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研究 ›› 2024, Vol. 36 ›› Issue (3): 391-405.DOI: 10.13679/j.jdyj.20240027
所属专题: 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
张双1,2,3 祁第1 吴瀛旭1 汪冰冰3 陈立奇1,2,3
1集美大学, 极地与海洋研究院, 福建 厦门 361021;
2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 福建 厦门 361001;
3厦门大学, 海洋与地球学院, 福建 厦门 361102
ZHANG Shuang1,2,3, QI Di1, WU Yingxu1, WANG Bingbing3, CHEN Liqi1,2,3
摘要: 海洋吸收了工业化以来大约30%人为二氧化碳(简称人为碳, Anthropogenic carbon dioxide, Cant)而显著地影响了全球海洋碳源汇格局。据估计, 南大洋35°S以南区域吸碳潜力占全球大洋高达40%左右, 但该估计也被认为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主要是因为缺乏对Cant在南大洋吸收、分布、储存和输运方面的系统性认知。本文基于国内外有关南大洋碳吸收和储存及输送等数据库和研究, 分别从海-气界面CO2通量角度和海洋内部Cant的分布、储存和输送等方面, 综述归纳了南大洋开阔大洋区及近岸区碳源汇格局的研究进展; 探究目前在南大洋碳汇模型与实测数据存在明显差距原因, 以及季节性冰区碳源汇强度估算不确定性较大的问题; 讨论了相关方法在人为碳计算中的优点与不足以及影响人为碳储量的主要输送机制。本文将有助于对南大洋海-气CO2通量、源汇格局变异以及输出过程的进一步了解, 以及更准确估算南大洋乃至全球海洋碳汇。