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2年, 第1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2-09-30
    上一期    下一期

    目次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次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古海蚀龛沉积的古环境记录
    孙立广;刘晓东;谢周清;赵俊琳
    2002, 14 (3):  163-173. 
    摘要 ( 1630 )   PDF(525KB) ( 2522 )  

    在西南极菲尔德斯半岛长城站地区发现有大量古海蚀龛 ,龛内保存有完整沉积剖面 ,通过对其中一个沉积剖面的粒度特征及元素组成的分析 ,确认该剖面是后期的湖相沉积 ,并据此恢复了距今 460 0年以来该地区古环境演化历史。结果表明 ,距今 40 0 0— 30 0 0年长城站区地表岩石化学风化作用较强烈 ,处于一个相对温暖的时期 ,这与湖泊沉积物、海洋沉积物等古环境记录载体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证明古海蚀龛沉积可以作为研究南极无冰区和冰缘地区古环境演化历史的一种新的地质载体。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陨石研究的启示Ⅹ:南极陨石的居地年龄
    王道德;林杨挺;缪秉魁
    2002, 14 (3):  174-185. 
    摘要 ( 1410 )   PDF(396KB) ( 1254 )  

    到目前为止 ,陨石学者已考察了约 2 5 0 0km2 的南极蓝色冰区 ,并在南极冰盖不同的地区回收到约 30 0 0 0个陨石样品。在过去 2 0年 ,主要根据36Cl或1 4 C的浓度测定了几百个南极陨石的居地年龄。每个搁浅区的陨石显示不同的居地年龄分布 ,并提供陨石局部堆积机制的信息 ,在蓝色冰表面南极陨石的密度取决于许多因素 ,如陨石的降落率、冰的消融率、雪的堆积率等。大多数南极陨石的居地年龄范围从小于 1 0ka到 1 0 0 0ka ,Yamato山地冰区陨石的居地年龄可高达 2 0 0ka,而LewisCliff及AllanHills陨石的居地年龄分别高达 5 0 0ka和 1 0 0 0ka,新近发现两个陨石的居地年龄分别为 2Ma及 2 .35Ma,表明它们深埋于靠近冰川底部 ,且冰流率比表面低得多 ,同时也表明陨石堆积进入目前的搁浅区至少始于 2Ma以前 ,这与东南极冰盖为稳定和持续性假设是一致的。陨石的居地年龄是确定陨石历史的一个重要参数 ,同时也可用以估计陨石的搬运时间及平均风化寿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楚科奇海和白令海毛颚类的分布
    戴燕玉
    2002, 14 (3):  186-194. 
    摘要 ( 1684 )   PDF(407KB) ( 1305 )  

    根据 1 997年 7─ 8月我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 ,分别在楚科奇海和白令海进行海洋综合调查的资料 ,分析了这两区毛颚类种类组成和生态类型的特征、丰度的水平分布、层状分布和昼夜垂直分布。同时还就其数量分布与某些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初步探讨。研究表明 :( 1 )两区共记录毛颚类 7种 ,可分为 3个类群 ,在数量上 ,白令海的个体数明显高于楚科奇海 ;其平面分布的状况主要由优势种所左右 ,并且都呈现出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 ( 2 )在楚科奇海 ,毛颚类的层状分布以 5 0─ 2 0 0m层数量较高 ,5 0 0─ 80 0m层最低。白令海毛颚类的昼夜垂直分布的趋势是 ,白天总个体数最高比值均出现在 2 0 0─ 5 0 0m层 ,而晚上─凌晨则密集于 1 0 0m以浅水域 ,尤以 0─ 5 0m层数量最高 ,表现出白天下降夜晚上升的分布规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普里兹湾地区近10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
    王欣;卞林根;陆龙骅;边巴次仁
    2002, 14 (3):  195-202. 
    摘要 ( 1334 )   PDF(222KB) ( 1292 )  

    利用中山站 1 989年建站以来和澳大利亚戴维斯站同期气象资料 ,分析了普里兹湾地区短期气候变化过程及其特征。结果表明 ,该地区温度变化存在明显的降温倾向 ,两站降温趋势均为 - 0 .0 66℃ /a ,其结果与整个南极地区温度变化趋势相反。降温倾向的主要特点是月平均温度以秋季下降幅度最大 ,夏季则为升温 ,最高温度存在升温倾向 ,最低温度呈现降温趋势。该地区月平均温度波动很大 ,极端异常过程中月平均温度偏高或偏低达到 1 0℃左右 ,与南极大陆地面高压和绕极低压中心位置及范围的异常分布关系密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GIS的中山站至Dome A冰盖考察数据处理和信息提取
    温家洪;.孙波;吴健平;范大凯;康建成;李院生;任贾文;效存德;黄声享
    2002, 14 (3):  203-212. 
    摘要 ( 1370 )   PDF(440KB) ( 1395 )  

    中山站至DomeA冰川学考察断面是国际ITASE计划的核心断面之一。首次利用GIS开展了该断面的数据处理与信息提取 ,采样点的布设与管理。介绍了ADD数字地图拼接与裁剪 ,野外数据和BEDMAP数据地理坐标投影变换的方法。利用ArcView内插等高线方法对GPS导航仪高程数据进行了校正。沿考察路线提取了BEDMAP的冰下基岩高程和冰厚度数据 ,以及冰盖表面的坡度与坡向数据。指出应进一步开展该断面以及兰伯特冰川盆地GIS应用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极地冰雪环境地球化学指标及其指示意义
    张小伟;康建成;周尚哲
    2002, 14 (3):  213-225. 
    摘要 ( 1538 )   PDF(232KB) ( 1623 )  

    极地冰雪中可以反映气候环境的环境地球化学指标主要是可溶性杂质和不可溶性微粒。可溶性杂质主要包括H+、Na+、Mg2 +、Ca2 +、NH4+、Cl- 、NO3- 、SO42 - 、CH3SO3- 等。本文在概述冰雪中的这些化学杂质的来源影响因素和时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 ,概述了冰雪中NO3- 沉积的主要来源 (即闪电作用和高层大气光化学作用产生的含氮化合物等 )及其影响因素 (包括太阳活动、火山活动、超新星活动、核爆炸试验和沉积后的蒸发及迁移作用等 ) ,SO42 - 的主要来源 (即海洋生物释放和火山喷发等 )、影响因素 (包括源区温度、ENSO事件及海冰面积等 )和它们的时空变化特点 ;讨论了南、北极地区冰雪中微粒沉积的主要源区和变化特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地区常用地图投影及其应用
    王清华;鄂栋臣;陈春明;周春霞
    2002, 14 (3):  226-233. 
    摘要 ( 1544 )   PDF(261KB) ( 1774 )  

    南极地区常用的地图投影方式有 :极方位立体投影、横轴墨卡托投影、兰伯特正形圆锥投影等三种等角投影。本文在介绍了所有等角投影应满足的一般条件的基础上 ,分别详述了上述三种投影在南极地区的具体应用。并对卫星影像的投影作了探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雪冰中宇宙成因核素~(10)Be在第四纪研究中的潜在应用
    李翠林;侯书贵
    2002, 14 (3):  234-242. 
    摘要 ( 1574 )   PDF(385KB) ( 1500 )  

    加速器质谱仪 (AMS)的发展使高精度测量宇宙成因核素1 0 Be并应用于研究天文、地理和古气候成为可能。雪冰中的1 0 Be浓度可以指示古降水量的变化 ,其在大气中的产率变化则可以反映三个主要控制因素 :原始宇宙射线强度、地磁场强度和太阳活动的变化。此外 ,配合其它宇宙成因核素 ,1 0 Be还能用于定年 ,并利用特殊“峰”帮助一些古老冰芯建立年代表 ,提供可作为全球对比标志的特殊信息。青藏高原因其特有的高海拔地势而拥有丰富的中低纬山地冰川资源 ,其冰雪中的1 0 Be资料可能提供比极地高纬资料更清晰的1 0 Be与大气环流、地磁场屏蔽作用关系的信息 ,将是对1 0 Be现有认识的极好补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