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1年, 第1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1-06-30
    上一期    下一期

    目次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次
    海平面变化与南极大陆沿海西福尔丘陵湖泊环境演变
    王自磐
    2001, 13 (2):  69-82. 
    摘要 ( 1411 )   PDF(401KB) ( 1300 )  

    对东南极大陆沿海西福尔丘陵 ( Vestfold Hills,68°38′S,78°0 6′E)若干主要湖泊及其周边环境进行了现代生态学和古生态学研究。分析了不同类型湖泊的地理地貌环境和理化要素的动态特征、生态群落结构类型。利用湖岸古化石的生态组成与放射性同位素测定资料 ,推断了晚更新世以来随着全球海平面变化 ,该地区所经历的海侵、海退及其地理地貌改变过程 ,尤其重现了本区 1 80 0 0年以来因两次海侵而发生的湖泊生态演替过程。本文首次推出了该区海成湖泊 4种环境演化模式 ,认为这些湖泊环境演化模式不仅是区域环境生态历史演变的缩影 ,而且也是现今南极局部环境变化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具体反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9年和2000年夏季南极菲尔德斯半岛N_2O浓度对比
    孙立广;朱仁斌;尹雪斌;赵俊琳;邢光熹;施书莲;杜丽娟
    2001, 13 (2):  83-90. 
    摘要 ( 1387 )   PDF(218KB) ( 1349 )  

    1999与 2 0 0 0年夏季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不同地点大气中 N2 O浓度进行了监测 ,分析了苔藓植被区 N2 O浓度季节变化特征 ;2 0 0 0年夏季该植被区 N2 O浓度均值为 ( 31 0 .7± 4.4)×1 0 - 9(体积百分比 ) ,比 1 999年的 ( 32 1 .9± 3.3)× 1 0 - 9约低 1 1× 1 0 - 9;阿德雷岛企鹅滩及其沙坝处N2 O浓度变化趋势与苔藓植被区相一致 ,浓度均值分别为 ( 31 2 .4± 5 .1 )× 1 0 - 9和 ( 31 2 .7± 5 .3)× 1 0 - 9,比 1 999年约低 9× 1 0 - 9;另外 ,不同地点大气中 N2 O浓度普遍比 1 999年低 ,但整体变化规律相似 :各考察站区 N2 O浓度普遍高于无人区 ;唯一例外的是企鹅聚集区 N2 O浓度却高于各考察站区 ,暗示了企鹅及其排泄物、人为源是南极大气中 N2 O主要的源。本文初步探讨了 N2 O浓度异常降低的原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极阿拉斯加巴罗Elson泻湖96-7-1岩芯中稀土元素的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杨惟理;毛雪瑛;戴雄新;欧阳宏
    2001, 13 (2):  91-106. 
    摘要 ( 1233 )   PDF(698KB) ( 1386 )  

    研究了北极阿拉斯加巴罗 Elson泻湖 96- 7- 1沉积岩芯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及其沉积相特征 ,以重演区域气候、环境的变化并且与全球变化相比较。结果表明 ,稀土元素总量 ∑ REE低 ,表现出北极地区以寒冻物理风化为主 ,沉积环境稀土元素含量偏低 ,其分布模式为轻稀土富集 ,Eu弱亏损 ,受沉积母岩影响显著 ,表现出亲大陆的地球化学特征。约 1 740年以前 ,陆相特征明显 ,气候干燥、寒冷 ,但是 ,1 5 5 0年左右有一暖期。1 740年后 ,出现海侵 ,巴罗气候变暖 ,1 82 1年后 ,变暖较明显 ,1 890年左右为低谷。1 90 4年持续变暖 ,1 971年左右 ,有一变冷阶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夏季楚科奇海浮游动物的生态特征
    林景宏;戴燕玉;张金标;林茂;杨清良;林更铭
    2001, 13 (2):  107-116. 
    摘要 ( 1471 )   PDF(228KB) ( 1108 )  

    根据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的资料 ,分析了楚科奇海浮游动物的物种和生态类群以及群落结构的多样性 ,报道了浮游动物不同群落的地理位置 ,生态属性及其主要种的差异 ,阐述了浮游动物数量的平面和垂直分布特征以及各主要类别的百分组成 ,探讨了本区浮游动物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同时还就本区浮游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等指标与相关海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在已记录的 84种浮游动物中 ,4种生态类群同时共存 ,它们以差异悬殊的数量比分别在测区 70°N以南和以北浅水区以及东北部深水区形成 3个生态属性各异的群落结构 ,其分布状况可与测区内不同海流、水团的动态相互佐证。在平面分布上 ,总生物量呈深水区低、浅水区高 ,尤以浅水区南端最高的分布格局 ,在垂直方向上 ,傍晚深水区总生物量高值层出现于 2 0 0 m以浅 ,尤以 5 0 - 0 m层最高 ,2 0 0 m以深逐层下降 ,而物种多样性则由浅到深逐层增加 ,但 80 0 -5 0 0 m层略有减少。与相邻的中、低纬度的海域相比 ,本区浮游动物总生物量均值明显较高 ,但物种多样性却明显贫乏 ,此外 ,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与热带海域的分布特征完全相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极地记录冰川和达尔克冰川流速的遥感监测研究
    孙家抦;霍东民;孙朝辉
    2001, 13 (2):  117-128. 
    摘要 ( 1364 )   PDF(711KB) ( 1166 )  

    测定南极冰川的流速 ,对于研究南极冰雪物质平衡、南极环境变化及其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有重大意义。本文论述了利用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监测冰川变化的原理和方法 ,通过对英格里特 .克里斯泰森海岸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几何纠正和配准及叠加处理 ,测量和计算出极地记录冰川和达尔克冰川的平均流速 ,并对它们的变化特点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内陆考察沿线GPS高精度定位点测量结果分析
    王清华;鄂栋臣;陈春明;黄声享
    2001, 13 (2):  129-136. 
    摘要 ( 1477 )   PDF(467KB) ( 1526 )  

    中山站至 Dome- A考察是中国承担的“国际横穿南极科学考察”( ITASE)计划的一部分。考察沿线布设有 GPS高精度定位点 ,通过两期观测数据的计算可知 ,考察沿线的冰川整体上以8- 2 4 m/a的速度向西北方向 (兰伯特冰川盆地方向 )流动 ,而且 ,越接近冰盖边缘 ,运动速度越快 ,最快达到 1 0 0 m/a。同时 ,由于冰川的流动 ,引起了 GPS点垂直方向 0 .2 - 1 m的沉降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立南极站区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初步研究
    李瑞秋;赵俊琳
    2001, 13 (2):  137-150. 
    摘要 ( 1264 )   PDF(693KB) ( 1178 )  

    南极环境对人类生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南极环境管理是保护南极环境和保证持续利用南极资源的必要手段 ,信息技术在南极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必将极大地推动南极环境管理的进步。本文为提高我国南极环境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 ,根据南极环境、南极环境管理以及南极站区人类活动的特点 ,尝试研究开发了南极站区环境管理信息系统 ( ASEMIS:Antarctic Station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ASEMIS具有管理、模拟、利用南极站区环境、南极站区人类活动等有关信息的功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