3个和7个硅藻组合带。前者的优势种是Nitzschiacurta和Thalasiosiraantarctica,次优势种是N.kerguelensis和N.ritscheri;后者常见的优势种有N.kerguelensis,N.curta,Denticulopsisspp.和T.lentiginosa,常见的次优势种有Eucampiabablaustium,T.antarctica和T.gracilis。利用N.curta/N.kerguelensis比值并结合14C测年数据,可将15000年以来南极气候的变化划分出8个古气候带,其中完好地记录了Heinrich1事件、波令-阿德罗暖期、新仙女木冰期、全新世低温期等重大的气候变化事件,而南极的全新世低温期是首次报道。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地区与拉斯曼丘陵地区湖泊水化学比较研究
    李植生;王骥;王洪铸;梁小民;冯伟松;雷志洪;陈旭东;梁彦龄
    1997, 9 (3):  16-21. 
    摘要 ( 1854 )   PDF(380KB) ( 1281 )  

    为了解南极淡水生态系统的水化学特征,完成了拉斯曼丘陵地区13个湖泊和菲尔德斯半岛10个湖泊以及雪样的调查分析。西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和东南极拉斯曼丘陵的气候条件不同,前者属于极地海洋性气候、气温不很低、湿润、风小、夏季较长;后者属于极地大陆性气候、气温低,冬天严寒、干燥、风大,夏季较短。因此,两地区的湖泊地貌、成因、发育、水生生物种群结构以及水化学状态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虽然水化学类型均比较单一,但矿化度却相差甚大。本文还对两区饮水水源进行了评价。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中山站近岸海冰生态学研究Ⅲ.冰藻优势种的季节变化及其与冰下浮游植物的关系
    何剑锋;陈波
    1997, 9 (3):  22-31. 
    摘要 ( 1831 )   PDF(285KB) ( 1093 )  

    自1992年4月12日至12月30日对中山站以西内拉峡湾海冰和冰下水柱中藻类优势种组成和丰度进行了测定。4月份和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冰柱和水柱(0~50m)藻类丰度高达108~109cels/m2。冰藻的普遍或季节性优势种主要包括Amphiprorakjelmani、Berkeleyarutilans、Naviculaglaciei、Nitzschiabarkleyi、N.cylindrus、N.lecointei和Nitzschiasp.。由于藻类结合入冰后自身的演替,春-夏季海冰剖面中所记录的优势种组成并不能准确反映冰底优势种的季节演替过程。从冰底和水表藻种组成的对比表明,两者仅在春末冰底冰藻水华期间具有较强的相似性。秋、春季冰底冰藻水华的形成以现场生长为主,夏初冰藻释放入水后对冰下浮游植物的播种作用不明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中山站冬季电离层的平均特性
    刘顺林;贺龙松;刘瑞源
    1997, 9 (3):  32-37. 
    摘要 ( 1825 )   PDF(174KB) ( 1254 )  

    本文利用南极中山站的数字式电离层垂直测高仪1995年的频高图资料,对中山站上空冬季电离层的一些平均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中山站冬季电离层F层很不稳定,其日变化比较明显,foF2的月中值在0900UT出现极大并在1400UT附近出现次极大。最大值在0900UT(磁中午)附近,这是极隙区软电子沉降、极区等离子体对流和光辐射电离效应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形成了所谓的磁中午异常。在2000~0100UT之间foF2数值较小,可能是由于这段时间中山站正处于电离层极洞区域。Es层几乎每天都可以观测到,在1700UT附近出现机率较高,并且foEs数值较大,多数为极光型Es,主要是由于极光粒子沉降引起的。电离层E层的变化相对平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表层沉积物生物标志化合物
    卢冰;唐运千;眭良仁
    1997, 9 (3):  38-46. 
    摘要 ( 1976 )   PDF(482KB) ( 1560 )  

    本文研究了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表层沉积物中烷基环己烷、烷基苯、胡萝卜烷、甾烯和萜烷化合物的分布特征。烷基环己烷的母源物质主要是海洋生物,并混有陆源物。G-15站和G-32站的烷基苯以C12烷基苯为主,碳数范围在C11~C24;而G-25站以C21烷基苯占优势,不含有C17和C19~20烷基苯化合物。胡萝卜烷主要为β-胡萝卜烷,并含有全氢化β-胡萝卜素,甾烯化合物中检出24-乙基胆甾-5-烯、甾二烯和胆甾-5-烯。萜烷化合物中的二环倍半萜碳数范围在C17~C21;羊毛甾烷分别为C308β(H)、9α(H)-羊毛甾烷、C31的24-甲基羊毛甾烷和C32的24-乙基羊毛甾烷。ββ构型的C2917β(H),21β(H)-30-降藿烷、C3017β(H),21β(H)-藿烷和C3117β(H),21β(H)-升藿烷等化合物的存在,表明布兰斯菲尔德海峡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的低成熟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长城站越冬队员个性和心理特点研究
    张研;姚真;薛全福
    1997, 9 (3):  47-53. 
    摘要 ( 1754 )   PDF(206KB) ( 1367 )  
    null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L&R-ET重力仪在南极中山站记录到“不明地学事件”
    郝晓光
    1997, 9 (3):  54-55. 
    摘要 ( 1707 )   PDF(166KB) ( 1249 )  

    本文首次报告了Lacoste&Romberg-EarthTide21地球潮汐重力仪在南极中山站记录到“不明地学事件”的情况,并对这种有待进一步证实的现象进行了简单描述和初步分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际框架下的中国南极数据管理研究初探
    程少华;朱建钢;凌晓良;方斌贤
    1997, 9 (3):  56-62. 
    摘要 ( 1864 )   PDF(301KB) ( 1313 )  

    南极数据管理是南极条约协商会议(ATCM)、南极科学研究委员会(SCAR)、国家南极局局长理事会(COMNAP)共同关心并且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以新的研究方式、先进的技术手段来积极促进国际南极研究发展的综合性问题。南极数据管理特别规划组在一些成员国和国际机构作出许多主动性努力的基础上把建立和开发南极数据目录系统(ADDS)作为建立和发展国际南极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的首要基础建设加以规划。SCAR-COMNAP南极数据管理联合委员会(JCADM)将全面组织和协调国际南极数据管理工作的发展和ADDS的实施。本文介绍了相关的国际背景,解析了南极数据管理国际框架的构成。在这个基本框架下,针对我国南极数据管理工作的现实情况进行了初部探讨,提出了便于付诸实际操作的若干方法,并阐述了相应的学术见解。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长城站环境样品中总砷的分布特征
    蒲家彬;傅云娜;陈则玲
    1997, 9 (3):  63-66. 
    摘要 ( 1828 )   PDF(267KB) ( 1223 )  

    对南极长城站地区10种环境样品中的总砷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并对总砷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分布以及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总砷含量水平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长城站地区陆地淡水、海水、新降雪以及沉积物、表土等环境样品中的总砷量低于世界背景水平;海洋植物中的砷含量较高,但也不超出世界平均值,地衣、苔藓及帽贝样品中的含砷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说明在极地环境条件下,这两类生物对砷的富集能力较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南极菲尔德斯GPS形变网监测数据的误差特性分析与处理
    陈春明
    1997, 9 (3):  67-71. 
    摘要 ( 1979 )   PDF(117KB) ( 1165 )  

    本文对西南极菲尔德斯形变网GPS监测数据的误差特性进行分析,利用数理统计原理检验了数据中的系统误差,提出了削弱这类系统误差的方法。该方法有3个特点:1.以监测网中两个稳定点为基准;2.对监测网数据进行尺度因子改正与坐标变换迭代计算;3.归算后监测网点位结构不变。经改化处理后的数据,基本上消除了系统误差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冰川学与全球变化研究新进展
    温家洪;康建成;孙波
    1997, 9 (3):  72-77. 
    摘要 ( 1848 )   PDF(381KB) ( 1748 )  

    南极冰川学与全球变化是最近举行的“南极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和影响”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题。南极冰盖净物质平衡的观测和估算,冰盖物质平衡与气候变化的预测模型;南极冰雪大气、气候和环境化学;南极深冰芯分析,及其与其它古环境记录的对比研究,是目前南极冰川学研究的几个热点、关键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山站至内陆330公里冰川学剖面考察
    康建成;汪大立
    1997, 9 (3):  78-82. 
    摘要 ( 1857 )   PDF(167KB) ( 1088 )  

    1996~1997年南极夏季期间,中国组织实施了首次南极内陆冰盖冰川学考察,深入冰盖内陆330km,作为中山站至南极内陆最高点DomeA大剖面研究计划的开始。计划将对冰盖物质平衡、200年以来环境演化过程、冰雪/气交换过程等科学问题开展观测研究。本次考察进行了物质平衡、地貌、气象、雪坑地层观测,采集了表层、雪坑、冰雪芯样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