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1年, 第1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1-12-30
    上一期    下一期

    目次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次
    1999/2000年夏季南极普里兹湾地区南极磷虾的分布、丰度和生长状态研究
    刘会莲;孙松;吉鹏
    2001, 13 (4):  231-244. 
    摘要 ( 1591 )   PDF(339KB) ( 1396 )  

    1999 2 0 0 0年的南极夏季 ,在普里兹湾地区进行了南极磷虾 (Euphausiasuperba)的现场采样。采样站位共 1 5个 ,分布在由近岸到深海的三条经向断面上。采样中在 1 4个站位都有南极磷虾出现 ,但大多数站位磷虾的密度都很低。样品的组成主要是幼体后期的南极磷虾。整个调查海区南极磷虾的平均数值密度和重量密度分别为 1 6 .1 7尾 1 0 0 0m3 和 1 2 .0 2g 1 0 0 0m3 。在调查区域内除密度最大的站位在深海区外 ,其他密度较大的站位主要分布于陆坡区 ,而在陆架区的唯一的站位没有发现南极磷虾。测量和分析的结果表明 ,陆坡区南极磷虾的生长状态好于深海区 ,但就整个调查海区来说 ,南极磷虾处于正常生长状态。对调查期间普里兹湾的环境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 ,调查中三个磷虾密度较大的站位 (Ⅱ - 3 ,Ⅲ - 6 ,Ⅳ - 8)的分布似乎与 75m深处的冷水团及 2 5m深处的叶绿素低值中心和叶绿素高值中心的交汇区有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无冰区古海蚀龛沉积──古环境研究的新材料
    孙立广;刘晓东;尹雪斌;赵俊琳
    2001, 13 (4):  245-252. 
    摘要 ( 1405 )   PDF(239KB) ( 1336 )  
    null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冰洋加拿大海盆南缘的管水母类及其分布
    张金标;林茂
    2001, 13 (4):  253-263. 
    摘要 ( 1596 )   PDF(496KB) ( 1501 )  

    本文分析了 1 999年夏季我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楚科奇海及邻近的北冰洋加拿大海盆南缘海域管水母类的种类组成、丰度和垂直分布。仅在加拿大海盆南缘出现 2种管水母 ,而楚科奇海未发现管水母类。对柔弱五角水母和北极单板水母多营养体期 (无性 )和单营养体期 (有性 )的主要形态特征作了较完整的记述和作图 ,并讨论了它们的形态类型及生态习性。加拿大海盆南缘海域北极单板水母的丰度 (平均 42× 1 0 - 3 个 m3 )大于柔弱五角水母 (2 4× 1 0 - 3 个 m3 )。这 2种管水母均仅出现在水深 1 0 0~ 80 0m ,而且最大丰度也都在 3 0 0— 2 0 0m层 ,即刚好聚集于强盐度跃层中和跃层下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9年7月白令海海盆营养盐和溶解氧的垂直特征
    金明明;林以安;卢勇;高郭平;陈波
    2001, 13 (4):  264-272. 
    摘要 ( 1616 )   PDF(249KB) ( 1299 )  

    1999年 7月下旬 ,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在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航次中在白令海海盆北部与中部完成了 2 2个深水站的采样作业。营养盐和溶解氧采样分 1 2层 ,共获得 2 71个样品。分析结果表明 :硅酸盐浓度 [Si]、磷酸盐浓度 [P]和无机氮浓度 [N](硝酸盐 [NO3- ]加亚硝酸盐[NO2 - ]加氨 [NH4 + ],主要成分为 [NO3 - ])垂直结构的相似之处在于 :在≤ 2 5m是第一层 ;随后为一个明显的跃层 ;第二层位于 5 0— 2 0 0m之间 ;然后有一个宽的跃层 ;从 5 0 0m至底部 (约3 90 0m)为第三层。其差别在于 :在第三层中 ,[Si]继续缓慢增加 ,而 [N]和 [P]略有减少。溶解氧[O2 ]与 [Si]、[P]、[N]的垂直分布表明在潜温 (θ)极小层以上 (0 .5— 2 .7°C ,盐度 3 3 .0 1— 3 3 .1 7,深度 81— 1 5 7m)的海水是海气充分交换层与生物主要活动层。在≥ 1 5 0m以下 ,[P]、[NO3 - ]两者和 [O2 ]有 >0 .9的正相关性。从表层至底部 ,在整个盐度范围内 ,[NO]∶[PO](其中 [NO]=9[NO3 - ]+[O2 ],[PO]=1 3 5 [P]+[O2 ])在 0 .786 - 1 .0 2 9之间大致均匀分布 ;这表明白令海海盆北部与中部海水的营养特性具有较强的保守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珠穆朗玛峰重力值的推估──兼论推估方法的基本原理
    张赤军
    2001, 13 (4):  273-282. 
    摘要 ( 1362 )   PDF(280KB) ( 1389 )  

    在山区 ,尤其是在有全球第三极之称的喜马拉雅山区 ,当相邻点间距不大时 ,如何利用这些点上的重力与地形 (高程 )数据推估待求点的重力值 ,这对难以攀登和不能用仪器观测的山峰很有意义。研究指出 ,在地形负荷的波长很短时 ,具有一定强度的地壳足以能够支撑这种负荷 ,因此 ,不能用Airy Heiskanen和Pratt Hayford局部补偿模型作重力推估 ;由于空间异常主要受地形起伏制约 ,因此借助于邻近重力点的地形 (高程 )作推估会得到满意的结果。基于这一思路 ,我们采用了 4种有关公式 ,有效地推估了第三极之巅珠穆朗玛峰顶上的重力值 ,该值为(976 970± 7)× 1 0 - 5m·s- 2 。这一结果为精确推求珠峰大地水准面和正高提供了必要的数据 ,若用均衡的方法来推估 ,则可能相差近 1 0 0× 1 0 - 5m·s- 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乔治王岛柯林斯冰帽冰川发育条件
    温家洪;康建成
    2001, 13 (4):  283-293. 
    摘要 ( 1445 )   PDF(314KB) ( 1246 )  

    柯林斯冰帽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特征。据笔者实测资料 ,该冰帽冬季和夏季温度垂直递减率相当 ,为 0 .6 5℃ 1 0 0m ,冰区与无冰区间的温跃值约为 0 .3℃。年、日较差小 ,夏季气温较低 ,平衡线上夏季 (1 2月— 2月 )的平均温度为 0℃。同时 ,云雾多 ,湿度大 ,冰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小 ,形成了有利于冰川发育的热量条件。同时频繁的极地气旋活动给冰帽区带来了以固态降水为主的较丰沛的降水 ,成为有利于冰川发育的物质条件。夏季温度较低和年降水较丰沛是该冰帽发育有利的水热条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居留南极对考察队员血中甲状腺素和儿茶酚胺含量的影响
    徐成丽;祖淑玉;李晓冬;朱广瑾;薛全福
    2001, 13 (4):  294-300. 
    摘要 ( 1321 )   PDF(373KB) ( 1317 )  

    本文报道了中国第 1 6次南极考察队 (长城站 )队员赴南极前和在南极居留一年二周返回国内后 ,血中甲状腺素和儿茶酚胺含量的变化 ,以探讨考察队员在居留南极期间普遍存在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的物质基础。 1 6次队 1 0名男性考察队员血样分别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总甲状腺素 (TT3、TT4)和促甲状腺激素 (TSH)的含量 ,用高效液相色谱 -电化学法测定血浆中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 (NE)和多巴胺 (DA)的含量。结果表明 :长城站 1 6次队 1 0名男性考察队员赴南极前和在南极居留一年二周返回国内后相比 ,血清中甲状腺素TT3含量无显著性差异 ,TT4含量有非常显著性降低 (P <0 0 1 ) ,促甲状腺激素TSH含量有非常显著性升高 (P <0 0 1 ) ;血浆中的NE、DA含量无显著性差异 ,E的含量有显著性降低 (P <0 0 5 )。南极特殊环境对考察队员甲状腺功能具有减退作用 ;对肾上腺髓质E在血浆中含量有降低作用 ;甲状腺和肾上腺髓质系统共同参与南极综合应激反应 ,以调节机体与外界的平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后处理差分GPS在南极格罗夫山中小比例尺地形图测图中的应用
    彭文钧;丁士俊;陈春明
    2001, 13 (4):  301-306. 
    摘要 ( 1511 )   PDF(380KB) ( 1394 )  

    针对极地地区恶劣的工作环境 ,本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极地测图方法差分GPS测图。通过中国第 1 6次南极科学考察格罗夫山考察的实践表明 ,后处理差分GPS配合以全站仪进行测图 ,速度快 ,省时省力 ,完全可以满足 1∶1万或更小比例尺成图的要求。不失为极地地区大批量地形数据采集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