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1999年, 第1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9-09-30
    上一期    下一期

    目次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次
    南极洲伊丽莎白公主地区主要离子沉积方式及nssSO42-气候效应研究
    张明军;李忠勤;秦大河;效存德;康建成;李军
    1999, 11 (3):  161-168. 
    摘要 ( 1801 )   PDF(185KB) ( 1219 )  
    通过对1996/1997年中国首次南极内陆冰盖考察获得的南极洲伊丽莎白公主地区50m 雪芯样品主要阴、阳离子浓度、通量和积累率关系的研究,揭示以下规律:1)南极洲伊丽莎白公主地区大气中各主要离子浓度足够大,足以使本地区冰雪中主要离子浓度不随积累率的变化而变化,即离子浓度不受积累率的影响。2)各主要离子干、湿沉积所占比重的计算结果表明,本地区离子沉积方式以湿沉积为主。另外,nssSO2-4 的研究结果表明火山爆发的中、短期气候效应在伊丽莎白公主地区反应不明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南极利文斯顿岛含砾泥岩层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邓希光;郑祥身;刘小汉
    1999, 11 (3):  169-178. 
    摘要 ( 2624 )   PDF(350KB) ( 2473 )  

    西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利文斯顿岛赫德半岛中分布的一套主要由复理石相岩石组成的低级变质沉积岩(迈尔斯陡崖组)被认为是中- 新生代火山岩的基底(晚古生代- 早中生代?)。以前含砾泥岩在迈尔斯陡崖组局部地点曾有零星报道,但详细的地质填图确认此地有四层含砾泥岩分布。研究表明,这些含砾泥岩可能是水下碎屑流沉积,其生成环境可能是海底扇中扇的水道。对比在南极半岛所发现有大量的含砾泥岩,则进一步表明利文斯顿岛早期地质特征可与南极半岛相比,两者在中- 新生代岩浆弧形成之前处于相同的构造环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大气气溶胶的物理化学特征与环境变化
    李天杰;曹俊忠;李金香
    1999, 11 (3):  179-191. 
    摘要 ( 1915 )   PDF(602KB) ( 1592 )  

    在综述南极大气气溶胶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1991年6月Pinatubo 火山和同年9月Hudson 火山喷发为例,分析了大气气溶胶的源、汇及其物理化学特性、空间分布和大气传输过程,探讨了火山喷发所产生的大气气溶胶对全球以至南极环境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极光全天空图象移动速度的一种计算方法
    徐文耀;魏自刚;张北辰;胡红桥;刘瑞源
    1999, 11 (3):  192-202. 
    摘要 ( 1765 )   PDF(350KB) ( 1327 )  

    用随机变形图案分析法计算极光全天空图象的移动速度。与过去直观估计方法不同的是,这样得到的是极光的整体移动速度或整个极光图象的平均速度,而不是个别部分(如最亮部分、边缘或某条亮射线等)的速度。对1997年6月23日一段持续100秒的平静带状极光记录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到极光东西向移动的最大速度为2.8km /s。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极光粒子沉降研究:谱形式及其在极区大气中的传输
    宗秋刚;付绥燕;濮祖荫;叶宗海;余彬
    1999, 11 (3):  203-220. 
    摘要 ( 1742 )   PDF(463KB) ( 1419 )  

    分析了近年来南极地区极光沉降粒子的卫星、火箭、地面观测和研究结果,分别给出了极光椭圆区、极盖区、南大西洋异常区和极尖/极隙区粒子沉降的形式来源和特点。并根据磁尾研究的新进展,提出极光粒子沉降谱存在另外两种形式谱:(1)κ分布谱;(2)κ分布加上一个或多个脉冲谱,这两种谱来源于磁尾中性片区(绝热区非绝热区)。南极不同的区域,极光粒子有不同的沉降特点。这些沉降对极区电离层产生极大的影响。根据带电粒子在磁化大气中运动的FokkerPlank 方程,利用带电粒子在大气中传输的电离理论,导出极光粒子谱在极区大气中传播的解析表达式,对各种极光粒子谱在极区中的演化规律加以分析,并以此来解释在南极地区探测到的不同高度的极光电子谱的演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沿167°E子午线横贯南极山脉岩石圈速度结构
    束沛镒;焦丞民
    1999, 11 (3):  221-227. 
    摘要 ( 1563 )   PDF(357KB) ( 1302 )  

    依据沿大圆弧穿越南极点和斯科特站两地震台的地震瑞利面波波形资料,计算了两台之间的相速度频散,通过反演计算,获得了台间地下200km 岩石圈剪切波速度细结构。结果表明,横贯南极山脉地壳厚度约为45km ,55~75km 之间存在明显低速带,它预示着这一深度有熔融的岩浆存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中山站极光与地磁场扰动关系的分析
    杨友华;汤克云;刘瑞源;胡红桥
    1999, 11 (3):  228-234. 
    摘要 ( 1613 )   PDF(141KB) ( 997 )  

    通过观测的极光与地磁扰动之间关系的分析,初步得出了南极中山站夜间(11~24UT左右)强、中、弱极光出现的频次在时间上的分布规律与地磁场扰动的关系,弱极光10时开始出现, 15时左右频次达到高峰;中等极光11时开始,12到19时出现的频次平稳, 21到22时频次达到高峰;强极光16时开始, 20到21时极光频次达到高峰。各类极光出现的频次在时间上的分布与其所对应的地磁场扰动基本上是一致的,弱极光伴随着地磁场扰动幅度小;强极光伴随着地磁场扰动幅度大。极光的开始时间和地磁场扰动的时间不完全对应,这与极光的变化状态有关,这种变化状态受复杂的空间物理过程控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南极数据目录系统研究I.南极数据目录的征集、加工、审核与提交
    程少华;张侠;朱建钢;赵卫权;凌晓良;李升贵;方斌贤;赵惠莉
    1999, 11 (3):  235-240. 
    摘要 ( 1671 )   PDF(138KB) ( 987 )  
    中国南极数据目录系统(CNADDS)的研究与实践是在国际南极数据目录系统(ADDS)的总体框架下,遵循ADDS的研究方法和南极主目录(AMD)的实施原则并根据我国南极数据管理的具体现况而开展的。CNADDS目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及时生成和提交南极数据目录。本文就此问题的几个主要环节(数据目录的征集、加工、审核与提交)作了深入的探索并提出了数据目录生成的技术流程,为进一步研究CNADDS奠定了基础。此外,为了促进数据目录的及时编写和提交、确保CNADDS长期稳定地运作,本文还探讨了中国南极数据目录征集工作中的科学化管理问题,认为数据目录的征集需要一定的行政管理措施和技术服务两方面的努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