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9年, 第2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9-06-30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论文
    影响南极海洋石油烃低温降解菌希瓦氏菌NJ49生长和降解率的环境因素研究
    刘芳明, 缪锦来, 臧家业, 董春霞, 王以斌
    2009, 21 (2):  81-90. 
    摘要 ( 2443 )   PDF(509KB) ( 1762 )  

    以柴油为唯一碳源和能源,从南极海水海冰微生物资源库中筛选到一株石油烃低温降解菌希瓦氏菌NJ49,并对影响其生长和降解率的环境因素(pH、温度、盐度、营养盐和表面活性剂)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希瓦氏菌NJ49可作为低温海域石油烃污染生物修复的菌源,其生长和降解的最适条件为:初始pH7.5,温度15℃,盐度6%,摇瓶装量80ml,最佳氮源硝酸铵,最佳磷源为磷酸二氢钾和磷酸氢二钾的混合物,添加表面活性剂可促进希瓦氏菌NJ49的生长和生物降解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海冰导温系数与孔隙率关系初探
    石立琼, 白乙拉, 李志军, Matti Leppranta
    2009, 21 (2):  91-99. 
    摘要 ( 2519 )   PDF(398KB) ( 1747 )  

    利用南极中山站附近固定冰不同季节的温度垂直廓线,冰芯盐度、密度数据,基于Cox等发展的冰内孔隙率计算方法,获得冰内孔隙率的垂直廓线。再通过建立分布参数系统最优控制模型,优化辨识在无热源条件下冰内温度垂直廓线对应的海冰导温系数。通过比较7种冰导温系数同孔隙率的关系,选择出海冰导温系数和孔隙率的最优关系式。用该关系式对同一地点不同年份的海冰进行温度垂直廓线计算,比较辨识的导温系数同孔隙率的关系相对于前人理想海冰模型中的导热系数、比热等公式计算对应条件的海冰垂直温度廓线的优势。两种计算结果说明,辨识得到的关系所引起的偏差在趋势和量级上同理想模式计算的结果相同,但辨识得到的关系更简洁,且更具有物理背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阿德雷岛淡水湖沉积物细菌群落研究
    王鹏, 王风平
    2009, 21 (2):  100-108. 
    摘要 ( 2187 )   PDF(902KB) ( 1939 )  

    应用样品直接稀释涂布平板法,从南极阿德雷岛淡水湖沉积物中分离得到34株菌,并进行了生理生化性质检测。根据其16SrDNA全长序列所进行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分离菌株分属于革兰氏阳性菌:节杆菌(Arthrobacter)、红球菌(Rhodococcus)、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gamma-变形细菌(gamma-proteobacteria):假单胞菌(Pseudomonas)、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beta-变形细菌(beta-proteobacteria):紫色杆菌(Janthinobacterium);拟杆菌门(Cytophaga-Flexibacteria-Bacteroides):假结核棒杆菌(Cytophaga)、土地杆菌(Pedobacter)等9个属。分离的菌株在4℃条件下能产生多种大分子物质水解酶类,其中32%的菌株能产生脂肪酶,18%的菌能够水解明胶或者产生卵磷脂酶。同时对沉积物垂直方向的可培养细菌生物量进行了分析,表明阿德雷岛企鹅排泄物输入量对微生物分布有较大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卫星重力用于南极冰盖物质消融评估
    杨元德, 鄂栋臣, 晁定波
    2009, 21 (2):  109-115. 
    摘要 ( 2136 )   PDF(458KB) ( 1634 )  

    2002年3月发射的GRACE重力卫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和分辨率给出了重力场的时空变化。Jason1重复观测获得海平面的变化,GRACE估计海水质量重新分布引起的海面高变化,两者之差获得比容海面高变化,将该结果与WOA05结果作季节性比较,结果表明CSRRL04,GFZRL04和GRGSGL04三者结果与WOA05结果吻合,优于其他GRACE系列数据。将选取的CSRRL04,GFZRL04和GRGSGL04用于南极冰盖质量变化研究,得到南极冰盖冰雪物质变化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西南极Amundsen区域明显地负增长,南极半岛存在着负增长。估算2003年1月—2007年12月南极冰盖冰雪消融的等效体积变化,变化区间为-76km3/a——69km3/a,对应海平面的贡献变化区间为0.17mm/a—0.21mm/a。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令海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的初步研究
    马豪, 何建华, 曾志, 尹明端, 陈立奇, 曾实
    2009, 21 (2):  116-123. 
    摘要 ( 2092 )   PDF(264KB) ( 1453 )  

    测定了中国第2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2003年7—9月)得到的白令海海域2个站位海水样品中溶解态及颗粒态234Th,238U和颗粒有机碳的含量。溶解态、颗粒态及总234Th的放射性在真光层中显著低于母体238U的放射性,总的234Th与238U在水深大于100m时趋于放射性平衡。BR03站位200m层位出现234Th的过量现象,可能是由于颗粒物再矿化造成的。利用234Th/238U在上层水体中的不平衡,估算了白令海上层水体真光层中234Th的平均停留时间和输出通量,并结合一维不可逆稳态模型估算出颗粒有机碳从真光层中的输出通量分别为11.66和11.69mmolC·m-2.d-1,大约分别占初级生产力的50%和59%,可能由于较大个体的浮游植物特别是硅藻的存在而造成。结果为进一步弄清白令海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国WoS数据库收录的中国南北极研究论文的调研与分析
    华薇娜, 张洁, 刘芳, 邓三鸿
    2009, 21 (2):  124-140. 
    摘要 ( 2392 )   PDF(609KB) ( 2127 )  

    通过美国的核心期刊数据库,收集了中国作者自1982年以来在世界核心期刊上所发表的有关南北极研究方面的文章,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基本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包括各年文献量、期刊、著者、地区、机构、研究主题、引文等,以期从一个侧面来反映中国南北极研究方面的科研生产率、核心机构、核心人员、核心期刊、主要的研究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发展趋势等信息,便于人们通过定量数据来了解中国南北极研究的现状、布局和实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南极戴维斯站企鹅粪土沉积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黄婧, 王新明, 孙立广
    2009, 21 (2):  141-150. 
    摘要 ( 2379 )   PDF(832KB) ( 1696 )  

    研究了位于东南极西福尔丘陵地区Gardner Island企鹅粪土的沉积泥芯DG2的分子地球化学组成特征。DG2沉积物的正烷烃以短链为主,主要来源可能为淡水湖相沉积的藻类和细菌输入。脂肪酸组分偶奇优势明显,以C16,C18和C24一元饱和脂肪酸为主,主要来源可能是浮游动物、细菌及水生苔藓;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很低,以C18∶1(Δ9)为主,表明沉积源单一稳定,无大波动。醇类组分以高浓度的植醇、胆甾烷醇和胆甾醇为主,分别代表了植被和企鹅数量,指示了研究区域历史时期的生态变化。综合DG2的生物标志物特征,反映该沉积物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企鹅粪、细菌和藻类;沉积环境在不同深度也有变化,0—30cm为氧化环境,30—63cm为还原环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极地海洋边界层花粉初步研究
    李政, 徐思琦, 谢周清
    2009, 21 (2):  151-159. 
    摘要 ( 2138 )   PDF(1141KB) ( 1609 )  

    在中国第22次南极考察过程中,采用大容量悬浮颗粒采样器收集了雪龙船航线海洋边界层气溶胶样品。对采自热带、温带和南极的典型样品进行了花粉种类鉴定,并讨论了花粉的组成及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HYSPLIT大气输送和扩散模型,探讨了花粉的来源及其传输路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政治及浅析
    石伟华
    2009, 21 (2):  160-166. 
    摘要 ( 2245 )   PDF(265KB) ( 2057 )  

    随着各国对南极考察和研究的日益深入,南极政治作为国际政治的一个新兴领域已经形成。本文拟通过对南极地区的领土争端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矿产资源问题和科学考察问题的研究来阐述南极政治的主要内涵,并对南极政治法律框架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的作用进行初步的分析,探讨南极条约体系与国际社会的互动对南极政治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极地研究》征稿简则
    2009, 21 (2):  167. 
    摘要 ( 1005 )   PDF(472KB) ( 909 )  

    《极地研究》是集中反映我国极地多学科综合性考察成果的学报类刊物。它是极地科学工作者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的园地,也是对外进行国际极地考察学术交流的媒介。本刊分中文版(《极地研究》(Chinese JournalofPolarResearch))和英文版(Chinese JournalofPolarScience)。中文版为季刊,每年3、6、9、12月出版,英文版暂为半年刊,每年6、12月出版,两刊均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93年始),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所设栏目有学术论文、研究记录、研究综述、研究简报、会议报道、学术讨论、新书简介等。内容包括有关极地的天、地、生、医各学科的理论探索、科学发现、学术评论.探测及实验的技术与方法、冰川工程与建设,以及极地各种现象变化对全球的影响等。来稿要求■来稿内容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条理清晰、文句通顺。论文、研究记录和综述稿须有300字左右的提要,并列出关键词3-8个,中文稿的中英文摘要应相对应。稿件字数一般不超过8000字,简讯报道稿以500-3000字为宜。■本刊一般要求中、英文稿均在本刊中、英文版上发表.英文稿要求在接到译成英文的通知后规定时间内寄来。如只投中文版或只投英文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