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7年, 第1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7-12-30
    上一期    下一期

    目次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次
    戴维斯站区与长城站区企鹅粪土层生物标型元素的确定与比较
    黄涛;孙立广;吴自军;王玉宏;
    2007, 19 (4):  247-254. 
    摘要 ( 2222 )   PDF(427KB) ( 3217 )  

    在中国第22次南极考察(2005/2006)期间,采集了东南极戴维斯站区加德纳岛(GardnerIsland)上一根含企鹅粪的沉积泥芯。分析测试了该沉积物、新鲜企鹅粪和当地基岩中部分化学元素的含量。对元素进行聚类分析并结合对比新鲜企鹅粪、基岩中的部分元素含量特征后得出,该粪土沉积的生物标型元素组合包括P、Se、F、S、As、Cu和Sr等7种元素。这与西南极阿德雷岛企鹅粪土层的生物标型元素组合是基本一致的。在此基础上,对东、西南极企鹅粪土层的生物标型元素进行了优选,得出东南极优选生物标型元素为P和Se,西南极则为F、P和S。这为探讨东南极企鹅数量变化及东、西南极企鹅数量变化的对比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低温超氧化物歧化酶南极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部分酶学性质
    郑洲;缪锦来;
    2007, 19 (4):  255-265. 
    摘要 ( 1418 )   PDF(640KB) ( 1769 )  

    从421株南极细菌中筛选出产超氧化物歧化酶南极细菌NJ062、NJ379、NJ522和NJ548。它们的最适生长温度在10—15℃之间,在0℃均能生长,属于嗜冷菌。4株南极嗜冷菌均含有一种类型的SOD同工酶。菌株NJ062的超氧化物歧化酶为Mn-SOD;菌株NJ379,NJ522和NJ548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均为Fe-SOD。它们所产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最适酶活温度大约在40—50℃,在0℃仍有较高的活性,为最高活性的20%—35%,热稳定性较差,属低温酶。通过16S rDNA序列对4株产低温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南极嗜冷菌NJ062、NJ379、NJ522和NJ548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它们均属于细菌域(Bacteria)中的紫细菌类群(Proteobacteria)中的γ-亚群。其中菌株NJ062属于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sp.);NJ379属于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sp.);NJ522和NJ548属于海单胞菌属(Marinomonassp.)。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IKONOS立体像对提取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地区DEM及其精度分析
    鄂栋臣;沈强;孟泱;
    2007, 19 (4):  266-274. 
    摘要 ( 1936 )   PDF(676KB) ( 3802 )  

    本文讨论了IKONOS立体像对提取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地区的DEM及其精度情况。由于IKONOS不提供基于共线模型所需的卫星星历参数,而提供基于有理函数(RPC)的近似模型,因此点位精度和高程精度主要由RPC模型精度来决定。直接使用RPC模型对参考级(Reference)产品进行DEM提取,其点位精度和高程精度为25m(CE90)、22m(LE90),这种精度不能满足高精度制图的要求。为了提高精度,利用中国第23次南极考察队(2006/2007)采集的控制点对RPC模型进行修正。通过对比分析表明DEM精度明显提高,影像和DEM分别能满足1∶5000比例尺遥感平面图制图要求和1∶10000比例尺地形图制图要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中山站附近海域固定冰的夏季变化
    雷瑞波;李志军;张占海;程言峰;窦银科;
    2007, 19 (4):  275-284. 
    摘要 ( 1526 )   PDF(747KB) ( 1834 )  

    利用中国第21、22次南极科学考察(2004/2005、2005/2006)对中山站附近海域固定冰物理特性系统观测的结果,特别是依据其中2005年11月下旬至2006年1月下旬的现场实测数据详细分析了中山站附近海域固定冰消融过程物理性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此区域固定冰从11月下旬开始消融,融冰期为62 d;同时,融冰期冰下水体温度迅速升高;在不断增强的太阳短波辐射和海洋热通量作用下,海冰温度也逐渐上升,并出现"相对冷中间层";热力和动力外强迫作用下,2005年12月18日—2006年1月14日期间此区域固定冰边缘线后退了20.9 km;另外,2005年12月18日固定冰边缘区走航冰厚监测结果还表明,边缘区海冰厚度在向岸方向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并且随着接近海岸海冰厚度的离散程度逐渐减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格陵兰全新世古环境研究进展
    任健;蒋辉;Seidenkrantz M S;Kuijpers A;
    2007, 19 (4):  285-294. 
    摘要 ( 1231 )   PDF(644KB) ( 1601 )  

    西格陵兰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北极地区-北大西洋地区),使之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回顾了近年来西格陵兰地区陆地、海洋全新世古环境研究的现状,并探讨了该地区不同全新世气候记录之间的差异及其成因。最后,根据当前全新世古气候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探讨了西格陵兰全新世古环境研究的不足,并展望了其动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中山站—DOME-A沿线地面风要素特征分析
    杨清华;尹涛;张林;姜德忠;
    2007, 19 (4):  295-304. 
    摘要 ( 1897 )   PDF(1660KB) ( 1746 )  

    采用中山站和LGB69、EAGLE、DOME-A 3个南极内陆自动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分析了东南极中山站—DOME-A沿线风要素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地处南极下降风下游的沿海陡坡区风力最强,越向内陆,风力越小;DOME-A地处内陆冰穹,没有下降风;而近沿海区由于受地形的影响,下降风十分明显,其风向以东北风为主,且大多发生在夏季夜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极区海洋锚碇观测系统的设计和布放
    矫玉田;赵进平;史久新;吴伟;张洪新;
    2007, 19 (4):  305-313. 
    摘要 ( 1900 )   PDF(753KB) ( 2209 )  

    中国第2次北极科学考察(2003年7月—9月)期间,在白令海峡和北冰洋楚科奇海布放了一套潜标和两套明标,在该次考察结束前成功回收了潜标和1套明标,获得了最长为45天的连续观测资料。通过介绍这次布放过程,对极区锚碇系统的相关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包括观测站位和层次的选择,锚碇系统的设计、布放步骤等,为有海冰存在的低温海域布放锚碇系统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际合作计划简介
    2007, 19 (4):  314-318. 
    摘要 ( 961 )   PDF(199KB) ( 11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