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0年, 第1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0-03-30
    上一期    下一期

    目次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次
    冰芯中MSA迁移假说的延伸和完善
    韩建康
    2000, 12 (1):  1-9. 
    摘要 ( 1390 )   PDF(428KB) ( 1246 )  

    MSA在冰芯深层的“迁移”现象的存在 ,关系到能否应用大气中 MSA季节特征进行极地冰芯断代 ,并以冰芯分析结果确定大气中生物硫化物含量的方法基础。本文展示各类最有代表性的冰雪 MSA剖面 ,对提出冰芯深层 MSA“迁移假说”的理论依据进行探讨 ,并根据最新资料 ,说明冰川中 MSA的“迁移”和重新分布 ,在表层粒雪和渗浸 -冻结冰层中同样可能发生。对“迁移假说”的延伸补充在于 ,粒雪中的 MSA迁移是在积雪中空气与外界贯通的“开放”条件下进行的 ,渗入雪层中的融水将 MSA溶出后 ,在晶粒间宏观向下输送 ,在阳离子集中的层位发生反应 ,生成盐类冰点的改变使之发生“冻结”,重新分布。而渗浸 -冻结冰层中的迁移机制可能和深层冰川冰中的情况接近 ,即在气体与外界隔绝条件下 ,主要在“封闭”的晶间脉状纹理中以“微观”形式进行。南极半岛 MSA迁移过程需要很长时间 ,而表层渗浸 -冻结冰层中 MSA迁移过程很快出现 ,说明冰中脉状纹理的加快形成、较高冰川温度和冰层中的较大含水量等因素会对 MSA“迁移”进程起促进作用。最后 ,对 MSA“迁移”情况下 ,如何进行有关冰芯 MSA计算进行了讨论 ,对设计实验验证并完善迁移理论提出了设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地球重力场模型确定南极大地水准面
    陈春明;李建成
    2000, 12 (1):  10-17. 
    摘要 ( 1264 )   PDF(545KB) ( 1438 )  

    利用我国最新地球重力场模型 WDM94,给出了南极 (纬度范围为 - 60°~ - 90°)大地水准面高和平均空间重力异常。为了全面总结分析南极大地水准面特征 ,收集了国外最新地球重力场模型 OSU91 ( 360阶次 )和 JGMOSU( 360阶次 ) ,计算了相应的大地水准面高和平均重力异常。其结果分别与 WDM94的结果作了比较 ,WDM94与 OSU91和 JGMOSU的大地水准面高标准差分别为± 1 .90 m和± 2 .0 9m,平均空间重力异常标准差分别为± 8.97mgal和± 9.32 mgal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中山站极光电集流分布特征分析
    杨友华;汤克云;杨朝晖;刘瑞源;胡红桥
    2000, 12 (1):  18-23. 
    摘要 ( 1406 )   PDF(131KB) ( 1208 )  

    本文通过 1 997年在南极中山站观测的极光和所对应的地磁场扰动 ,利用 AU、AL、AE指数描述极光电集流在南极中山站的分布规律及其强度 ,我们发现东向极光电集流强度是正值 ,西向极光电集流强度是负值 ,从绝对值来说 ,西向极光电集流强度大于东向极光电集流强度。南极中山站夏季的极光电集流强度大于冬季的极光电集流。秋夏冬季节的东向极光电集流在72 0~ 1 44 0分 (世界时 1 2~ 2 4时 )的分布规律的拟合曲线类似口朝上的抛物线形 ;西向极光电集流在 72 0~ 1 44 0分这段时间的分布规律的拟合曲线类似正弦波形。了解了极光电集流在南极中山站的分布特征 ,有利于极区电离层和磁层耦合及极光动力学的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令海表层沉积物中的放射虫与海洋环境
    程振波;石学法;高爱国;鞠小华
    2000, 12 (1):  24-31. 
    摘要 ( 1388 )   PDF(451KB) ( 1515 )  

    通过对白令海 1 2个表层沉积物中微体生物化石放射虫的分析 ,共鉴别放射虫 2 4 72枚 ,计36属、45种。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分布特点为 :1 .浅水陆架 -陆坡上部区的粉砂、细砂沉积物中放射虫化石数量少且属种单调。2 .陆坡下部区的火山碎屑及浊流沉积物中放射虫化石亦不丰富。3.海盆区粘土沉积物中的放射虫化石丰度高且分异度高。本区陆架放射虫化石的优势种为Spongotrochus glacialis.影响放射虫分布的主要因素为海流、地形、水深、水温等。另外 ,该区沉积物的物源主要为陆源沉积物、生物源沉积物和火山源沉积物 ,它们主要来源于俄罗斯东部的勘察加半岛、美国的阿拉斯加半岛及阿留申群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极考察与GPS定位研究初探
    鄂栋臣;姜卫平
    2000, 12 (1):  32-39. 
    摘要 ( 1313 )   PDF(243KB) ( 1377 )  

    本文叙述了作者 1 996年参加“北极追踪”科学考察队进行首次北极测绘科学考察期间 ,使用 GPS全球定位观测系统 ,沿雷索柳特 ( Resolute)—夸那 ( Qaanaaq)—卡波郁科 ( Kap Yok)—尤里科 ( Eureke)—北极点 ( North Pole)—尤里科—雷索柳特的考察路线 ,进行了冰海考察路线导航、寻找北极点、夸那及雷索柳特定点观测。事后采用高精度 GPS数据处理科研软件 GAMIT对采集得到的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 ,得到了观测点的地心及大地坐标和各点到北京的空间基线长。结果表明 ,利用 GPS定位系统在北极地区进行大规模范围内、高精度监测地壳运动和环境动态变化是完全可行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气层臭氧损耗与紫外辐射对海洋浮游植物的影响
    杨和福;G.O.Kirst
    2000, 12 (1):  40-61. 
    摘要 ( 1273 )   PDF(858KB) ( 1799 )  

    人类活动产生的氟氯烃等化合物对大气的污染造成臭氧损耗 ,引起地面紫外辐射 ( UV-B)增加 ,进而造成对生物的有害影响。根据作者近年来的研究和国际上的相关研究进展 ,本文就“臭氧洞”形成和紫外辐射增加对海洋浮游植物影响的关键所在 ,即紫外辐射对海洋浮游植物的生化效应 ,包括海洋生物对 UV- B的忍耐性和抵御能力、UV- B对海洋浮游植物细胞内、外生化环境的影响等 ,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类活动对南极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陈杰;Hans-Peter Blume
    2000, 12 (1):  62-74. 
    摘要 ( 1575 )   PDF(438KB) ( 1583 )  

    由于科学考察活动日益频繁以及旅游业在南极地区的迅速开展 ,人类活动对南极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在最近几十年内一直倍受国际社会的关注。在广泛收集国外有关资料的基础上 ,本文对人类活动引发的南极地区区域性的土壤与植被污染、野生动物受扰、外来物种引进、以及细菌性疾病侵入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同时 ,阐述了南极以外地区的人为污染源对南极环境的潜在威胁。最后 ,对“南极条约体系”与国际社会为保护南极环境所作出的不懈努力进行了简要介绍与评价。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际极地科学网站总汇(二)
    徐佩敏
    2000, 12 (1):  75-79. 
    摘要 ( 10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