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1年, 第1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1-09-30
    上一期    下一期

    目次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次
    南极中山站午后极光强度与太阳风参数的关系
    胡红桥;刘瑞源;杨惠根;王敬芳;Natsuo Sato;Masayu kiKikuchi;李升贵
    2001, 13 (3):  151-158. 
    摘要 ( 1511 )   PDF(211KB) ( 2382 )  

    本文利用 1 997年和 1 998年南极中山站多通道扫描光度计的地面观测数据和 WIND卫星在弓激波上游对太阳风参数的观测数据 ,对午后高纬极光强度与太阳风等离子体密度、动压以及太阳风速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表明 ,午后极光 6 3 0 .0 nm的强度与太阳风等离子体参数之间有较好的相关 ,6 3 0 .0 nm的强度表现出随太阳风等离子体密度、动压和速度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 ,其相关系数分别为 0 .84、0 .88和 0 .6 1 ;而 5 5 7.7nm极光的强度与太阳风等离子体参数之间的相关较差。午后 5 5 7.7nm和 6 3 0 .0 nm对太阳风参数的不同响应表明太阳风对 6 3 0 .0 nm影响更直接 ,而 5 5 7.7nm受到了磁层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中山站至Dome A剖面表面雪样氧同位素组成
    阎明;李院生;谭德军;温家洪;汪大立;Claus U.Hammer;Niels S.Gundestrup;孙波;康建成;刘雷保
    2001, 13 (3):  159-164. 
    摘要 ( 1539 )   PDF(165KB) ( 1208 )  

    运用质谱技术 ,测定了南极中山站至 Dome A剖面 1 998/1 999年度表面雪样氧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 ,表面雪样氧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相当大 (- 2 2 .5 1‰ - - 5 0 .6 7‰ ) ,且具有随距中山站距离逐渐增大、海拔高度逐渐增加而逐渐减小的趋势。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表面雪样氧同位素组成与距中山站距离、海拔高度和纬度存在着很好的相关性 ,这实际上反映出稳定同位素组成和温度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中山站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监测与研究
    闫启仑;焦亦平;赵俊琳;郭皓;关道明;王建国
    2001, 13 (3):  165-174. 
    摘要 ( 1534 )   PDF(258KB) ( 1337 )  
    null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大洋二氧化碳源汇分布及其海-气通量研究
    高众勇;陈立奇;王伟强
    2001, 13 (3):  175-186. 
    摘要 ( 1670 )   PDF(577KB) ( 1686 )  

    在 1 999年 1 2月 - 2 0 0 0年 2月“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往返于中山站和长城站期间 ,进行了大气及海表层 CO2 分压的连续测量。研究结果表明 ,在 80°W- 0°- 80°E之间 ,南大洋基本上是大气 CO2 的汇 ,尤其在 45°W- 3 0°W及 1 0°W- 1 0°E之间 ,是 CO2 的强汇区 ,往返的两次观测结果十分相似。观测发现 ,南大洋 1月份吸收大气 CO2 的能力近两倍于 1 2月份 ,这是由于该海域1月的生产力比 1 2月份高 ,因而反映了初级生产对大气 CO2 吸收的显著影响。利用最新的 K值计算方法表明 ,1月份二氧化碳的入海通量为 3 .98mol/(m2 · a) ,1 2月份的为2 .1 3 mol/(m2 · a) ,综合两个月的值平均 ,南大洋夏季 CO2 的平均通量为 3 .0 6 mol/(m2 · a) ,是南半球夏季一个重要的汇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六种藻类和地衣植物的X荧光分析
    沈显生;孙立广;张莉;尹雪斌;康士秀;吴自勤;巨新;黄宇营
    2001, 13 (3):  187-194. 
    摘要 ( 1363 )   PDF(232KB) ( 1372 )  

    为了研究南极的植物与环境间的关系 ,探讨植物在南极环境监测中的作用 ,在无标样条件下 ,利用微束 X荧光分析法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的 6种藻类和地衣植物进行了元素分析。其中藻类植物有孔石莼 (Ulva pertusa)、海膜 (H alymenia sp.)和大型鞘丝藻 (Lyngbya major) ,地衣植物有筛石蕊 (Cladonia borealis)、喇叭石蕊 (C.fimbriata)和松萝 (Usnea sp.)。研究结果发现 ,不同的藻类植物对各种元素的吸收能力不同 ,在 XRF(X射线荧光 )谱中 ,孔石莼比海膜含有更多的元素 ,象 As、Br和 Rb,Cu和 Zn的含量也较高。在大型鞘丝藻中 ,K比 Ca少 ,Zn的含量较高。在 3种地衣植物中 ,其 XRF谱中的元素种类组成非常相似 ,只是 Mn、Fe、Cu和 Zn等元素的相对含量有些差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夏季南极普里兹湾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Ⅱ:POC的分布特征
    扈传昱;张海生;潘建明;陈志强;刘小涯;卢勇
    2001, 13 (3):  195-204. 
    摘要 ( 1403 )   PDF(183KB) ( 1185 )  

    在中国第 1 5次南极考察期间对普里兹湾的颗粒有机碳 (POC)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夏季普里兹湾 POC表层含量在 94.2 0 - 1 1 2 4 .0 0μg/L ,平均 2 79.1 1μg/L ,POC含量由湾内向湾外递减。湾内平均含量 5 2 7.1 4μg/L,湾外平均含量 1 71 .72 μg/L,湾内 POC含量远远大于湾外。断面分布表明水体上层 POC含量高于底层含量 ,在 1 0 0 m附近含量达到最低 ,且变化显著。 POC与叶绿素 a的高度相关性 (r=0 .889,n=91 )表明普里兹湾 POC主要由 POCB组成即主要来自于浮游植物的贡献。 POC/chl a值为 1 1 0 .3 3与 Ross海相近 ,但高于太平洋等海域。 POC与DIN、PO4 3 - 之间均呈现良好的负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 0 .6 0 7、- 0 .486 (n=8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0年7月重大太阳事件的极隙区纬度观测研究
    刘勇华;刘瑞源;胡红桥;徐中华
    2001, 13 (3):  205-212. 
    摘要 ( 1738 )   PDF(346KB) ( 1534 )  

    20 0 0年 7月 ,太阳表面发生了一系列的耀斑与日冕物质抛射事件 ,最大耀斑能级达X5 .7/3 B。地球表面发生相应特大磁暴 ,Dst指数最大负偏达 - 3 0 0 n T。中国南极中山站地处极隙区纬度 ,白天位于磁层极隙区 ,夜间位于极盖区 ,以多种高空大气物理观测设备详细记录了该磁暴过程。对有关数据的分析表明 ,高能粒子引起电离层吸收急剧增加 ,测高仪数据两天多信号空白 ,宇宙噪声吸收显著增加 ;地磁 Pc3 /5脉动增加与行星际磁场南向分量密切对应 ,显示行星际磁流体波对激发磁层脉动的贡献 ;磁暴主相期间 ,Pc3 /5脉动大幅度增加 ;极区地磁水平分量随南向行星际磁场变化 ,但滞后近 8小时 ;Dst指数与南向行星际磁场密切相关 ,磁暴受控于高度负偏的南向行星际磁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大磷虾的生物活性物质及其用途研究进展
    孙松;严小军
    2001, 13 (3):  213-216. 
    摘要 ( 2063 )   PDF(215KB) ( 2152 )  

    南极磷虾以其巨大的生物量和潜在的渔业价值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如何综合利用南极磷虾、开发其药用价值、最大限度地增加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 ,对目前国际上的研究动态、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等进行了介绍和探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理信息系统在南极考察和研究中的应用
    温家洪;王清华;吴健平
    2001, 13 (3):  217-228. 
    摘要 ( 1497 )   PDF(200KB) ( 1936 )  

    GIS在南极的应用包括空间数据采集和管理、测绘和制图、科学研究、环境保护、后勤管理和决策等各个方面。 SCAR的大地测量和地理信息工作组 (WG- GGI)每两年推出一批 GIS方面的国际合作项目 ,其中南极数字数据库 (ADD)、南极地理数据集成 (AGDI)、乔治王岛 GIS(KGIS)、空间数据标准等 GIS项目已取得显著成果 ,在南极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文介绍了国际上在南极开展的大量 GIS应用研究 ,为我国今后在该领域开展工作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