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7年, 第1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7-03-30
    上一期    下一期

    目次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次
    南极中山站DPS-4电离层测高仪的中层夏季回波统计分析
    李海龙;吴健;刘瑞源;黄际英;
    2007, 19 (1):  1-7. 
    摘要 ( 1585 )   PDF(870KB) ( 1622 )  

    本文应用DPS-4型数字式电离层测高仪观测数据研究南半球极区中层夏季回波现象(PMSE)。通过对E层和Es层异常特征的分析,证实在南半球中频和高频频段能够观测到PMSE-Es现象,并发现其与北半球PMSE出现率的季节性变化、日变化及半日变化等规律性变化类似,但存在一定差异。最后分析讨论了这些差异,并通过极光卵图解释日变化及半日变化等规律性变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水域一种章鱼的形态特征及分类
    刘必林;李曰嵩;陈新军;
    2007, 19 (1):  10-18. 
    摘要 ( 1563 )   PDF(1013KB) ( 1636 )  

    本文对我国“雪龙号”船第22次南极考察(2005/2006)时采集的一尾章鱼的形态特征进行描述与鉴定。鉴定认为,系无须亚目、蛸科(章鱼科)、爱尔斗蛸亚科Pareledone属的Parele-done turqueti种。皮肤柔软光滑,无疣突。漏斗器官VV型。中腕型,腕式为Ⅱ=Ⅲ.Ⅰ=Ⅳ。腕吸盘单列,无扩大的吸盘。腕间膜较深,腕间膜式为c=d.e.b.a。雄性右侧第三腕茎化,茎化部分(端器)具独特的舌叶和交接基结构,舌叶勺状,凹槽无横脊,交接基短。具前后唾液腺、嗉囊和墨囊。齿舌发达,由7列异形小齿组成。半鳃内外侧各具鳃小片7个。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酵母Rhodotorula sp.NJ298的鉴定及其产虾青素的研究
    刘均玲;黄勃;王全富;方再光;缪锦来;李光友;
    2007, 19 (1):  19-28. 
    摘要 ( 1425 )   PDF(672KB) ( 1772 )  

    本研究对产虾青素的南极菌株NJ298进行了鉴定,同时对影响虾青素产量的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了测试。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南极菌株NJ298属于红酵母属(Rhodotorula);虾青素积累主要在NJ298生长的对数期和稳定期;乙酸钠、蛋白胨是合成虾青素的最佳碳、氮源;在0—15℃之间,南极酵母NJ298均可以生长,但是低温更有利于虾青素的积累;pH值在6—8范围内NJ298均可生长,最适pH值为7.5;该菌对盐度要求不严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极新奥尔松地区鸟粪土的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研究
    汪建君;孙立广;
    2007, 19 (1):  29-37. 
    摘要 ( 1477 )   PDF(931KB) ( 1971 )  

    本文研究了位于北极地区的斯瓦尔巴(Svalbard)群岛上的新奥尔松(Ny-lesund)地区的鸟粪土层(YN)的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组成特征。YN沉积物的烷烃呈双峰分布,奇偶优势不明显,烷烃组分包含UCM(不可分辨成分),姥鲛烷、惹烯是烷烃的主峰,表明烷烃组分受到附近三叠纪含煤地层的强烈影响。脂肪醇类组分偶奇优势明显,主要为现代生物来源。甾醇以谷甾醇为主,由于谷甾醇是草食动物粪便的主要甾醇,所以YN沉积物中谷甾醇可能来源于鸟粪。脂肪酸类组分的偶奇优势同样十分明显,不饱和脂肪酸以C18∶1为主,除脂肪酸外,还检测到β-羟基酸和ω-羟基酸。综合YN生物标志物的组成与分布特征,认为YN既受到附近含煤地层的影响,也受到附近的鸟粪和植被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绕极波的行波与驻波共存系统分析
    李宜振;赵进平;
    2007, 19 (1):  38-48. 
    摘要 ( 1301 )   PDF(831KB) ( 1597 )  

    南极绕极波(ACW)是近10年来海洋和大气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特征表现为一种海气耦合的年际信号在南大洋的明显东向传播。文中依据波动的基本原理,利用非线性拟合方法得到了绕极波行波的平均波速、波数和角频率和印度洋驻波的表达形式,得出行波和驻波具有相同的角频率。针对绕极波纬圈传播的不连续现象,提出了南极绕极波是行波和驻波共存系统的新见解。行波与驻波共存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在南大洋的太平洋西侧发生SLP振动,与发生在太平洋中低纬度的过程有关;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存在传播的行波,行波在太平洋最强,到大西洋明显减弱;在印度洋SLP系统表现为局地变化,体现明显的驻波特征。三部分有共同的周期,表明三部分是统一的动力学系统,证实了行波与驻波共存系统可以很好地表达南极绕极波的时空特性和传播特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大洋大气氧化亚氮分布特征
    詹力扬;陈立奇;
    2007, 19 (1):  49-60. 
    摘要 ( 1460 )   PDF(1146KB) ( 1714 )  

    在执行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期间,于2004年11月15日至2005年2月2日在南大洋(澳大利亚以南以及中山站和长城站之间环绕南极海域)航线上采集大气氧化亚氮样品,并带回陆地实验室分析。结果显示,大气氧化亚氮浓度由澳大利亚至中山站航段的(309.6±1.6)nL/L上升至环绕南极冰边缘海区航段的(320.0±1.2)nL/L。这种南大洋大气中氧化亚氮浓度随纬度升高而升高的特征,可能与洋流作用,季节性海冰融化、生物作用以及近岸等的影响因素有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南极内陆格罗夫山地区新生代冰川活动和古气候演化记录
    方爱民;刘小汉;黄费新;
    2007, 19 (1):  61-68. 
    摘要 ( 1777 )   PDF(531KB) ( 1585 )  

    地处东南极内陆的格罗夫山地区是研究南极冰川进退和气候演化的理想场所。我国第22次南极考察(2005/2006)进行了该地区冰盖进退和古气候演化专题研究。笔者在野外考察过程中,对格罗夫山地区新生代冰川活动记录(包括冰川侵蚀地貌及冰川堆积物)进行了详细的观测,获得了很多有关该地区冰盖进退及古气候演化方面的第一手材料,同时系统回收了对反映该地区古冰川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新生代沉积岩漂砾。本文简要报道本次野外考察在冰盖进退和古气候演化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极地科学考察船载ADCP资料处理
    陈红霞;刘娜;潘增弟;
    2007, 19 (1):  69-75. 
    摘要 ( 1320 )   PDF(137KB) ( 2285 )  

    自1995年“雪龙”号安装了可在走航时测定海水流速、流向的船载ADCP起,我国极地科学考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走航ADCP资料。从极地科考走航ADCP资料中准确地提取海流信息,对南大洋以及南极毗邻海域的海流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影响海流信息提取的干扰因素分析,本文给出了针对极地科学考察船载ADCP资料处理的解决思路。只有在数据质量检查的基础上,时间一致性调整和船首向罗盘角度调整后,通过剔除船速信息才能准确地提取出海流信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