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8年, 第2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8-03-30
    上一期    下一期

    目次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次
    北极加拿大海盆中一个次表层涡旋的结构研究
    史久新;赵进平;矫玉田;曹勇;
    2008, 20 (1):  1-13. 
    摘要 ( 1541 )   PDF(836KB) ( 1627 )  

    利用2003年7—9月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北冰洋加拿大海盆的一个冰站上得到的温度、盐度和流速的连续剖面观测资料,对一个次表层的北冰洋涡旋进行了分析。在温度断面图中,该涡旋表现为一个核心位于60m深度、最低温度为-1.5°C的孤立冷水块,比周边水体的温度低约0.5°C。涡旋中的等密度面呈现凸透镜的结构,表明该涡旋是反气旋式的。虽然同步观测的流场中确实存在速度接近0.4ms-1的异常强流,但实测流场的结构却与一个典型的涡旋流场相去甚远。进一步分析发现,涡旋所在的次表层流场存在变化幅度与涡旋旋转速度相当的惯性频率振荡。在滤除惯性流和平均流之后,得到了轴对称的涡旋流场,涡旋的最大流速半径约为5km。对涡旋核心及其周边海域水体的温盐性质对比分析表明,该涡旋可能在楚科奇陆架上形成,然后向东北方向运动并进入了加拿大海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联合卫星重力和卫星测高确定南极绕极流
    张子占;陆洋;许厚泽;陈红霞;
    2008, 20 (1):  14-22. 
    摘要 ( 1783 )   PDF(784KB) ( 1862 )  

    联合基于GRACE重力卫星观测资料恢复的重力场模型(EIGEN-GL04S1)和卫星测高推求的平均海面高模型(KMSS04)来构造南极绕极流区域的平均海面动力地形,并利用小波滤波方法去掉短波及噪声信号,进而推算大、中尺度的绕极流。与非卫星重力场模型、同化资料及海洋水文资料确定相应结果的验证分析表明:基于新的卫星重力场模型推算的南极绕极流区域的海面动力地形、PF、SAF和表层流场等都与海洋学结果相吻合,且局部特征更加清晰。表明卫-卫跟踪重力卫星计划确定的地球重力场模型较之以前存在的重力场模型在中长波部分精度有较大提高,从大地测量(从空间)角度来探测南极绕极流已达到较高的精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Grove山地区冰裂隙探测
    周春霞;鄂栋臣;王泽民;
    2008, 20 (1):  23-35. 
    摘要 ( 1296 )   PDF(552KB) ( 1411 )  

    冰裂隙是内陆冰盖野外考察最危险因素之一。冰裂隙的识别保证了野外科学考察安全路线的选择,同时为研究冰体的运动提供了参考信息。本文基于SPOT5光学影像,利用灰度共生矩阵对东南极Grove山地区冰裂隙进行初步识别,并结合野外考察导航路线对结果进行分析,为野外考察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北极冬季F2层电离层特性对比研究
    朱爱琴;张北辰;黄际英;刘瑞源;
    2008, 20 (1):  31-39. 
    摘要 ( 1658 )   PDF(550KB) ( 1521 )  

    利用南极中山站和北极Tromso站1996、1997、1998及2002年的测高仪观测数据,对中山站(6月份)和Tromso站(12月份)上空冬季foF2的日变化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中山站和Tromso站F2层电离层的极区特征,进一步揭示了极区电离层特征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中山站和Tromso站虽然地理纬度接近,foF2日变化形成机理不完全相同。由于地磁纬度的差异,极区对流与日侧光致电离的相互作用造成了两站日侧电离层的不同变化形态,中山站foF2日变化主峰出现在磁地方时中午附近,而Tromso站foF2日变化主峰出现在地方时正午附近;两站日侧foF2受太阳辐射流量影响较大,极光沉降粒子电离在太阳活动低年对中山站foF2日变化形态影响显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加拿大海盆与楚科奇海沉积物岩芯中好气异养细菌的分布
    陈皓文;高爱国;
    2008, 20 (1):  40-47. 
    摘要 ( 1693 )   PDF(527KB) ( 1608 )  

    本文用MPN法测定了两种培养温度下加拿大海盆与楚科奇海10根沉积物岩芯中182份样品的好气异养细菌(GAB)的检出率和含量。结果发现沉积物中GAB检出率高,GAB平均值为4.46×107个·g-1(4℃)和5.47×107个·g-1(25℃)。最高GAB含量出现于20—22cm层,GAB含量在沉积物各层位间波动,总体上呈现中下层沉积物GAB含量低于表层之势。25℃培养时能提高GAB检出率和含量。温度的提高将可能改变测区沉积物GAB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况。纬度区间的差异似显出测区中部GAB检出率和含量高于高、低纬度区间之状(4℃培养明显于25℃)。浅水区沉积物中的GAB含量较低,而水越深则GAB含量似越高,以25℃为明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特别保护区的现状与展望
    凌晓良;陈丹红;张侠;龙威;张洁;刘科峰;
    2008, 20 (1):  48-63. 
    摘要 ( 1264 )   PDF(954KB) ( 2020 )  

    通过梳理南极条约协商会议(ATCM)形成的相关文件,概述了南极特别保护区设立的发展和南极特别保护区管理计划(草案)的编写与批准流程。对已批准设立的67个南极特别保护区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目前保护区总面积超过2700平方千米,分别由13个南极条约协商国提请设立,其中,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等国提出的占绝大多数;1966年和1985年为保护区设立的两个高峰年份。这些保护区主要以动植物、动植物栖息地或者生态系统为保护内容、以科学价值为保护目标。此外,简要地分析保护区建设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介绍我国的南极特别保护区申报工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极地环境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及其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曾胤新;郑天凌;
    2008, 20 (1):  64-71. 
    摘要 ( 1601 )   PDF(629KB) ( 2594 )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对未知世界探索能力的提高,环境污染目前已演变成为全球性问题,即使是远离人类居住地的南北极地区也不能幸免。任何污染在极地这样一个生态系统组成单调、环境承载能力脆弱的地方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因此极地环境的污染治理尤为迫切。生物修复技术作为环境治理的重要方法与手段,受到了普遍关注。本文简要介绍了极地环境的污染现状以及近年来应用微生物开展极地环境污染物降解与生物修复的主要进展,并就研究中的一些潜在问题展开讨论。极地环境的污染治理与生物修复,将是21世纪环境微生物学研究人员的一项重要使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长城站冬季冷空气活动分析及预报
    杨清华;尹涛;张林;许淙;
    2008, 20 (1):  72-78. 
    摘要 ( 1420 )   PDF(449KB) ( 1497 )  

    本文利用2002—2006年长城站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澳大利亚气象局发布的南太平洋表面天气图,分析研究了该地区的冷空气活动特征。统计发现长城站冬季冷空气活动具有频数多、降温快、风力强、影响时间短等特点;分析认为气旋是诱使长城站冷空气爆发的关键因子;冷空气的路径主要有东路和西路两种,其中东路最为常见,它伴随有E-SE大风,主要天气形势是"南高北低",平均影响时间2d左右;西路伴随有W-SW大风,主要天气形势是"西低",其影响时间较短,常常仅有1d左右。最后给出了该地区冬季冷空气过程的预报思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信息与数据共享计划简介
    2008, 20 (1):  79-80. 
    摘要 ( 1112 )   PDF(139KB) ( 116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