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4年, 第1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4-03-30
    上一期    下一期

    目次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次
    南极冰貌卫星影像条带噪声的剔除
    鄂栋臣;沈强
    2004, 16 (1):  1-10. 
    摘要 ( 1189 )   PDF(440KB) ( 1856 )  

    本文在简要叙述条带噪声形成原因的基础上 ,针对南极地区的ASTER 1A的可见光影像中出现的条带噪声的现象 ,通过设计了基于切比雪夫窗、凯瑟窗的FIR滤波器和约束最小二乘FIR滤波器对其条带噪声进行剔除 ,这两种滤波器能够尽可能地剔除条带 ,同时使影像的灰度分布发生最小畸变。并通过与其他方法 (例如 :低通滤波 ,直方图匹配等 )比较 ,说明这两种滤波的方法优于其他的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普里兹湾海域铀系同位素的分布
    尹明端;曾文义;吴世炎;曾宪章;霍湘娟
    2004, 16 (1):  11-21. 
    摘要 ( 1641 )   PDF(180KB) ( 1627 )  

    本文报道了南极普里兹湾海域U、2 2 6Ra、2 1 0 Pb、2 1 0 Po的分布以及2 34U/2 38U和2 1 0 Po/2 1 0 Pb放射性比值。研究结果表明 ,该海域表层水中的铀同位素分布基本均匀 ,铀含量范围为1 3 2 8— 1 4 2 0 μmol·m- 3,平均值为 ( 1 3.82± 0 .2 9) μmol·m- 3,2 34U/2 38U平均放射性比值为1 1 4± 0 0 3。铀含量与盐度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 ,其相关系数达 0 895。该海域溶解态2 2 6Ra比活度范围为 1 37— 1 78Bq·m- 3,平均值为 1 5 5Bq·m- 3;颗粒态 2 2 6Ra比活度范围为0 0 0 6— 0 0 35Bq·m- 3,平均值为 0 0 1 5Bq·m- 3;2 1 0 Po比活度 0 80— 1 5 2Bq·m- 3,平均 1 1 4Bq·m- 3;2 1 0 Pb比活度 1 34— 2 1 5Bq·m- 3,平均 1 66Bq·m- 3;2 1 0 Po/2 1 0 Pb的放射性比值0 5 5— 0 84,平均 0 69。并对2 1 0 Po和2 1 0 Pb的不平衡作了讨论。还研究了 1个站位溶解态和颗粒态2 2 6Ra、2 1 0 Pb的深度分布及2 1 0 Pb在两相中的分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南极内陆格罗夫山地区基岩暴露年龄研究
    黄费新;刘小汉;孔屏;琚宜太;方爱民;李潇丽;那春光
    2004, 16 (1):  22-28. 
    摘要 ( 1706 )   PDF(281KB) ( 1592 )  

    采自东南极内陆格罗夫山地区两个冰原岛峰的五个基岩样品的原地生成宇宙成因核素1 0 Be和2 6Al测试结果表明 ,这五个样品的最小暴露年龄都在 2Ma左右 ,远远早于末次冰期极盛期 (LGM )。结合野外工作表明 ,格罗夫山地区中晚上新世以来至今冰盖厚度至少下降了 2 0 0m ,从那时起到现在 ,包括末次冰期极盛期 (LGM)在内 ,东南极冰盖表面高程都未曾再达到中晚上新世以前的冰盖表面高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
    马丽娟;陆龙骅;卞林根
    2004, 16 (1):  29-37. 
    摘要 ( 1681 )   PDF(390KB) ( 2563 )  

    依据Hadley中心提供的全球海冰密集度格点资料 ,利用诊断分析方法 ,对近 35年来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 ,在南极地区 ,海冰平均北界和海冰总面积的变化基本一致 ,可以用海冰北界来研究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南极海冰最多和最少期分别出现在 9月和 2月 ;威德尔海和罗斯海地区海冰最多、变化最大 ,南极半岛地区海冰最少 ,变化也小 ;近 35年来环南极地区的海冰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南极海冰变化的时空多样性十分明显 ,存在着 5个变化不同的区域 ,其中有两个区域近 35年来海冰范围扩大 ,面积增加 ,而另三个区域则海冰范围缩小 ,面积减少。不同区域的海冰都存在着较明显的 2— 3年和 5— 7年主振荡周期。南极海冰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对进一步认识南极地区海 冰 气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 ,讨论南极海冰变异与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中山站吹雪雪暴天气分析
    许淙;万军;吕非
    2004, 16 (1):  39-45. 
    摘要 ( 1440 )   PDF(320KB) ( 1624 )  

    本文利用 2 0 0 3年 1月至 2 0 0 3年 1 2月在中国南极中山站考察期间的天气观测记录和气象传真图 ,对东南极中山站地区的吹雪和雪暴天气进行了统计和天气学分析研究。着重分析了吹雪雪暴天气的时间分布和风场 ,温湿场的特点以及相应的天气形势 ,指出了中山站地区预报吹雪雪暴天气的特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类型陨石的宇宙射线暴露年龄及其宇宙化学意义
    王道德;林杨挺;王桂琴
    2004, 16 (1):  46-64. 
    摘要 ( 1422 )   PDF(662KB) ( 1851 )  

    本文主要依据现有的资料综述陨石分类 ,以及来自小行星带、月球和火星等不同类型陨石的宇宙射线暴露 (CRE)年龄及其宇宙化学意义。目前已确定有 1 3个球粒陨石群 ,至少 7个经受了高温和广泛熔融的无球粒陨石母体 ,以及 1 2个不同化学群的铁陨石母体。此外 ,还发现1 0个独特的球粒陨石、许多未分群的球粒陨石小群、铁陨石和铁陨石小群 ,它们也来自各自不同的母体。到目前为止 ,根据宇宙射线产生的核素 ,已测定了 1 60 0多个陨石的宇宙射线暴露年龄。由许多陨石类型的CRE年龄分布 ,我们可以识别出群集的宇宙射线暴露年龄 ,藉此可解释为母体上的碰撞 ,并释放大量的陨石碎块。小行星陨石、行星陨石及阿波罗月球样品的稀有气体同位素丰度和宇宙射线暴露年龄 ,已广泛应用于探索和了解不同类型陨石母体的宇宙射线暴露历史、冲击碰撞事件、暴露年龄与日心距离的关系、吸积形成母体前硅酸盐球粒的辐照历史、南极和沙漠陨石中成对陨石的判别、行星陨石 (火星及月球陨石 )的溅射历史及月坑的相对年龄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冰盖SO_4~(2-)浓度记录研究进展
    张明军;任贾文;孙俊英;效存德;李忠勤;秦大河
    2004, 16 (1):  65-74. 
    摘要 ( 1267 )   PDF(378KB) ( 1394 )  

    本文综述了南极冰盖雪冰中SO2 -4 的来源、SO2 -4 浓度记录的时空分布特征 ,特别对nss SO2 -4 记录的火山活动事件进行了概括与总结 ,反映了近年来南极雪冰中SO2 -4 记录的最新研究进展。南极冰盖雪冰中SO2 -4 来源的综述表明南极地区雪冰中的SO2 -4 主要来源于海盐、海洋生物和火山喷发三种。很多研究表明 ,用南极冰芯中记录的nssSO2 -4 可以恢复火山活动的历史 ,虽然对同一次火山活动 ,在取自南极不同地区的冰芯中 ,其浓度和沉积通量大不一样 ,然而 ,各次火山活动引起的硫酸根离子的沉积通量相对于Tambora火山的沉积通量的百分比在不同冰芯中却经常具有可比性 ,这使得利用冰芯中nssSO2 -4 的沉积通量推算历史时期火山喷发的强度成为可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中山站附近海域水深地形特征
    冯守珍
    2004, 16 (1):  75-80. 
    摘要 ( 1481 )   PDF(258KB) ( 1885 )  

    南极普里兹湾是我国南极中山站建站的重要依托海域 ,是科考船前往中山站进出的必由之路。本文根据普里兹湾近岸的中山站附近海域概略水深 ,研究分析了地形基本概况 ,崎岖不平的中山站近海湾部水下地形 ,沿其湾顶部轴线SN向形成了一条绵延弯曲的水深达 80 0m以浅的海底峡谷 ,通往冰盖底部。峡谷两侧地形复杂 ,水下丘岭嶙峋。从冰盖沿峡谷崩裂下来的冰山 ,最终依其适宜的水深 ,绕过地形障碍 ,沿海底峡谷西侧随风和流往西离去。除中山锚地抛锚区域属于浅水低洼的平缓台地外 ,湾内其它水域可供科考船抛锚的优越水下地形极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