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1999年, 第1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9-12-30
    上一期    下一期

    目次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次
    南极海洋性气候区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
    陈杰;龚子同
    1999, 11 (4):  241-254. 
    摘要 ( 1359 )   PDF(288KB) ( 1289 )  

    利用特制的石膏抗冻电极作为土壤水分探测探头 ,对南极海洋性气候区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上两个土壤类型饱和寒冻石质土和贫盐基寒冻始成土进行了土壤自由水分含量动态变化定位监测。研究结果表明 ,本区土壤解冻期可持续 5~ 6个月甚至更长 ,解冻期内土壤自由水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地表融雪、坡面径流以及水平侧渗。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因土壤类型差异以及剖面底部有无永冻层而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另外 ,土壤进入冻结与解冻期的时间、冻融作用的强度以及土壤自由水分状况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洲乔治王岛柯林斯冰帽冰芯火山喷发记录
    韩建康;谢自楚;戴枫年;张万昌
    1999, 11 (4):  255-263. 
    摘要 ( 1348 )   PDF(263KB) ( 1185 )  

    矿物和结构分析揭示了南极洲乔治王岛柯林斯冰帽一支 80 .2 m冰芯中的 9层深褐色沉积物的火山灰特征。本文从冰川处于稳定状态的假定出发 ,根据 Dansgaard- Johnsen流动模式断代结果 ,建立了南设得兰群岛火山喷发序列。依冰芯记录判断 ,该区 1 650年以来的 340年间 ,共有 7轮火山喷发。1 875~ 1 92 5年间似为火山活跃期 ,喷发地点可能主要在欺骗岛 ;1 650~ 1 80 0年间为一相对平静期 ;此后一个世纪不太稳定 ;而过去的 1 0 0年间基本平静 ,只是世纪初和 50~ 70年代间各有一段动荡期。冰芯中记载的大多数火山喷发可在该区有关文献中找到记录。没有记录在案的几例喷发事件需进一步调查。冰芯中缺失 1 967~ 1 970年欺骗岛火山灰层位表明 ,研究得到的火山序列仍未包含所有的喷发事件。但本文展示的该区过去 340年间火山活动基本趋势并不因此而改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六年中山站春季臭氧低值的观测结果分析
    郑向东;陆龙骅;周秀骥
    1999, 11 (4):  265-274. 
    摘要 ( 1281 )   PDF(452KB) ( 1164 )  

    根据中山站 Brewer臭氧光谱仪的观测结果 ,对中山站地区近六年春季臭氧低值的特征进行研究 ,并与 TOMS卫星观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中山站春季臭氧值的逐日变化与极地涡旋动力过程有密切联系。Brewer和 TOMS观测结果总体上接近 ,但 TOMS要略高于地基观测结果 6~ 1 0 DU。在春季臭氧低值期间 ,UV- B测值要高于夏至时的 UV- B测值 ,30 0~30 5nm波段的 UV- B辐射强度比 32 0~ 32 5nm波段更易受春季臭氧低值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两极海冰与青藏高原陆面物理过程“耦合”特征
    周丽;徐祥德;陈联寿;卞林根
    1999, 11 (4):  275-284. 
    摘要 ( 1275 )   PDF(626KB) ( 1394 )  

    为探讨南极、北极强信号区域海冰变化 ,青藏高原陆面热力状况与北半球大气环流及中国气候变异的遥相关特征以及“三极”因子间的“互反馈”机制 ,应用遥相关等统计方法研究了影响东亚以及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前期“三极”强信号特征 ,探讨了两极海冰与高原陆面水热状况之间的“耦合”影响及其“互反馈”相关特征 ,比较了“三极”前期因子对中国夏季气候变异的贡献程度及其动力结构形成的影响特征 ,并从全球海 -陆 -气 -冰相关定性模型来认识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区域气候变异的形成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南极菲尔德斯海峡断层GPS卫星地壳形变监测网的重建和数据分析
    鄂栋臣;张小红;陈春明;王清华
    1999, 11 (4):  285-290. 
    摘要 ( 1528 )   PDF(274KB) ( 1394 )  

    为了有效地监测南极菲尔德斯海峡断层的地壳运动 ,利用 GPS定位技术 ,将原有的二维平面形变监测网改造成三维空间形变监测网 ,并对 GPS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方法作了综述和分析 ,获得了水平方向优于 3mm,高程方向优于 6mm的监测精度。建立 GPS空间三维监测网在南极环境中研究地壳动态形变完全可行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夏季的天气特征
    程彦杰;陆龙骅;卞林根;刘小汉
    1999, 11 (4):  291-300. 
    摘要 ( 1670 )   PDF(499KB) ( 1360 )  

    利用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 1 998年 1 2月至 1 999年 1月在东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地质考察期间所获得的天气资料 ,对该地区的温度、雪面温度、风速、风向等天气要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夏季格罗夫地区温度日变化和盛行风向与中山站相类似 ,但温度日较差和强风频率比中山站大。当受来自北方暖湿气流影响时 ,常出现降雪天气 ;在东风气流控制下 ,天气以晴为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冰洋海冰/气候系统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康建成;颜其德;孙波;温家洪;汪大立;孙俊英;孟广林;Kumiko Goto-Azuma
    1999, 11 (4):  301-310. 
    摘要 ( 1625 )   PDF(473KB) ( 3257 )  

    结合前人对北冰洋海冰、气候系统的研究成果和 1 999年 8月在北冰洋对海冰的现场观测 ,本文综述了海冰分布、厚度的变化 ,海冰表面特征、积雪变化及北冰洋天气、气候特征和分区。讨论了北极海冰与南极海冰的差异。文章认为 ,北冰洋与周围地区气候变化趋势的不一致 ,主要是由于夏季在北冰洋海冰与开阔水域的相间分布、海冰漂移、融化吸热 ,均衡了周围大气、海洋温度的变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