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7年, 第1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7-06-30
    上一期    下一期

    目次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次
    东西伯利亚海海冰季节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李涛;赵进平;朱大勇;
    2007, 19 (2):  87-98. 
    摘要 ( 1518 )   PDF(3875KB) ( 1940 )  

    利用1997—2005年美国国家冰雪中心提供的卫星遥感数据,对东西伯利亚海海冰周年变化特征及其动力和热力学机制进行详细分析,以1999年海冰状况为例讨论了该海域海冰的周年变化。按照海冰变化的区域特征和融化机制差异,将全年的海冰变化过程分为密集冰封期、陆坡开裂期、西部融化期、全面融化期和秋季结冰期。不同年份各个阶段发生的具体日期不尽相同,海冰覆盖面积最小值及其发生时间有所差异,但是,各年海冰变化的5个阶段都清晰可辨。海冰融化时间持续3个月,冻结时间仅为1个半月左右。每年5月份东西伯利亚海陆坡处海冰发生开裂,主要是该时期风场辐散的作用。1999年,除5月份以外的其他月份,东西伯利亚海海表面风场是辐聚风场,不利于海冰融化和开阔水域面积的扩大。东西伯利亚海海冰融化的决定性因素是陆地径流,因迪吉尔卡河、科雷马河、亚纳河和勒拿河四条河流在海冰融化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海冰覆盖面积最小值出现的时间一般是9月下旬,整个海域的沿岸带海冰全部消失,形成大范围的开阔水。夏季北半球气温的升高和太阳辐射的加热作用,为海冰融化提供持续的热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磁感应技术在波罗的海海冰厚度探测中的应用研究
    郭井学;程斌;孙波;崔祥斌;田钢;
    2007, 19 (2):  99-110. 
    摘要 ( 1864 )   PDF(1492KB) ( 4328 )  

    海冰作为冰雪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海冰物理过程研究需要得到精确的海冰厚度。本文介绍一种能够高效探测海冰厚度的电磁感应方法及其在波罗的海(Baltic Sea)的成功应用。该技术方法针对海冰和海水的电特性,利用电磁感应原理精确探测仪器至冰水交界面的距离,以实现海冰厚度的测定。通过电磁感应(EM)仪直接观测的视电导率与同点位钻孔测量数据对比分析,获得视电导率与海冰厚度的转换关系式,并对通过该关系式计算出的海冰厚度进行验证,表明电磁感应技术能够获得可靠的海冰厚度数据,平均相对误差仅为12%。对波西尼亚海湾(Bothnian Bay)海冰厚度探测剖面的统计结果表明,2007年春季该区域平整冰厚度范围在0.4—0.6m之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长城站海雾特征分析
    杨清华;张林;薛振和;许淙;
    2007, 19 (2):  111-120. 
    摘要 ( 1981 )   PDF(1456KB) ( 1841 )  

    本文根据对海雾气象要素场、大气层结和天气形势的分析及其持续时间和季节、年际变化的统计分析,结合个例,讨论了南极长城站海雾的特征和形成机制。认为长城站海雾大多为平流冷却雾,高频率的偏北风和南大洋极锋附近显著的经向海温梯度是长城站多海雾的根本原因;夏半年海雾要多于冬半年,海雾的年际分布差异明显;海雾可出现于0—17m/s的各级风力中,3—11m/s偏北风最有利于海雾的维持;气温为-2—4℃、气-海温差为0—2℃时最易出现海雾;海雾的发生一般伴有稳定的大气层结;"东高西低"是长城站海雾的主要天气形势;海雾的持续时间取决于高压在南极半岛维持时间的长短,平均有10个小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4年4月1日磁通量传输事件特性的研究——通量管内电流密度、粒子运动与管轴方向的对比分析
    张清和;刘瑞源;黄际英;Dunlop MW;胡红桥;沈超;Bogdanova YV;
    2007, 19 (2):  121-130. 
    摘要 ( 1180 )   PDF(3296KB) ( 1461 )  

    本文利用Cluster四颗卫星上磁通门磁力计(FGM)的同时观测,采用旋度器方法(Curlometer),计算和分析了2004年4月1日12:24到12:54UT期间Cluster卫星观测的多个磁通量传输事件(FTEs)的特性。结果表明:磁通量管内电流密度较大,可达到约10-7A/m2。应用最小方向微分法(MDD),发现这些FTE事件具有准二维结构,即为圆柱形结构,其通量管轴线方向与管内电流方向及粒子运动方向基本平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生境真菌Gliocladium catenulatum T31菌株杀虫活性的研究
    牛德庆;田黎;周俊英;郑立;陈靠山;
    2007, 19 (2):  131-138. 
    摘要 ( 1287 )   PDF(335KB) ( 1495 )  

    本文对影响南极生境真菌Gliocladium catenulatum T31生长和杀虫活性的初始pH值、发酵时间、培养温度等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并以小菜蛾为试虫,以校正死亡率为评价指标,利用微型平板法对真菌T31的杀虫活性进行测试,发酵液杀虫活性最高为60.42%。发酵物乙酸乙酯提取后,丙酮溶解0.33mg/mL浓度下,发酵液提取物杀虫活性最高为82.05%,菌体提取物杀虫活性为76.92%。盆栽试验证明该菌株发酵液对小菜蛾第7d的虫口减退率为54.2%。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橄辉无球粒陨石的矿物-岩石学特征及其分类
    王道德;缪秉魁;
    2007, 19 (2):  139-150. 
    摘要 ( 1635 )   PDF(522KB) ( 2187 )  

    本文主要综述单矿和复矿碎屑橄辉无球粒陨石的矿物-岩石学特征及冲击变质效应,并依据Δ17O,δ13C,mg#[MgO/(MgO+FeO)mol%],稀有气体,辉石丰度及辉石类型讨论橄辉无球粒陨石的分类和成因模式。橄辉无球粒陨石为超基性的岩浆岩,既显示原始无球粒陨石,又显示分异无球粒陨石的一些特征,并认为是来自球粒陨石质母体的部分熔融,大多数典型的橄辉无球粒陨石具单矿碎屑岩的结构,复矿碎屑岩质橄辉无球粒陨石较少,其角砾岩碎片含单矿碎屑岩橄辉无球粒陨石的石屑碎屑及其它物质。橄辉无球粒陨石为原始和分异特征的混合物,其成因模式主要是超基性火成堆积岩或部分熔融的残余。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卫星数据估算南大洋海-气CO_2通量的展望
    许苏清;陈立奇;
    2007, 19 (2):  151-157. 
    摘要 ( 1652 )   PDF(153KB) ( 1991 )  

    本文简述了南大洋在全球碳循环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极地海域海洋CO2通量现场实测数据调查的局限性和存在问题,借鉴国外学者在大洋利用卫星数据估算海-气CO2通量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在南极积累的二十多年的大洋考察资料,展望我国在南大洋进行相关碳通量估算的研究前景。总的基本思路是:从海表层水CO2分压和其相应的调控因子之间推导出经验公式,通过最佳的插值方式由卫星遥感数据外推整个计算海域的CO2数据场,与实测数据做比较,计算碳通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