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2年, 第1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2-06-30
    上一期    下一期

    目次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次
    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贼鸥种群生态学比较研究
    王自磐;Hans-Ulrich Peter
    2002, 14 (2):  83-92. 
    摘要 ( 1435 )   PDF(411KB) ( 1671 )  

    对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两地的贼鸥种群进行包括营巢行为、觅食习性、种群变化、繁殖生态 ,以及贼鸥栖息地的地理和生态环境等的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两地贼鸥种群存在明显的生态学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贼鸥的生态习性与栖息地自然环境和生态结构的密切相关性 ,更体现了该种海鸟对南极不同生存环境极强的适应能力。人类活动以及贼鸥对人类废弃食物的依赖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动物食物结构 ,并对贼鸥生态习性乃至种群数量变化均产生一定影响。两地贼鸥种群通过改变觅食对策和调整产卵、孵化时间和延长育雏期等 ,达到对不同地理纬度和气候条件的适应 ,确保物种的延续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南极格罗夫山变基性岩初步研究
    俞良军;刘小汉;赵越;琚宜太
    2002, 14 (2):  93-104. 
    摘要 ( 1412 )   PDF(257KB) ( 1229 )  

    东南极格罗夫山存在一套经历了峰期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镁铁质麻粒岩和斜长角闪岩。对含石榴石的镁铁质麻粒岩的详细研究则显示了近等温降压 (ITD)的顺时针PT演化轨迹 ,与拉斯曼丘陵有相似的演化历史。岩石的主量元素组成和玄武岩一致 ,并且具有拉斑玄武岩演化趋势。进一步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这套玄武岩为洋岛型玄武岩 (OIB)和洋中脊型玄武岩(MORB)的组合。OIB型具有大体类似的地球化学性质 ,它们均富集Ti(TiO2 =2 .68% )、REE( =2 0 2 μg/g)、LREE[(La/Yb) N=4.8]、Ti/Y( =343)、Zr/Y( =3.1 ) ,具洋岛玄武岩的特征 ,推测岩浆来源于富集地幔源区 (EM)。而MORB型以低Ti (TiO2 =1 .1 %— 1 .31 % ) ,明显低于OIB的P的含量 (P2 O5=0 .1 %— 0 .2 % ) ,低REE ( 4 7— 93μg/g)、LREE/HREE( 2 .2 7— 2 .5 4 )、(La/Yb) N( =1 .30— 1 .62 )为特征 ,具洋中脊玄武岩的特征。MORB和OIB组合的出现说明在泛非期该区可能存在过洋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菲尔德斯半岛3种金发藓植株的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
    沈显生;孙立广;尹雪斌;康士秀;吴自勤;何伟
    2002, 14 (2):  105-112. 
    摘要 ( 1310 )   PDF(363KB) ( 1285 )  

    为了研究南极不同苔藓植株及其器官间的元素组成和分布的差异 ,我们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对菲尔德斯半岛 3种金发藓植株进行了重元素分析。这 3种植物是高山金发藓(Polytrichumalpinum) ,桧叶金发藓 (P .juniperinum)和极地金发藓 (P .alpestre)。它们所含的元素种类大致相同 ,主要有K、Ca、Mn、Fe、Cu、Zn和Sr等 ,这说明在菲尔德斯半岛 3种金发藓植株的生境条件是相似的。但是 ,在Polytrichumalpinum叶内 ,K峰远大于Ca ,Ca峰大于Fe ;在P .juniperinum植物叶片中 ,K峰大于Ca ,而Ca峰接近于Fe ;在P .alpestre叶内 ,K、Ca和Fe峰几乎相等。通过对P .alpestre不同部位进行X荧光分析 ,并用荧光计数法表示元素相对含量 ,我们发现各部位间的元素含量差异很大。在顶芽处 ,K的含量最高 ,K/Ca比等于 1 .30 ,而其他部位的K/Ca比均小于 1。在假根部位 ,Mn的含量在所有部位中是最高的 ,并且Mn/Fe比值最大 ,为 0 .2 1。在老叶片和假根部位 ,Cu/Zn比分别等于 1 .2 0和 1 .84,而其他部位的Cu/Zn比均小于 1。特别是这两个部位还出现了Br元素 ,这可能与器官的衰老有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楚科奇海和白令海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与分布
    杨清良;林更铭;林茂;林景宏;戴燕玉
    2002, 14 (2):  113-125. 
    摘要 ( 1933 )   PDF(237KB) ( 1845 )  

    根据 1 999年 7月至 8月我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雪龙”号考察船在楚科奇海 ( 66°0 .3′N75°1 8.6′N ,1 5 3°36.5′W 1 74°5 9.5′W )和白令海 ( 5 5°5 9.8′N66°0 .3′N ,1 73°2 1 .1′E1 75°5 3.9′W)采集的 5 1份网采样品和 2 4份水采样品 ,鉴定浮游植物 3个门类 38属 1 2 1种 (含变种和变型 ) ,都是真核藻类。其中楚科奇海有 33属 1 0 3种 ,白令海有 2 5属 71种 ,两海区共有种 49种。这些种类可分为 4个生态类群 :( 1 )北极类群 ;( 2 )北极、亚北极北方类群 ;( 3)北方温带类群 ;( 4 )世界性广温类群等。主要优势种有楚科奇海的格鲁菱形藻 (Nitzschiagrunowii)、诺登海链藻(Thalassiosiranordenskioldi)和聚生角毛藻 (Chaetocerossocialis)等和白令海的西氏细齿状藻(Denticulaseminae)、柔弱菱形藻 (Nitzschiadilicatissima)、成列菱形藻 (N .seriata)和长海毛藻(Thalassiothrixlongissima)等。楚克奇海浮游植物的平均丰度 ( 8.32× 1 0 7个 /m3)远高于白令海( 1 .5 8× 1 0 6个 /m3)。文中还讨论了调查区浮游植物的分布特点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夏季白令海浮游动物的分布
    林景宏;戴燕玉;林茂;杨清良;张金标;林更铭
    2002, 14 (2):  126-135. 
    摘要 ( 1596 )   PDF(483KB) ( 1573 )  

    本文报道了 1 999年夏季白令海中部浮游动物的分布特征。初步鉴定共有 90种浮游动物 ,它们分别隶属于北极、亚北极、大洋冷水和世界广温等四种生态类群 ,但以亚北极类群为主导 ,尤以太平洋亚北极外海广深种布氏真哲水蚤、羽哲水蚤、晶额哲水蚤和太平洋腹水蚤等占优势 ,呈现太平洋亚北极外海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在水平方向上 ,浮游动物总生物量 (均值为42 5 .4mg/m3)介于 70— 1 1 30mg/m3之间 ,呈现南侧高于北侧 ,周边高于中央的平面分布格局。在垂直方向上 ,5 0 0m以浅水域浮游动物总生物量日均值以 5 0— 0m层最高 ( 4 3% ) ,2 0 0— 1 0 0m层最低 ( 8.4% )。此外 ,在 1 0 0m以浅水层中浮游动物总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具显著的昼夜变化 ,高值层呈现白天下降、夜晚上升的分布节律 ,不同种群浮游动物分布的水层不尽相同 ,甚至同一种群不同发育阶段的个体分布的水层亦不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GPS资料反演南极大气可降水量的试验分析
    程晓;徐冠华;周春霞;王清华;鄂栋臣
    2002, 14 (2):  136-144. 
    摘要 ( 1669 )   PDF(290KB) ( 1942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从对流层天顶延迟来反演大气中的可降水量。利用我国长城和中山两站 1 998、1 999、2 0 0 0年参加全南极GPS国际联测所取得的南极地区的GPS数据 ,组成各期GPS网 ;采用高精度的GAMIT/GLOBK软件进行基线解算和网平差处理 ,使用多种数据处理方案 ,得到各时段两站对流层的天顶总延迟值 ,采用了Saastamonien和Hopfield两种模型分别进行天顶静力学延迟的解算来分离天顶静力学延迟。从两站的历史气象资料出发 ,通过回归计算得到适合两站 1、2月份的转换系数K ;然后进行天顶湿延迟至可降水量的转换 ,结合现场的气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各期数据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长城站温度场和湿度场分析
    许淙;黄耀荣
    2002, 14 (2):  145-156. 
    摘要 ( 1533 )   PDF(257KB) ( 2076 )  

    本文利用长城站 1 985年至 1 996年的观测资料和气象传真图对南极长城站地区的温度场 ,湿度场以及降水情况进行了天气学分析 ,结果表明常年低温、高湿、长时间降水是长城站的天气特点。长城站地区夏半年盛行的东高 (威德尔海为高压区 )西低 (南极半岛及别林斯高晋海为低压区 )和冬半年盛行的西南高 (南极半岛以西为高压区 )东北低 (威德尔海一带为低压区 )的气压场形势 ,南半球西风带独特的低压气旋活动以及副极地海域特殊的冰雪漂流下垫面造成了该地区的天气特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南极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及其在互联网上的实现
    王清华;陈能成;鄂栋臣;温家洪
    2002, 14 (2):  153-162. 
    摘要 ( 1332 )   PDF(567KB) ( 1431 )  

    利用GeoStar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 ,结合我国近 2 0年来的南极考察测绘资料 ,建立了中国南极地理信息系统 ,并在互联网上发布。本文简述了该系统的设计思想和基本功能 ,在此基础上 ,对其今后更好地为我国南极考察、科研和管理提供服务作了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