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0年, 第1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0-06-30
    上一期    下一期

    目次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次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地区土壤中主要元素的迁移与富集
    陈杰;龚子同;Hans-Peter Blume
    2000, 12 (2):  81-96. 
    摘要 ( 1434 )   PDF(443KB) ( 1546 )  

    对 Si、Al、Fe、Ca、Mg、Mn、K、Na和 P等元素在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地区三个代表性土壤剖面 (不饱和寒冻雏形土、纤维质寒冻有机土和鸟成土 )中的迁移与富集规律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本区土壤中物质移动和元素迁移现象明显 ;几种主要元素在不同类型土壤以及同一土壤不同层次中的移动行为有显著差异 ,土壤自由水状况和地表生物活动在元素迁移与富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另外 ,在土壤发育和土壤粘粒形成过程中 ,不同元素在不同土壤颗粒之间的再分配现象存在较大差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普里兹湾的浮游动物群落生态研究Ⅰ:分布和结构
    张光涛;孙松
    2000, 12 (2):  89-96. 
    摘要 ( 1359 )   PDF(200KB) ( 1339 )  

    浮游动物群落研究在生态学研究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选取不同的浮游动物种和不同的发育期作为分类依据 ,用聚类分析和分布分析的方法对南极普里兹湾海区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普里兹湾海区夏季浮游动物群落可以划分为三种地理群落 :北部以纽鳃樽为特有种的被囊群落、中部磷虾群落和以晶磷虾为特有种的近岸群落。通过观察和指示种分析 ,结果表明 :被囊和磷虾群落之间的指示种依次是纽鳃樽、毛颚类幼体、巨锚哲水蚤和毛颚类成体 ;被囊和近岸群落之间的指示种依次为巨锚哲水蚤、毛颚类成体、戈氏长腹水蚤的晚期桡足幼体和虾的原蚤状幼体 ;在对磷虾和近岸群落的分析中晶磷虾是最明显的指示种 ,其次是磷虾的无节幼体和隆剑水蚤。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0年国际北极科学峰会周
    康建成
    2000, 12 (2):  96-96. 
    摘要 ( 98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普里兹湾临近海域夏季纽鳃樽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研究
    李超伦;孙松;张光涛;吉鹏
    2000, 12 (2):  97-104. 
    摘要 ( 1562 )   PDF(388KB) ( 1354 )  

    于 1 998年 1 2月至 1 999年 1月南极夏季 ,对南大洋普里兹湾临近海域主要被囊类纽鳃樽的数量密度分布进行了现场调查 ,同时于 - 3站对纽鳃樽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利用肠道色索法和颗粒递减法进行了现场研究。调查结果表明 ,纽鳃樽主要分布于调查海区的浮冰区北部边缘及其以北的开阔水域。在密集区其数量密度高达 2 795ind..1 0 0 0 m- 3,浮冰区几乎没有发现。 - 3站现场摄食实验结果显示 ,纽鳃樽个体肠道色素含量变化范围为 0 .1 4~ 1 .2 7μg.ind.- 1,平均为0 .98μg.ind.- 1。肠道色素法测得的纽鳃樽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为 7.9μg.ind.- 1d- 1,滤水率为2 81 ind.- 1d- 1。颗粒递减法测得纽鳃樽滤水率为 1 5.3± 4.61 ind.- 1d- 1,比肠道色素法所得结果偏低。虽然由此推算纽鳃樽群体的日摄食量只占浮游植物现存量的 0 .8% ,但是对于初级生产力却有一定的摄食压力 ( 72 .2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阿德雷岛湖泊沉积:企鹅粪土层识别
    孙立广;谢周清;赵俊琳
    2000, 12 (2):  105-112. 
    摘要 ( 1638 )   PDF(389KB) ( 1869 )  

    在 CHINARE- 1 5考察期间 ,采集了南极阿德雷岛 Y2湖 67.5cm长的一支湖芯。室内分析测试了部分化学元素的含量 ,与南极西湖沉积物、新鲜企鹅粪、阿德雷岛鸟粪土和南沙太平岛鸟成土的元素特征进行对比后指出该湖泊沉积物为企鹅粪土。元素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该粪土的元素标型组合包括 P、S、Sr、Ba、Cu、Zn、Se、Ca和 F等 9种元素。这为进一步解释其中所记录的气候环境事件提供了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中山站及毗邻地区湖泊与冰雪COD_(Mn)研究
    谢周清;孙立广;赵俊琳
    2000, 12 (2):  113-122. 
    摘要 ( 1305 )   PDF(395KB) ( 1050 )  

    在 CHINARE- 1 5考察期间对中山站及毗邻地区的湖泊和冰雪进行了采样。它们的CODMn指数与中国《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相比 ,可分为三类 :一类水质所占比重最大 ,大约为56% ,二类和三类分别为 37%、7%。各类水体的 CODMn指数主要为自然源所贡献 ,人为污染不明显。湖水的 CODMn指数是生物生长状况、有机质含量、盐度和水体氧化还原程度的综合体现 ,新鲜降雪样的 CODMn指数指示了该地区的大气洁净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极隙区Pc3频段脉动的传播特性
    刘勇华;刘瑞源;杨少峰;贺龙松;BJFraser
    2000, 12 (2):  121-128. 
    摘要 ( 1214 )   PDF(341KB) ( 1431 )  

    南极中山站和戴维斯站 (不变磁纬 74.5°S)白天中午位于磁层极隙区 ,夜间位于极盖区或极光带的极向边沿。两站均安装了完全相同的感应式磁力计。选择两站 1 997年 3月和 1 996年 6、9、1 2月的数据 ,运用快速傅立叶变换和波形检查方法选择 Pc3频段脉动事件 ,然后用信号互谱技术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如下 :在中山站 -戴维斯站 ,Pc3频段脉动主要出现于白天中午 /磁中午和磁午夜附近 ;白天 ,Pc3频段脉动振幅、出现率和出现的时间范围均有一定的季节变化 ,冬季最小 ,但在夜间 ,Pc3频段脉动没有这种变化 ;夜间 ,Pc3频段脉动振幅比在白天大许多 ;Pc3频段脉动传播方向 ,白天主要向西 ,夜间不太规则。这些可能反映了电离层电导率和日侧电离层电流系统对 Pc3频段脉动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长城站气压场和风场分析
    黄耀荣;许淙;尹涛;张海影
    2000, 12 (2):  129-136. 
    摘要 ( 1439 )   PDF(439KB) ( 1436 )  

    本文利用长城站 1 985~ 1 996年气压和风的观测资料以及所接收的气象传真图对长城站的气压场和风场分冬夏两半年进行了天气学分析 ,结果表明 :长城站地区气压的年际变化可能存在 4~ 5年周期 ;冬半年盛行 ESE风 ,夏半年盛行 WNW风 ;夏半年盛行东高西低 (威德尔海为高压区 ,南极半岛及别林斯高晋海为低压区 )的气压场形势 ,冬半年盛行西南高东北低 (南极半岛以西为高压区 ,威德尔海一带为低压区 )的气压场形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格罗夫山地区陨石回收
    琚宜太;刘小汉
    2000, 12 (2):  137-142. 
    摘要 ( 1512 )   PDF(266KB) ( 1552 )  

    中国南极考察队于 1 998~ 2 0 0 0年两次对东南极格罗夫山地区进行了陨石回收工作 ,共回收 32块陨石 ,根据 1 5、1 6次队回收的陨石的分布范围、密度和岩石化学类型的差异性 ,初步确定格罗夫山阵风悬崖一带是一个新的陨石富集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际南北极地区文献数据库的检索方法与极地文献统计分析
    方斌贤;温家洪
    2000, 12 (2):  143-156. 
    摘要 ( 1427 )   PDF(577KB) ( 1386 )  

    通过分析南北极地区文献数据库 ( AAR CD- ROM) ,极地文献数量、极地主要学科文献数量、极地冰川学科及其分支的文献数量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情况 ,得出的主要结论有 :自 1 70 3年有第一篇极地文献到 1 90 0年间 ,极地文献数量不多 ,1 90 0年左右时间的文献量有一个增量 ,从1 957~ 1 958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以来 ,南极研究得到很大发展 ,北极研究则是在 1 970年以来有更大的发展 ,这样的发展势头继续保持着 ;极地研究的有大量的极地冰川文献 ,其次是极地海洋、极地地质、极地生物等学科文献 ;南极地区学科侧重点有天文、大气、地质、生物等学科 ,北极地区侧重在海洋、资源、环境等学科 ;南极研究中发展最快的学科有环境科学、信息科学 ,在北极地区 ,环境科学、生物科学、信息科学和医学的发展较为迅速 ;极地冰川学科与其它学科产生交叉研究 ,出现了一些新的分支 ,学科交叉发展和分支现象在极地的其它极地学科领域也普遍存在 ,也是极地学科发展变化的趋势之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