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1998年, 第1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8-03-30
    上一期    下一期

    目次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次
    西南极利文斯顿岛百耳斯半岛火山岩的同位素年龄
    郑祥身;桑海清;裘冀;刘嘉麒;李锺益;黄政
    1998, 10 (1):  4-13. 
    摘要 ( 1470 )   PDF(509KB) ( 1241 )  

    以K-Ar稀释法和40Ar/39Ar阶段加热法对利文斯顿岛百尔斯半岛的熔岩和次火山岩测定了同位素年龄。新的年龄数据表明,该区火山活动在晚侏罗纪末即已开始,一直持续到晚白垩世,存在着三期火山活动的产物。侏罗纪末~早白垩世初的火山活动除有熔岩(146Ma,137Ma)喷出外,还发育有辉长岩侵入体(135Ma)和辉绿岩岩墙(129Ma)等次火山岩。安山岩(114Ma)和石英斑岩(94Ma)则是早白垩世火山活动的结果。半岛东部具沉积夹层的玄武岩(71Ma)是区域上晚白垩世~早第三纪火山活动的代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400年来北极巴罗角的温度变化特征
    王国;张青松
    1998, 10 (1):  14-19. 
    摘要 ( 1266 )   PDF(332KB) ( 1358 )  

    近400年湖泊岩芯温度记录揭示,巴罗地区总的变化趋势是升温,平均升温速率为每百年0.4℃,但近200年呈降温趋势。熵谱分析表明,近代巴罗地区温度波动存在33年、40年、29年周期和90年左右的世纪周期;1921~1994年巴罗气象台逐月温度资料统计分析和熵谱分析表明,现代巴罗温度变化有4个月、半年、14个月、16个月、3年、4年、7年和10年周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大陆冰缘环境变迁与沿海盐湖生态特征
    王自磐
    1998, 10 (1):  20-28. 
    摘要 ( 1264 )   PDF(425KB) ( 1376 )  

    现代南极大陆冰缘地理地貌,形成于18000年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南极大陆冰盖的退缩,以及随后的大陆均衡抬升和海平面变化等过程。研究表明,在维斯德福尔特丘陵地,这一过程仍在继续,并导致该区许多海生盐湖自然环境和理化因子的改变,以及湖中生物的种群结构的变化和群落演替。本文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剖析,阐明了南极大陆冰缘环境变迁的客观存在,为进一步研究南极乃至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生态学佐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长城湾及邻近海域的烃类氧化菌的分布及变化研究
    袁峻峰;李永祺;陈皓文;吴宝铃
    1998, 10 (1):  29-34. 
    摘要 ( 1467 )   PDF(299KB) ( 1205 )  

    本文报道了南极长城湾及邻近海域烃类氧化菌的变化和分布状况。烃类氧化菌在所有站位都检出,经初步鉴定分属黄杆菌(Flavobacterium)、假单胞菌(Pseudomonas)、库特氏菌(Kurthia)和不动杆菌(Actinetobacter)四属;数量介于3~1100cels/L之间。各考察站附近的测值高;长城湾内湾高于内湾口及湾外;对各海域在1993年12月、1994年1月及2月的变化情况和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能电子沉降对南极中山站电离层的影响
    朱明华;曹冲;吴健
    1998, 10 (1):  34-39. 
    摘要 ( 1482 )   PDF(328KB) ( 1332 )  

    本文针对中山站白天处于极尖区的特点,研究了低能电子沉降对中山站电离层的影响。采用高纬软粒子区的电子谱,计算了中山站低能电子引起的电离率,估算了该电离率导致的电离层电子密度的增加。计算结果表明,低能粒子不仅对F区电子密度有较大的影响,而且还是白天峰值高度升高的可能原因之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拉斯曼丘陵的短期气候特征
    卞林根;薛正夫;逯昌贵;陆龙骅;贾朋群
    1998, 10 (1):  40-49. 
    摘要 ( 1373 )   PDF(452KB) ( 1822 )  

    利用中山站1989年以来的气象资料,对拉斯曼丘陵的短期气候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拉斯曼丘陵的气候特点与东南极沿岸其它绿洲区相似,共同受大尺度气候过程的影响,同时还具有许多局地气候特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普里兹湾全新世的冰海沉积
    吴时国;罗又郎;王有强;陆钧;郑范;孙绍先
    1998, 10 (1):  50-57. 
    摘要 ( 1226 )   PDF(412KB) ( 1140 )  

    NP93-2柱样采自南极普里兹湾陆架区域,具有明显的冰海沉积作用特征,受冰川和海洋共同作用。粒度参数、矿物组成、微体古生物和地球化学等资料揭示了该区12937a以来的沉积作用特征和沉积环境与气候变动的信息。大约在10ka,气候波动突然明显回暖,冰筏源碎屑物质增加,晚期还有一个短暂气候波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南极考察队越冬队员的心理选拔方法初探
    张研
    1998, 10 (1):  58-67. 
    摘要 ( 1340 )   PDF(391KB) ( 1421 )  

    本研究是首次对中国南极考察队越冬预选队员进行心理选拔方法的探讨。以第十三、十四次中国南极考察队54名越冬预选队员为对象,在冬训期间,对选拔方法的设计、实施、分析及改进作了探索,应用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行为类型问卷(BPQ)、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自编自陈问卷、应激水平实验和直接行为观察等可供参考的选拔方案,并作了效度检验,为我国南极考察队员的选拔工作取得了初步经验,选拔方案尚待进一步完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数据目录系统(ADDS)初步研究
    程少华;李升贵;朱建钢;凌晓良;蒋从涛
    1998, 10 (1):  68-72. 
    摘要 ( 1506 )   PDF(273KB) ( 1277 )  

    ADDS是国际南极领域高度重视和许多国家共同研究的课题,是南极数据国际交流和共享的基础,也是国际南极数据管理发展的首要切入点。本文阐述了ADDS的六条开发原则并对其框架结构加以了分析,指出ADDS应采用国际目录网络(IDN)的目录交换格式(DIF),以利于提高南极数据目录的兼容性和实用性。本文还说明了AMD工具箱的设计思想及所要达到的目的及其改进方法。经过研究和实践,对南极数据目录条目的分类、ADDS的开发提出了见解及其实施方面的建议,预测了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展望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地壳形变监测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陈春明;鄂栋臣;邱卫宁
    1998, 10 (1):  74-79. 
    摘要 ( 1321 )   PDF(321KB) ( 1319 )  

    为了研究南极现代地壳运动,中国在西南极菲尔德斯海峡地区布设了形变监测网,并用DI-20测距仪和GPS定位仪对该网进行了监测。同时,中国也参加了SCAR组织的全南极GPS联测。本文讨论了将形变参数纳入误差方程的水平形变数据处理方法,并对刚体平移、旋转、均匀应变几种典型形变模型在测边网平差中的运用进行了讨论。通过对经典自由网与秩亏自由网的基准分析,提出对形变参数以及其它附加参数和点位参数分别给定参考基准的方法。相应于上述方法,编制了一系列数据处理程序并将之应用于对西南极菲尔德斯海峡形变监测网的数据分析。本文还利用监测网应变分析原理,对GPS监测数据进行了讨论和分析,结果表明,菲尔德斯断裂地区存在微小的断裂剪切运动,但位移量不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太平洋海-气二氧化碳分压差及其通量研究
    王伟强;黄宣宝;张远辉
    1998, 10 (1):  80-85. 
    摘要 ( 1503 )   PDF(164KB) ( 1074 )  

    本文研究了中国第八次南极科学考察青岛至南极航渡中所观测到的大气与海水二氧化碳分压资料,结果表明:7°N以北、0°至2°S、10°S至43°S之间及58°S以南的海域是大气二氧化碳的汇区,其间碳通量平均约为6.1mg/(m2h);7°N至0°、2°S至10°S及43°S至58°S则为大气二氧化碳的源区,其间碳通量约为4.0mg/(m2h)。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